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钠的水世界”教学设计及思考
2014-07-31王叶思
王叶思
摘要:针对初中阶段溶液相关知识比较抽象的特点,该教学设计充分将实验融入教学,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让化学走进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光临主人公隐身侠“氯化钠”的水世界,认识物质的溶解和溶液的形成,掌握简单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了解溶液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氯化钠;溶液;溶解;溶质质量分数;章节整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6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23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如果能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义务教育教科书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内容相对抽象,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只是单纯的纸上谈兵,看实验图,而不是亲自动手去做实验,那么,学生学习这段内容的时候就会觉得枯燥,也不利于知识的理解。所以,本设计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或者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来学习化学知识,感受化学变化。为此,纵观第6章的内容,本节课选择将第6章《第1节 认识溶液》和《第2节 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中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用紧凑的实验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化学也是一门与实际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让学生能够感受和学习“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是本设计的第二个目标。所以,在内容的编排上,将抽象概念与实验相结合,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结合,将计算与实验相结合,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另外,在研究体系的选择上,考虑到本设计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在物质的选择上,只用氯化钠和它的水溶液来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突出,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顺畅、理解透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和溶液。
(2)知道溶液的特征及应用。
(3)认识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1)以卡通人物为主人公串联整条知识线索,通过7人一组的小组实验来掌握化学知识。
(2)使用数字化传感器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知识。
(3)运用观察的方法获取有关实验的信息,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溶解过程、溶解现象、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实验准备:氯化钠、试管、蔗糖、食用油、泥土、鸡蛋、鹌鹑蛋、玻璃球、药匙、玻璃棒、烧杯、蒸馏水、滴管、奶粉勺、废液杯、硝酸银溶液、黑纸、氯离子传感器。
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报告准备。将学生分成6大组,每组平均7-8人。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了解了什么是溶液之后,知道溶液的一些应用,感受到学以致用的道理。教学过程紧凑连贯,以实验贯穿课堂,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设计卡通形象“隐身侠”氯化钠为主人公,通过光临氯化钠的水世界带领学生学习氯化钠溶液的相关知识。用魔术引入(在显色卡纸上用氯化钠溶液写字:NaCl,晾干,将卡纸浸入秘密液体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字迹。),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引出主人公“隐身侠”氯化钠,通过学生的实验帮助氯化钠成功“隐身”后,得到氯化钠溶液,进而了解什么是溶液和物质的溶解。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认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帮助学生认识微观世界,了解溶液的特征。在认识了溶液以后紧接着介绍溶液的用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溶液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二:鸡蛋、鹌鹑蛋和玻璃球的沉浮,了解氯化钠溶液进行粮食选种的原理,将实验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联系,从同一个实验中进一步引出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充分利用实验让学生学会定量计算。最后,用两个问题结束整节课,引发学生在课后的继续思考。endprint
摘要:针对初中阶段溶液相关知识比较抽象的特点,该教学设计充分将实验融入教学,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让化学走进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光临主人公隐身侠“氯化钠”的水世界,认识物质的溶解和溶液的形成,掌握简单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了解溶液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氯化钠;溶液;溶解;溶质质量分数;章节整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6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23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如果能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义务教育教科书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内容相对抽象,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只是单纯的纸上谈兵,看实验图,而不是亲自动手去做实验,那么,学生学习这段内容的时候就会觉得枯燥,也不利于知识的理解。所以,本设计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或者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来学习化学知识,感受化学变化。为此,纵观第6章的内容,本节课选择将第6章《第1节 认识溶液》和《第2节 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中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用紧凑的实验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化学也是一门与实际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让学生能够感受和学习“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是本设计的第二个目标。所以,在内容的编排上,将抽象概念与实验相结合,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结合,将计算与实验相结合,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另外,在研究体系的选择上,考虑到本设计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在物质的选择上,只用氯化钠和它的水溶液来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突出,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顺畅、理解透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和溶液。
(2)知道溶液的特征及应用。
(3)认识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1)以卡通人物为主人公串联整条知识线索,通过7人一组的小组实验来掌握化学知识。
(2)使用数字化传感器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知识。
(3)运用观察的方法获取有关实验的信息,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溶解过程、溶解现象、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实验准备:氯化钠、试管、蔗糖、食用油、泥土、鸡蛋、鹌鹑蛋、玻璃球、药匙、玻璃棒、烧杯、蒸馏水、滴管、奶粉勺、废液杯、硝酸银溶液、黑纸、氯离子传感器。
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报告准备。将学生分成6大组,每组平均7-8人。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了解了什么是溶液之后,知道溶液的一些应用,感受到学以致用的道理。教学过程紧凑连贯,以实验贯穿课堂,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设计卡通形象“隐身侠”氯化钠为主人公,通过光临氯化钠的水世界带领学生学习氯化钠溶液的相关知识。用魔术引入(在显色卡纸上用氯化钠溶液写字:NaCl,晾干,将卡纸浸入秘密液体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字迹。),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引出主人公“隐身侠”氯化钠,通过学生的实验帮助氯化钠成功“隐身”后,得到氯化钠溶液,进而了解什么是溶液和物质的溶解。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认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帮助学生认识微观世界,了解溶液的特征。在认识了溶液以后紧接着介绍溶液的用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溶液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二:鸡蛋、鹌鹑蛋和玻璃球的沉浮,了解氯化钠溶液进行粮食选种的原理,将实验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联系,从同一个实验中进一步引出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充分利用实验让学生学会定量计算。最后,用两个问题结束整节课,引发学生在课后的继续思考。endprint
摘要:针对初中阶段溶液相关知识比较抽象的特点,该教学设计充分将实验融入教学,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让化学走进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光临主人公隐身侠“氯化钠”的水世界,认识物质的溶解和溶液的形成,掌握简单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了解溶液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氯化钠;溶液;溶解;溶质质量分数;章节整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7-006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7.023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如果能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义务教育教科书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内容相对抽象,也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一个难点。如果只是单纯的纸上谈兵,看实验图,而不是亲自动手去做实验,那么,学生学习这段内容的时候就会觉得枯燥,也不利于知识的理解。所以,本设计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或者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来学习化学知识,感受化学变化。为此,纵观第6章的内容,本节课选择将第6章《第1节 认识溶液》和《第2节 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中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用紧凑的实验贯穿课堂教学过程。化学也是一门与实际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让学生能够感受和学习“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是本设计的第二个目标。所以,在内容的编排上,将抽象概念与实验相结合,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结合,将计算与实验相结合,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道理。另外,在研究体系的选择上,考虑到本设计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在物质的选择上,只用氯化钠和它的水溶液来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突出,也有助于学生的学习顺畅、理解透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和溶液。
(2)知道溶液的特征及应用。
(3)认识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1)以卡通人物为主人公串联整条知识线索,通过7人一组的小组实验来掌握化学知识。
(2)使用数字化传感器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知识。
(3)运用观察的方法获取有关实验的信息,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4)运用比较、类推的方法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溶解过程、溶解现象、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实验准备:氯化钠、试管、蔗糖、食用油、泥土、鸡蛋、鹌鹑蛋、玻璃球、药匙、玻璃棒、烧杯、蒸馏水、滴管、奶粉勺、废液杯、硝酸银溶液、黑纸、氯离子传感器。
多媒体课件准备,实验报告准备。将学生分成6大组,每组平均7-8人。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了解了什么是溶液之后,知道溶液的一些应用,感受到学以致用的道理。教学过程紧凑连贯,以实验贯穿课堂,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设计卡通形象“隐身侠”氯化钠为主人公,通过光临氯化钠的水世界带领学生学习氯化钠溶液的相关知识。用魔术引入(在显色卡纸上用氯化钠溶液写字:NaCl,晾干,将卡纸浸入秘密液体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字迹。),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引出主人公“隐身侠”氯化钠,通过学生的实验帮助氯化钠成功“隐身”后,得到氯化钠溶液,进而了解什么是溶液和物质的溶解。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认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帮助学生认识微观世界,了解溶液的特征。在认识了溶液以后紧接着介绍溶液的用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溶液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二:鸡蛋、鹌鹑蛋和玻璃球的沉浮,了解氯化钠溶液进行粮食选种的原理,将实验与实际生产和生活相联系,从同一个实验中进一步引出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充分利用实验让学生学会定量计算。最后,用两个问题结束整节课,引发学生在课后的继续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