“知音”折射出的醉心力量——武凤霞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课评
2014-08-02张淑英
张淑英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寓言小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中蕴含的“知音”文化为故事本身平添了一些传奇的色彩,也使得不少老师愿意并深入探究将其转换成课堂的教学价值。
翻阅《辞海》,对“知音”一词的解释为:相传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听出他的心意,后因称知己朋友为“知音”。聆听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不禁叹曰:“善哉,其神采奕奕兮似风神!妙哉,其语文丰润兮若醴泉!”
武老师作为一名极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中“走来”,满腔热爱,满怀激情,以其对文本睿智的解读、广博的延伸,以其一颗朴素至纯的童心、温润的引领,诠释了小古文可以这样教,展示了属于她自己的独到风格、气质、精神与魅力,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优雅的老师”与“可爱的语文”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当中折射出的醉心的力量。
一、课堂审美的重构:该浓则浓,该淡则淡,能简不繁,当艳不让
钱梦龙老师教文言文,历来反对串讲,反对一字一句嚼烂了“喂”学生。他认为:文言文首先是“文”,就应该把它作为饱含思想感情的“文章”来教,词句的解释应该在理解文章意蕴的前提下进行。综观武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显然也对“字字落实,句句对译”的传统教法怀“叛逆”之心。她有自己的主见,整个教学经历了“破题解题——读文悟味——品词析句——文化寻根”的过程,四个板块衔接流畅,线条简约,策略匠心独运,“文”和“道”交融得自然熨帖,体现了“教读文言文”的理念。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武老师多年来对哲学、美学领域的广读博研,促使其对语文课堂有了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所以呈现出的教学环节是该浓则浓,该淡则淡,能简不繁,当艳不让。
引导学生理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中所蕴含的“知音”之含义,是武老师教学的“轴心”之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她依次采取了五步教学法——找一找:文中哪几句话具体写的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想一想:安排两次角色体验,进行联想:如果你是伯牙,弹琴时想到的是高山,你的琴声会怎样?如果你是子期,听到这样的琴声,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一幅画面?读一读:引读、发自内心地感情朗读。延一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练一练:钟子期能从伯牙( )的琴声中,听出他的( )。
在这五步法中,武老师尽量避免孤立地为解释词语而解释词语,把“志”“善”“念”字的解释和语境的把握及语感的体会结合起来,这在她的《杨氏之子》教学中也多次采用。她曾经在后者教后说课中谈道:写文章有“以词害意”的情况,读文章过于死抠字眼,也会妨碍文章主旨的领会。因此,无累宏旨的细节,尽可粗放,不必纠缠不休。这也是她文言文教学一以贯之的追求。而本课想象的训练、语言的训练、词语积累的训练、朗读的训练她无一不在引导的策略、时间的花费上下足了功夫,从而使学生对“知音”可贵、知音难觅体会到位,朗读声情并茂,较课始朗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关注武老师对文本“浓淡”的适切处理,实则从中观照到的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自己。文本解读看似一种技能,实则却是关乎我们自身成长的一项专业人格的修炼。武老师之所以能够读出“人之未见,人之未发”,是因为她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重新发现文本、解构文本,同时又升华文本,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的独立思考、自由精神、平等意识等主体智慧融入其中,所以她既能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和意蕴,也能收获细读言语的经验和感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的。
二、学习方式的温润:以生为本,直抵内心,以读为本,重品重悟
也许,一堂课或成或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执教者的教育理念。一堂理想的语文课,应该看得出执教者在教育理念上的执著追求。
武老师的语文课,我们看不到当下在不少语文老师甚或某些名师身上存在的“低幼化主导”“文化主导”“机械训练主导”的功利痕迹。她和学生作为彼此依存的另一方,教师以其特有的方式成就学、激励学,学生也以特有的方式提升教。
且不说整堂课充溢的琅琅的读书声,单说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难点,也即文末“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话,武老师就以儿童的方式,先想学生之所想,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一个与学生处于相同境遇的学习者,拓展阅读了大量与“伯牙子期”有关的文史类文章。因她同时又是一个在心智、经验、领域、深度等方面优于学生的学习者,所以她将遴选后确定的有价值的文本资源引入课堂——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一个故事:
伯牙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钟公:“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武老师俯下身来,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思考与问题解决。于是,学生在逐层品读中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与“伯牙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却鼓掌大笑、钟父模糊不懂相对比,想象如果自己是伯牙,听到笑声内心会作何感想?心情又当如何?进而体会到伯牙失去子期后内心的悲愤,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之举。在此基础上,武老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阐释“知音”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特有的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与价值,学生听得出神,读得动情,背得投入,那场景令听课的老师们都为之动容。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说过:“好老师要有自己的风格,要像一个学者。”武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她能够以学者的眼光来审视资料,然后巧妙地为自己所用,并让学生从中体悟、发现学习的乐趣、方法和境界。于是,我们幸福地看到,他们师生是一种相遇与陪伴,是一种直抵人心且有温度的关系存在。因为在40分钟这虽短犹长的一段生命时光里,他们通过相互的敞亮,彼此的生命变得丰富和强大,天地变得高远和辽阔。所谓:“师强弟子高。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这既是教师学养的体现,也是语文学科独特魅力的彰显。
总之,武老师的课因其立意高远,所以教得大气。站上讲台,武老师就是语文!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可以想见,在武老师那温暖而强大的内心,无穷的远方,无数孩子的未来都和她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