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建设与生命城市理念★

2014-08-02邹德磊王庆春

山西建筑 2014年21期
关键词:顶层智慧理念

邹德磊 王庆春

(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0 引言

2009年以来,智慧城市的浪潮逐步席卷全球,很多国家展开了全面的实践探索。目前欧洲、美国和部分亚洲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这也使之成为新时期,全球应对城市发展问题的战略选择和城市间竞争的制高点。我国于2010年开始,全面展开了智慧城市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20多个城市将智慧城市纳入“十二五”规划,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形态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实践。

根据智慧城市的功能特点及未来城市发展演变的趋势,从技术应用层面来看,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城市中各个功能模块彼此协调运作,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1]。但智慧城市建设又不单单拘泥于技术,需要人们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生活的各个方面考量其规划、设计和建设。可以说,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实践才刚刚开始,因而选择一个能够兼顾各方,促进多元素和谐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便显得尤为重要。

1 国外发展经验和我国现状

1.1 国外发展经验

表1给出了国外部分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早,规划较为详尽,多以自有核心技术为依托,基于自身城市发展的现实需求展开,经过若干年的建设目前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明确的建设目的,详尽的设计规划尤为值得我们借鉴,如法国orange M2CITY、韩国LG CNS、日本NEC等等这些高科技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各自领域展现着自身作用,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1.2 我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智慧城市的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公布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经达到193个。目前具体展开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并且多以宽带互联网为主要切入点展开。随着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缺憾就是没有宏观全局的“顶层设计”[3],同时由于规划统筹力度不够造成各部门独立建设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共享,由于依赖引进国外技术,受限于此造成智慧程度不高[4],被技术“绑架”,造成轻视或是忽略了智慧城市软实力建设等问题。

表1 智慧城市建设进展

2 顶层设计需要生命城市理念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首先解决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问题,这里的“顶层”,是指逻辑的“顶层”,而不是指处于“顶层”的设计对象[5],可以说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重点关注的是建设目的问题,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无非是为了解决当前城市发展所需要面临的问题,更好的迎合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多方和谐发展,高效、幸福的生活环境,这与生命城市理念所倡导的思想是一致的。

2.1 生命城市理念

生命城市[6,7]是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基于安全经济学、生态学以及生命质量[8]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城市能够最大程度抵御各种灾害,城市管理者带领人民为了自由和幸福而不断努力着的人类栖境。生命城市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为本。从生命城市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来看,其系统架构主要由生态系统、安全系统和执行系统构成[9]。生态系统主要由人居生态、人文生态、产业生态、生命支持系统生态、自然生态等构成。安全系统主要由住所安全、经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安全、生产安全等构成。执行系统则主要是由概念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等构成。

2.2 智慧城市与生命城市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发展生命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在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两者承载的建设内容来看,生命城市的层级结构更为丰富,涵盖了生态、安全、技术等多个方面,但智慧城市囊括的技术性更强,建设路径更为清晰。因此,从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将两者有效结合,以生命城市的理念和系统思想引导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应用层面来看,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类生命体系统,智慧城市的发展创新也会在某些方面对生命城市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2.3 顶层设计路径选择

为了更好的阐明两者的关系,凸显生命城市理念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引导作用,我们可以将智慧城市建设划分为主体层、应用层以及技术层三个维度。主体层主要包含政府、企业、市民等要素;应用层主要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等应用层面要素;技术层主要包含感知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云技术等。通过对上文生命城市理论系统和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生命城市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体层面和应用层面,具体如下:

1)在出发点上:生命城市理念关注实际需求,强调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形态是在科技进步和城市发展现实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产生的。不同地区,不同的背景下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应有不同的发展蓝图以及侧重点,尤其对我国而言,东西部发展差距比较大,采用统一模式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或被相关技术“绑架”是不适宜的。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应打破局限于多为现有智慧工程改造升级,各自独立建设的单一模式,着眼于自身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和需求,从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多维度通盘考虑,主体层面多方参与,协调设计规划。在这一点上,生命城市理念的以人为本,生态系统思维很值得借鉴。

2)在设计理念上:生命城市理念注重系统构建,凸显安全与质量。

智慧城市有别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自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管理、服务”等等多方面组成的类生命体系统,不是目前传统的规划方式方法所能够实现的。这也就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采取全方位、动态的规划设计,注重智慧城市系统的构建。同时,还应该重点关注安全和质量,因为安全是智慧城市的第一内涵[10],质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

3)在执行路径上:生命城市理念关注城市宏观规划与建设,重视运营管理。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片面的强调技术的推广以及应用,也不应该单方面的强调构建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先进应用系统。因为智慧城市也是城市,不是孤立的城市形态。应把智慧城市建设放到城市整体的宏观规划建设当中,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立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相关建设。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重视规划设计,注重过程管理,重视建设成果对整体城市发展的影响。

3 结语

本质上,智慧城市与生命城市都是一种人们所期望构建的社会形态,都旨在为人类提供一个高效、安全、自由、幸福的栖境,都期望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从顶层设计上来讲生命城市和智慧城市可以互为指导,互为路径指引。事实上,对于智慧城市和生命城市的内涵、建设方法、实施路径和运营模式等重大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尚待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本文仅从顶层设计的视角展开了相关论述,希望给探索中的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启迪与发展。

[1] 杨冰之,郑爱军.智慧城市发展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7.

[2] 金钱军.韩国城市进入U-city时代[J].信息化建设,2009(10):9-10.

[3] 牛文元.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标志[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29(1):34-41.

[4] 毛光烈.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智慧城市,2014,(1):38-40.

[5] 肖拥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宜用“梳子型”[N].中国电子报,2014-04-23(9).

[6] 郑 鹭,王庆春.多灾环境下的生命城市开发[J].生态经济,2005(5):27-28.

[7] 王庆春.生命城市概念、模型与路径[J].四川建筑科学,2009(5):263-266.

[8] Levi L.Psycho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sycho-socially mediated effects of phys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J].Scand J Work Environ Health,1997,23(S3):47-52.

[9] 王庆春,王楠楠.生命城市的概念模型与层级结构研究[J].生态经济,2010(3):147-152.

[10] 张 邢,刘文艳.安全是智慧城市第一内涵[N].中国贸易报,2012-06-12(F03).

猜你喜欢

顶层智慧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加快顶层设计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健康卡“卡”在顶层没联网
有智慧的羊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