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呐喊》《彷徨》里的静寂世界

2014-08-02刘肖琴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7期
关键词:呐喊屋子黑夜

刘肖琴

摘要:在《呐喊》《彷徨》中,人们无声无息地生存与死亡着。自然环境的冷寂、人的缄默以及微弱的时间流动,构成了静寂的生存世界和悄无声息演变的历史。鲁迅所建构起来的静寂世界里的一个个空间,是对“铁屋子”意象的“分有”。这种铁屋子般的空间给人一种死寂、窒闷、逼仄的感觉。这种沉寂,正是鲁迅绝望、清醒、寂寞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绝望之下,蕴含了鲁迅希望众人都来开口发声的期盼。

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静寂《呐喊》《彷徨》中的故事大多发生于静寂的氛围中,人们在这样的一种氛围里生存、死去。这是颇值得探讨的一种现象。

一、鲁迅笔下的静寂世界

鲁迅的《呐喊》《彷徨》中的静寂世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用“静”“寂”“寂静”等词直接点明其氛围的静寂。主要有《药》《明天》《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白光》《祝福》《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共十四个篇章。另一类则没有直接点明,但通过描写萧瑟冷寂的环境或是极细微的声响来衬托出氛围的静寂,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风波》《鸭的喜剧》《在酒楼上》《兔和猫》《幸福的家庭》《肥皂》共八篇。此外,《呐喊》《彷徨》里的《头发的故事》《端午节》《社戏》三篇,则是既未直接点明也较难从中找到一些能衬托出静寂的氛围的描写的。像《头发的故事》通篇都是两个人在对话;《社戏》虽是在夜里去看戏,但气氛却相对热闹,没有那么沉寂;《端午节》既没有写“静”,也未曾写出环境的清冷幽寂,因此也不能算入氛围静寂一类。

在第一类中,鲁迅直接写“静”,有时甚至不断重复。比如在《明天》中,三次强调纺车静静地立在地上,五次强调屋子很静,此外,还写了鲁镇的静、夜的静。在鲁镇静寂的夜晚里,单四嫂子的纺车静静地立在地上,宝儿死后,这屋子显然太大太空太静了。死一般的寂静紧紧包裹住单四嫂子的身心,时时刻刻提醒着她——这个小屋子里再也不会有活蹦乱跳的宝儿存在了。又如《伤逝》中,鲁迅在开篇前四段四次用了“寂静和空虚”,渲染了通篇寒冽和凄冷的基调。紧接着鲁迅写了“寂静”,再接着写了三次“寂寞和空虚”,最后又三次强调了“死的寂静”。现实与经济的压力导致了两人爱情的裂缝,而涓生的懦弱也造成了他生活的虚空和爱的虚空。相对于各种外界因素的摧残,抛下了子君而一人独行的行为或许才是造成他感到虚空的主要原因。这种内疚,伴随着寂静和虚空,由内而外,深入骨髓,啃噬着他的内心。

第二类虽没有直接点明其“静寂”,但通过周边萧瑟冷寂环境的渲染或以动衬静的方式也能凸显出静寂的氛围。如《狂人日记》并不直指其“静寂”,但“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黑漆漆的环境就已经给人一种死寂的感觉,狗叫则更衬出环境的寂静。又如《肥皂》一文,两次写到四铭的“布鞋底的声音”。一般情况下,“布鞋”走路,因为材质的缘故,其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声音应该很小,但文中却写四铭太太听到布鞋底的声音,而母鸡小鸡也被布鞋底的声音吵醒,可见周围极其安静。在这种静寂的环境下,皎洁的月光照耀出四铭猥亵的灵魂,讽刺的意味更加浓重。

在涉及“静寂”氛围的所有作品中,又可细分为“寂静”“幽静”“冷静”三种。比如,在《药》和《祝福》中,就出现了“寂静”。鲁迅用该词来烘托压抑的气氛,表现人物沉重的心理。不过,“寂静”亦可用于黑夜黎明交替之时,虽有绝望,亦不可否认希望的存在。“幽静”一词则出现在《弟兄》与《白光》中,在表现人物幽寂的心境的同时也可表现环境的幽深。“冷静”一词出现在《孤独者》中,用于描述月亮散出冷静的光辉。月光冷静的光辉既让人清醒,又让人隐隐感到在经历黑夜的绝望之后,尚有希望的存在。

二、静寂世界的形成

这个静寂世界的形成,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的静寂

1.夜的静寂

《呐喊》《彷徨》中的许多作品是在夜的背景下叙述的。《狂人日记》的叙事时间大都设置在黑夜或昼夜交替的时候。在这样寂静的黑夜里,潜藏着封建礼教“吃人”的真相,涌动着狂人般的苦闷、孤独与抗争,也凝聚着鲁迅对于这黑暗现实的深度思考;《药》中的启蒙者夏瑜在“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的黎明前最黑暗的“秋天的后半夜”被砍头;《明天》中,单四嫂子在压抑的深夜里,孤寂地念想着死去的宝儿,感到空旷与静寂的空虚。黑暗而静寂的情境给故事本身涂抹上了凝重之色;在《祝福》中,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带着对鬼神的恐惧和敬畏,孤独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白天,充满了热闹与喧嚣。唯有在黑夜中,一切声音都在静寂中显现出来,一切人造的面具和衣裳都在黑夜中脱下,裹在黒絮似的沉寂的夜里,而各种鬼魅也总是借黑夜的掩护游走横行。鲁迅试图带着他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在暗中看见一切的暗。

2.秋冬的萧瑟

《呐喊》《彷徨》中,以冬天作为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的有:《一件小事》《故乡》《白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我”和连殳第三次相见)、《伤逝》;以萧瑟的秋为背景的有《药》《孔乙己》等。《祝福》中,“我”听到祥林嫂的死讯后,飞舞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听上去似乎瑟瑟有声,但其实是更加使人感到沉寂。《故乡》中,“我”在深冬时节回到离别了二十余年却时时记得的故乡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几笔就勾勒出了深冬萧索破败、缺乏生气的故乡。在故乡的冬,更对应了“我”在异地辗转谋生的生活的凄凉。而这美好故乡回忆里的童年的闰土,如今也成了将“我”称呼为“老爷”的人。现实的无奈,伴随着如冬的寒冷,深入骨髓。《伤逝》和《药》虽然写到了春,不过,这里的春其实和肃杀的冬日并无太大的区别。《伤逝》是以料峭的初春的夜为背景,以此突出夜的漫长。《药》里的春(清明),并没有给人半点温暖的感觉,相反,却是分外寒冷,枯草支支直立,枯草丛里,是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

春夏之交,自然界往往给人一种生机勃发之感,而秋冬则万物萧条,生命悄无声息。鲁迅有意将小说置于这样的背景之中,给人以静寂、沉重之感。

(二)人的缄默

当鲁迅把目光转向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给他的回应是沉默。在《呐喊》《彷徨》中,除了如闰土一般“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沉默的人,我们还看到痴呆麻木的“群”在缄默中注视着逆境中的个体——路人向狂人射出吃人的目光;静寂的夜里一堆人如鸭子般颈项伸得老长在看夏瑜被处决;示众之处,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但几乎无声,只有偶尔的一两声喝彩以及胖小孩吆喝包子的声音在空中寂寞地回荡;村人、族人以异样的目光注视着沉默的连殳……杀头、吃人、大殓、病痛、示众、墓场,在这些场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呆滞的目光、冷漠的态度、麻木的表情和死一般的静寂。

这种缄默的背后,表现了民众的麻木与冷酷。这一切带着一种无影无形的压力、向我们倾轧过来,将一切人的挣扎和呼号静悄悄地淹没。

(三)微弱的时空流动

鲁迅在处理其小说文本的时候,往往打破传统的线性时间模式,时间的方向感和流动感在他的小说结构里面并不明显。他的小说文本里的时间所传达出来的,是微有涟漪的静态感。这与环境的冷寂一起,构成了静寂的世界。

《狂人日记》中,除了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之外,文中几乎没有明确的时间指向。“病愈赴某地候补”的结局更是使狂人回到过去,变成吃人历史中的一员。《孔乙己》的叙事时间也没有明显的刻度,只是常以“一”“每每”“又”等列举常态,文中的“有一次”“有几回”的时间标识也是不定指的。时间的流向同样呈现一种模糊的状态。作品的结尾虽然将时间线性铺开,但作者对故事讲述的简单化冲淡了时间的连续性,孔乙己在时间的延展中慢慢淡去。而在《风波》里,辛亥革命的成果(剪掉了七斤一条辫子),在临河土场居然没有激起任何反应,只有在张勋复辟时,它才作为一个小小的事件掀起了一场小小的波澜,但结果也什么事都没有,一切又回到常态,临河土场又保持了原初的平静。辛亥革命与张勋复辟作为当时社会的重大事件,本应具有爆炸性的影响,对传统的空间秩序形成巨大的挑战。但临河土场因自身的沉滞封闭,对外界事物的把握非常微弱,外部的信息常因传递过程中的神秘化而被消解,从而保有自身的平静。因此,这场小小的“风波”在人们心中几乎未留下印记。空间岿然不动,时间被吞噬,人们就这样生活在无时间意识的精神状态里。

当鲁迅放眼中国历史时,他看到的是一个被几千年的旧文明板滞了的世界。时间脱离了社会进程被悬置和吞噬,成为循环回复的生存隐喻。在鲁迅的小说世界里,即使历史时间偶有参与进事件中,其作用也多是为了反衬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停滞和循环。

从环境的静寂、人的缄默到历史的无声,这是鲁迅笔下渐次深入的无声的静寂世界。

三、静寂世界里的观照

(一)“铁屋子”里的“无事的悲剧”:鲁迅的绝望与清醒

鲁迅曾提出了“铁屋子”的意象,这个意象是整个中国文化在新的历史境遇面前按比例微缩而成在纸面上的“实物”,中国就是一间坚固封闭、令人窒息的铁屋子,人的生命悄无声息在这静寂世界中流逝。无论是关押先觉者狂人的屋子,还是让单四嫂子觉得太大太静太空的屋子,亦或是关押想要熄灭长明灯的疯子的屋子,都可以看成是对“铁屋子”的所有语义特征的“分有”。这“无声的中国”恰如“铁屋子”般让人觉得死寂、窒闷。

鲁迅用一个“铁屋子”来象征自己的绝望。他认为铁屋子既然万难破毁,闷死的命运既然无法改变,倒不如让人们从昏睡中死灭,也免去了这临终的苦楚,惊醒了世人也未必能挽救这结局。他拒绝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人类,他的目光是执着于当下的。巨大的空间压力并没有使他摧毁,而是让他变得异常清醒。尽管他所注视的世界,是一片沉寂。在让人窒息的“铁屋子”中,他呐喊着。四周一片寂静,他就像一匹受伤的狼,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二)寂寞与希望

生活在这死寂的旧中国,敏感的鲁迅感到寂寞一天天长大,如大毒蛇一般缠住了他的灵魂。这种寂寞源自他无力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的失望与尴尬,也包含着他对“无声的中国”的透彻感悟与担忧。

静寂让鲁迅的内心进入“沉静”的状态中,超脱于外部的琐碎,带着深沉的悲悯旁观万物。就是在这静寂的世界中,他关注着人间不自知的生死。这种静寂里民众无意识的生与死所凸显的绝望、流血、隐痛、恐惧,唤起了鲁迅对生命的自觉。他在悲剧性状态中体会到了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深沉地把握了此在。

他没有消极隐退,而是“用这希望之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2]面对这样静寂无声的中国,他的心中难免绝望。但正因为他的清醒与觉醒,他的反抗与呐喊也将更加有力。尽管他承认“铁屋子”万难破毁,但某种程度上还是希望民众能走出这静寂的世界,去发声、呐喊、挣扎!他渴望着一切人众,能明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然后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

四、结语

《呐喊》《彷徨》共25篇,鲁迅却用相当的笔墨在其中的22篇中营造了一个个静寂无声的世界。鲁迅的绝望、清醒与期盼,都在这一个个的“静寂世界”流泻出来。他一方面失落于民众的昏昧不觉,自己肩起“黑暗的闸门”,另一方面又希望着民众的觉醒、发声与反抗。面对这种静寂,鲁迅有大悲痛,在这大悲痛之下可闻得他的心音:“青年们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野草·希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81.

[2]鲁迅.鲁迅全集·三闲集·无声的中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5.

猜你喜欢

呐喊屋子黑夜
出走的屋子不孤单
楼上的和楼下的
沉默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山节藻棁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静与净
黑夜过桥
白天和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