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校本课程:德育实效提升新的增长点——江苏省南京市板桥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4-08-02潘来强
潘来强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板桥小学校长)
一、我们的热切期待
课程,从开发主体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实现提升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国家与地方系统地安排了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更有隐性课程在发挥作用。同时,许多学校针对教师和学生实际,编制、实施着相应的校本课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课程方面的具体体现就是,国家课程中安排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它们可谓落实小学德育目标的主阵地。
但德育的途径远不止这一条,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德育,通过教育管理与服务落实全员育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增强德育效果,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延伸德育,通过团队活动做好德育工作等,都是德育的有效途径。而这些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目标不够准确、内容不尽合理、有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等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建设德育校本课程是个推进真正落实“德育为首”的有力抓手,也是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利器。2010年,教育部专门出台《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德育体系。
我们认为加强德育校本建设,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可能性。
一是因为需要。前面已说过,建成系列的校本德育课程,可以让德育的所有渠道都“有本可依”,让德育的所有途径联合发力,更加系统、更加有效地落实德育任务。这样看来,德育校本建设更具急迫性。
二是因为可行。校本德育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指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特定学生群体而编制、实施、评价的德育课程。前文所述的每一条德育实施途径,都会因校情、生情的不同,实施的目标、过程、结果也不尽相同,各校可以也应该形成个性化的践行方案。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出,“只有降低语数英等学科的考试分值,加大对包括德育素养在内的全面素养学习的考核,才能真正减负”。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也提出,江苏将精选课程内容,文化课有望减少。这也反映出我们的文化课程过多,显得繁重,而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偏少,德育课程建设更是十分滞后。
因此,我们认为,以校为本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因需而生、因时而生,它也当然地成为了我们的热切盼望。
二、我们的框架思考
下面主要是我们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理念的思索,其中包含了对课程视野的审视以及对课程目标设置的斟酌。
(一)德育校本课程理念
我们板桥小学“灵德教育”之旗下的“灵动德育”的核心理念是:“志愿养德”。所谓“志愿养德”,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践行性,强调让学生在主动的行动中获得德性的培养和提升。
因此,“志愿养德”也就当然地成为了我们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关键词。也就是我们德育课程要促进孩子的自主养德,在行动中养德。
(二)德育校本课程视野
板桥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曾获南京市德育先进集体、爱国主义先进集体等称号,少先队是全国红旗大队,最近又获得了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的称号,曾多次成功举办市、区德育现场会。“让生命在行动中更精彩”的现场会,在全区率先展示了志愿者行动策略下的自主育德的实践与思考。板小是市级“主体育德”课题组成员,是区“践行性德育研究”核心成员单位,以上研究均有成果推出。
我们以为,德育实效的提升要紧紧抓住三条:一是坚定不移地践行“志愿养德”,让德育凸现自主性(解决德育长期以来的以灌输为主要方式,充斥着命令、呵斥的弊病);二是让德育内容更加丰富起来,让德育较以前展现系统性(解决德育长期以来零散不系统的顽症);三是让德育的实施更加高效,让德育更加强调实效性(解决德育长期以来实效性不高、不久的问题)。
于是,我们真正体会到,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系列的德育校本课程。
(三)德育校本课程目标
板小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接受系统的教育、熏陶和实践训练,从而在此过程中,培养美好情感,树立正确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培育向上品格。
三、我们的行动设计
下表是我们对德育课程的内容、实施、评价和校本教材编写的一些粗浅思考。
序号 课程对应的德育途径 课 程 内 容 课 程 实 施 课程评价 校本教材(暂名)1 管理育人 小学生在校规则的解读与行动建议以文本形式,以对话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读懂规则、遵守规则,培养良好习惯小队评、中队评,列入《素质报告书》,校本中设有专门的考核记录《跟着潘校长修养品德》2 活动育人3 德育网络延伸育人各种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本校德育活动的方案如何在社会做个好孩子、做个合格的小公民的规则说明与行为指导建议对各类活动进行介绍,列出方案建议,交大、中、小队实施以文本形式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规则要求和行为指导小队评、中队评,列入《素质报告书》,校本教材中设有专门的考核记录小队评、中队评,列入《素质报告书》,校本教材中设有专门的考核记录《成长在活动中》《小学生校外的修养》4小学生必备德育内容的补充学生必备的重点教育内容,例如禁毒、艾滋病防治、血吸虫防治等学习品生、品社教材编写读本,让孩子掌握必备的教育内容和行为与品生、品社课程同步进入书面考核《小学生必须了解的品德知识》5 学科渗透搜索、整理所有学科性课程、活动性课程的教材或活动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索引与教育实施建议师生人手一册,便于教师有机渗透相关德育,学生也便于自主学习和锻炼与品生、品社课程同步进入书面考核《各学科品德教育要点与建议》
四、我们的冷静追问
我们的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将努力凸现以下“关键词”:
系统。本校本课程系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德育途径。换句话说,所有的德育途径都最终有“本”,由零散走向更加系统、更加规整,各方面教育统一落实,各类教育均获安排和指导。
自主。灵动德育的灵魂是志愿养德,是在志愿者行动引领下的主体育德。所有的校本都将强调激发学生养德的积极性、自主性,倡导对话等孩子们喜欢的教育方式,杜绝填鸭式、命令式等教育方式。例如《跟着潘校长修养品德》,我将以校长的口吻,告诉孩子们某项规则的来龙去脉、具体要求和训练建议,每一要点将配有儿歌、打油诗,力争让孩子在喜闻乐见的、富有趣味的、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学规则、养习惯。
活动。活动是小学德育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首先,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一定是“活动化”的,正如品生、品社课堂一样。同时,我们对校本德育活动做了精心的梳理和安排,给组织者、参与者切实的指导和建议,让活动更能生发德育的功效。
本校。离开了这一点就不叫校本德育课程。落实这一点,一要来自本校。课程的建设一定是本校师生的创造。二要为了本校。课程的实施一定是为了本校孩子德育素养的提升。三要基于本校。课程的建设和实施的策略一定要符合本校的实际,更多地体现学校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