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云县新村金矿床成因类型

2014-08-02付奉甜刘小春

云南地质 2014年1期
关键词:安山岩褐铁矿北西

付奉甜,刘小春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云南 昆明 650051)

新村金矿位于兰坪—思茅陆块,杂多—景洪晚古生代未—早中生代火山弧中北部,临沧—勐海褶皱束北段,澜沧江大断裂以西及拿鱼河断裂之东侧。区内矿产主要有铜、铅锌,次为金、铁及叶腊石等。

1 矿区地质

1.1 地 层

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下段(J2h1)、三叠系上统小定西组(T3xd)及三叠系中统忙怀组上段(T2m2)(图1),现将其简述如下:

(1)侏罗系中统花开左组下段(J2h1)

出露于矿区的北东角,属一套海陆交互相红色地层,呈近北西—南东向展布,上部为灰白色、淡紫色、黄红色泥岩、粉砂岩、块状石英砂岩不等厚互层;中部为紫灰、浅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底部为浅灰色不等粒石英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区内未见顶,厚大于260米。

(2)三叠系上统小定西组(T3xd)

出露于矿区的北东方向,上部为浅灰色、灰色、浅紫色石英砂岩、绢云母化千枚岩夹灰岩透镜体;中部为浅灰色灰绿色安山岩、玄武安山岩;下部为浅灰色浅紫灰色绢云母化千枚岩、细—中粒石英砂岩。与三叠系中统忙怀组(T2m2)呈断层接触,厚331米。

(3)三叠系中统忙怀组上段(T2m2)

为区内一套较厚的火山岩,大面积出露,按岩性划分为两个岩性层,分述如下:

①第二岩性层(T2m2-2):

出露于V1、V3矿体的两侧,岩性以灰、灰绿至灰紫色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为主,夹浅灰、灰绿色安山岩及绢云母化千枚岩,岩石主要矿物成份为中基性火山岩屑、晶屑(斜长石偶见)。受断裂构造影响,岩石较破碎。该层为矿区主要含矿层位,以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地表多具重力跨蹋特征,厚大于20米。

②第一岩性层(T2m2-1):

出露于V1、V3矿体的南西方向,北东向也有出露,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绢云母化千枚岩夹少量的火山角砾岩、安山岩及沉凝灰岩透镜体,千枚岩矿物成份以绢云母为主,次石英、残余泥质。岩层中见中基性侵入岩呈不规则状产出,厚大于400米。

1.2 构 造

矿区内为一总体地层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褶皱构造不发育。根据断裂构造的展布方向,可分为三组断裂构造,即北西向、近东西向及南北向三组,其中,北西向组、近东西向组为区内主要的金矿赋矿断裂(图1)。现将主要北西向及近东西向断裂组简述如下:

(1)北西向组

图1 新村金矿地质简图

图2 F4构造破碎带

该组断裂主要包含F2、F3、F4、F5等断层。

①F2:位于工作区北东部,呈北西向波状弯曲延展,走向长约1300余米,倾向南东,倾角61°。断层上盘为三叠系小定西组火山岩、变质岩及少量碳酸盐岩透镜体;下盘为侏罗系花开左组碎屑岩。破碎带宽2~7米,硅化、褐铁矿化较弱,断裂带糜棱岩化、片理化、小褶皱发育,为一压性逆断层特征。

②F3:位于工作区中东部,走向长3680余米,走向325°,倾角43~64°,局部近直立略微北西倾,断层两盘均为三叠系忙怀组火山岩、次火山岩,破碎带宽2~10米,局部断面擦痕清晰,糜棱岩化、片理化较发育,断层角砾硅化、褐铁矿化较弱。具压扭性断裂特征。

③F4:走向长大于3000米,总体走向30°,倾向240°,倾角66°~87°。破碎带宽1.30~20米,糜棱岩化、断层泥、片理化及小褶皱特别发育,断层角砾硅化、褐铁矿化、毒砂化、高岭土化等蚀变较强,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为区内主要含矿断裂之一。具压扭性断裂特征(图2)。

④F5:位于工作区北东部,呈北西向波状弯曲延展,区内走向长约2400余米,倾向北东,倾角56°。断层上盘为三叠系小定西组火山岩、变质岩及少量碳酸盐岩透镜体;下盘为三叠系忙怀组上段火山岩、次火山岩,破碎带宽1.5~6米,断层角砾岩发育,片理化弱,具张扭性正断层特征。

(2)近东西向组

①F1:位于工作区北东端,呈近东西向波状弯曲延展,走向长约300余米,倾向北东,倾角49°~82°。断层两盘为三叠系忙怀组上段火山岩、次火山岩,破碎带宽1~5米,硅化、褐铁矿化、毒砂化较强,断裂带糜棱岩化、片理化、小褶皱发育,具压扭性断裂特征,为区内主要含矿断裂之一。

②F6:横贯工作区中南部,为压扭性平移断层。断层两盘均为三叠系忙怀组火山岩、次火山岩,并切断早期形成的F4断层,倾向、倾角不明。

1.3 岩浆岩

(1)侵入岩

矿区出露的主要有燕山早期中粒黑云二长花岗岩以及时代不明的各类脉岩:蚀变细粒(黑云角闪)闪长岩、蚀变石英闪长玢岩、细粒(黑云角闪)闪长岩、花岗斑岩、辉绿岩脉。

(2)喷出岩

矿区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安山玄武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少量流纹岩。岩石蚀变较强,多具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局部毒砂化及铜(金)矿化。

1.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1)变质作用

矿区内变质作用不发育,主要以动力变质作用为主,次有区域变质。

①区域变质作用:表现为区内中生代岩石中,矿物见有弱重结晶和略定向排列现象,形成变安山岩、变安山玄武岩等变火山岩类岩石及千枚岩化,局部见有变质砂岩,区域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不明显。

②动力变质作用:沿断裂发生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线带状糜棱岩化、片理化等蚀变,带宽几米至几十米,长数十米至几千米不等,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

(2)围岩蚀变

近矿围岩蚀变较发育,主要有毒砂化、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

2 矿床地质

2.1 矿体特征

矿区内目前发现2条主矿体(V1、 V3)及1条次级金矿体(V2),含矿岩石为黄褐色、暗褐色、灰—浅灰绿色蚀变安山岩,现将各金矿体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V1金矿体:产于三叠系中统忙怀组上段第二层(T2m2-2)蚀变安山岩中,是区内的主要金矿体之一,呈似层状产出,矿体地表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24~ 82°,平均52°,矿体地表出露标高1288~1350米,矿体有4条槽探控制,控制走向长268米,工程控制间距84~108米,深部有4个钻孔控制,控制矿体斜深34~268米,控制矿体最低标高1083米,单工程控制矿体厚度0.44~13.15米,平均厚4.74米,厚度变化系数81%,属厚度变化较稳定的矿体;单工程平均品位Au0.62~9.87克/吨,平均Au1.08 克/吨,品位变化系数152%,属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的矿体。矿石类型为蚀变安山岩型金矿石,工业类型可分为氧化矿及硫化矿,其中氧化矿分布于地表及浅部(0~61米),硫化矿分布于地下中深部。

V2金矿体:位于V1金矿体的北东侧,平面上距约16~55米,产于三叠系中统忙怀组上段第二层(T2m2-2)蚀变安山岩中,呈似层状产出,矿体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43~75°,平均60°,有3个地表工程控制,工程控制走向长200米,工程控制间距50~110米,深部有一个钻孔控制,控制矿体斜深150米,单工程矿体厚度0.68~1.67米,平均厚1.04米,单工程平均品位Au0.51~0.67克/吨,平均Au0.60克/吨,矿石类型为蚀变安山岩型金矿石。

V3金矿体:位于V1矿体北东部,是区内的主要金矿体之一,产于三叠系中统忙怀组上段第二层(T2m2-2)蚀变安山岩挤压破碎带中,矿体地表总体走向331°,倾向南西,倾角31~87°,平均60°,矿体地表出露标高1254~1420米,地表有5条槽探控制,工程控制长680米,工程控制间距86~260米,深部有两个钻孔控制,控制斜深38~120米,单工程控制矿体厚度0.42~5.93米平均厚1.99米,厚度变化系数93%,属厚度变化较稳定的矿体;单工程平均品位Au0.56~2.28克/吨,平均Au1.28克/吨,品位变化系数40%,属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矿石自然类型为碎裂状蚀变安山岩型金矿石,工业类型为氧化矿石。该矿体与顶底板岩石界线清楚,接触界面产状为200°∠87°,为陡倾斜矿体。

2.2 矿石类型

根据矿床成因及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份特征、空间分布规律等,本矿区将金矿石划分为2种自然类型:蚀变安山岩型金矿石(V1、V2矿体);碎裂状蚀变安山岩型金矿石(V3矿体)。

2.3 矿石质量

(1)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为它形粒状结构、泥质结构、碎裂(斑状)结构。

常见矿石构造有碎裂(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砂土状构造。

(2)矿石中主要矿物

矿石主要矿物成份有微细粒金、微细粒银、黄铁矿、褐铁矿、毒砂、石英、斜长石、白云石等。

3 矿床成因

3.1 矿化规律及成因类型

(1)根据土壤化探及工程揭露控制结果,区内金矿化主要赋存于蚀变安山岩及碎裂状蚀变安山岩内。

(2)沿蚀变安山岩及其碎裂状蚀变安山岩中具有较强的微细粒黄铁矿化、碎裂状褐铁矿化、碎裂状硅化、毒砂化等。

(3)金矿化主要与黄(褐)铁矿化、硅化、毒砂化密切相关,特别是多种蚀变叠加出现时更有利于金矿化的发生,金矿化的强弱与蚀变程度的强弱呈正相关关系趋势。

综上所述,说明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火山喷发阶段形成一套中基性火山岩系,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含金背景值,形成了初始的矿源层,在成岩作用结束后,受澜沧江深大断裂的影响,区内形成了层间虚脱空间及断裂破碎带,为金矿的富集提供了矿液通道及很好的场所。岩浆岩沿断裂构造带侵入,在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成矿阶段,含矿热液沿着断裂通道活动,并在其两侧淬取了成矿物质进行了初步富集,这一过程结束后,又经历了澜沧江深大断裂的再次活动,形成了北西向断裂带,在动力变质热液的作用下,使成矿物质再次发生迁移并相对富集,形成多种成份的含矿热液,从而与金矿化一起发生多种蚀变叠加出现,并在有利的储存空间内形成金矿体;地表或接近地表的金矿体在后期氧化作用下,含矿岩石多呈砂土状,此时的褐铁矿(黄铁矿氧化而成)多呈胶状、粉沫状,少部分褐铁矿依黄铁矿成假象,仍保持黄铁矿晶形。

因此,初步认为该矿区金矿床成因类型为与火山作用、构造作用有关的蚀变岩型金矿床。

参 考 文 献

[1]云南地矿总公司(集团)地质矿产勘查院.云南省云县新村地区铜多金属矿阶段性工作总结(2012年)[R],2013.1.

[2]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3]姚凤良,孙丰月.矿床学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8.

[4]朱志澄,曾佐勋,樊光明.构造地质学(第三版)[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8.

猜你喜欢

安山岩褐铁矿北西
安钢烧结机配加澳褐铁矿粉的生产实践
西藏拿若铜矿床安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褐铁矿选冶技术进展概述
王官屯油田安山岩油藏滚动评价探索
激发极化法寻找固体矿产的应用
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与北沙牛杂交效果研究
“北西”系列爱情类型片的创新方式和本土化价值实现
过夜
《北西2》瞄准华语爱情片新纪录
二连油田安山岩裂缝性储层压裂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