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理念 推动技工院校教学改革

2014-07-31李松涛 马丽虹

职业·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双元制教学改革

李松涛 马丽虹

摘 要:近年来,伴随社会对技工的需求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我国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利用在德国参加师资培训学习,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我国技工院校的工作实际,对照德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就目前的教学改革,以及技工院校如何将办学的困难和压力转变为学校发展的契机,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 双元制 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追求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笔者通过在德国一个月的师资培训学习,对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根据目前技工院校的工作实际,针对目前深化教学改革难度加大的现状,以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以带动全校参与优质毕业生培养工作为根本,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将目前技工院校办学的困难和压力转变为学院发展的契机,对提高技工院校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一、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理念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这种教育模式贯彻“国家立法,双方遵循,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其教学特点为:两个学习地点(职业学校与企业),受训者具有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两类师资(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两种指导文件(《理论教学大纲》与《职业培训条例》),两条经费途径(国家、州政府与企业),两种考试方式(专业知识考试与实训技能考试)。

笔者通过学习体会到德国职业培训体系有如下特点。一是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施设备,使学生接近实践,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三是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四是专业技能的训练目的明确,工艺规范等更符合企业生产的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宽基础,课程内容上注重实用性,课程编排突出综合性,课程实施上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突出实践性,教学方法上注重先进性,课程管理注重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的实效性。

二、规范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全面推行教学改革

“双元制”职教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学院在办学方针上,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和“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核心观点是吻合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对教学管理机制进行规范健全是制度上的保障。因此,从如下四个环节做好改革,抓好切入点,并做好由点到面的全面铺开,是保证教学改革成功的基础。

1.教学模式改革

新学期的教学工作,要根据教学计划调整以及校企合作的发展,以岗位要求为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学生和企业的交流机会,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不仅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要由单一的校内理论教学模式转变为多种模式,将校内教学和企业教学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做好多模式培养的良好转化。在具体实施上,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计划选择适合的专业和班级开展教改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学期在校内组织教学,自第二学期开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企业实施一个月或数月的实践见习,见习结束后返校再进行校内教学计划学习。校企合作办学签订包括管理、培训、评价等内容的协议。学院分批安排专业教师跟班辅导和顶岗实践。

校企合作主管部门负责牵头联系,教务处制订计划,各系具体组织实施并跟踪管理。

在实施及评价回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做好教师教学目标的转变工作。对执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和任课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等方面要提出明确要求。教学管理部门要制订好配套的教学计划,做好组织协调和大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

2.教学方式改革

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技工院校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好教学方式的改革,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逐步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转变,实训教学则逐渐实行项目教学法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

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让学生弄清所学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要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更多地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对于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要改变以往按教师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知识。可借鉴的教学方式如下。

(1)实施实践教学法。专业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实践教学法,增加实践课的学时,增加综合实训的内容,并对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其内容安排大多数与车间工厂实际相连,让学生感到学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笔者所在学院制剂类课程已采用该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改善明显。

(2)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教学设施用好、用够。

(3)考试改革举措。考试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结合, 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三是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四是把学生的平时操行成绩纳入考核的范围,增加素质培养的可量化性。

3.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一是专注于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二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增强课程灵活性的基础上,继而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增加学院专业调研和课程调研的力度,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学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课程体系改革的要点应与办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

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达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

二是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三是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的教学要求,确定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书和相应职业工种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职业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endprint

四是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行业)、专业管理部门和学校联合调整、选定。

五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4.教师队伍培养方式改革

为达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造就技术名师、教学名师,培养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是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的中心任务。双师型教师在学院骨干专业中的示范作用突出,辐射作用好,在教学过程中会有较多优秀教材和教科研成果出现,对提高学院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会产生有利影响,在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工作中也可以提供良好的教师保障。主要措施如下。

(1)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名师体系。根据学院专业设置情况,在大学科范围内,根据教学考核办法,结合学生评议、毕业生跟踪、技能比武等多个措施,设立学术带头人,树立技能威信,拉动青年教师比学赶帮、赶超先进的学习热情,在名师体系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在学科带头人制度下的课程改革方案,加强一体化教学实施力度,改进学生技能学习办法,进而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2)搞好教师顶岗实践。安排教师到大型骨干示范企业实践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掌握企业一线情况,提升教师技能水平。建立一体化教师顶岗实习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到实习学生中去,在生产中磨练技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方式一,配合校企合作教学工作进行。教师按计划到指定企业顶岗实践,同时辅导管理见习学生。

方式二,单独安排教师到大型骨干示范企业顶岗实践。

顶岗实践教师的考核在企业或学院内进行,考核结果记入个人绩效管理档案。学院根据专业设置特点,已经连续派出三批十余名骨干教师到对应企业顶岗实践,并交流心得体会,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学科研积极性

1.创新激励体系:设立“院长奖励基金”,奖励教科研突出贡献者

学院每学期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科研工作有了较好的进展,教研活动的引领示范作用正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师的科研主动性逐渐提高,而且即将实施的新的《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将进一步起到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根据学院资金情况,对本年度在各项教学活动和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实行院长基金奖励,从而充分发挥模范教师和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的示范作用。

2.贡献奖励体系:发挥课时补贴的积极引导作用,保护教师教学积极性

学院自2006年改进量化考核办法后,教师岗位和其他岗位课时补贴有了较大增加,这种机制在一段时间内对衡量教师教学工作,鼓励多劳多得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教师具有良好师德,具备人师示范的榜样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适当的激励机制也会产生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在原有课时补贴发放办法的基础上,要加大超课时补贴额度。同时,将不同层次听课、评教的结果与教师职称评聘相结合,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和优劳多得,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3.建立精神和政策激励措施,培养教师争先创优积

极性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师在学校中起着主导地位,名师是教师的榜样。在物质激励的同时,精神鼓励也应同时开展。学院根据教学工作开展实际,在职称评聘、入党培养、外出学习、继续教育等方面,对教学业绩良好、各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突出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另外,专业学习和专业进步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停止的活动,学校应提供相应的办法,给全体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和兄弟学校学习,进行知识和观念更新,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更高

要求。

四、建设富有活力的文化校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其效果则是深刻的,富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长久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技工院校的校风学风建设不仅关系到一所技工院校建设的好坏,而且它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与否,其内容包括知识、情感、体质、应变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针对学院实际,目前文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应有以下几点。

1.核心价值观教育

医药行业的技工院校对学生进行医药行业的从业价值观教育,即职业素质的教育,是培养优秀毕业生的先决条件。在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对他们进行符合行业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优秀文化教育

校风是学院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反映,包括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归宿,教风是校风建设的主导因素,领导作风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关键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一所技工院校独特的精神风貌。

学院作为医药技工院校,其道德责任感、文化归属性都有很大特色,因此在班级建设和教风、学风引导方面应予以重点强调。

3.校园文化生活

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里的一尊雕塑,一幅壁画,一株花草,只要安置得合理,就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熏陶

效果。

严明的校纪校规。严明的校纪校规能使学生对学校产生一种崇高威严的感觉,使学生体验到学院管理部门的力量,感受到校纪校规的严肃性。

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条件。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体现现代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作用,为校园文化生活提供正能量。

在文化校园建设目的方面,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应达到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要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他们“无法自豪、甚至自卑”的心理,树立技能评价的良好引导作用;削弱社会整体评价氛围对学生的自我认同度的制约,逐步树立对于技工教育的信心。 另一方面,在学生培养上,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组织能力和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倡导诚信、敬业、责任心、承受力、创造力、灵活性以及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等。这样可以促使我们对今后的技工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不断改进提高。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技工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李听.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及启示[J].鄂州大学学报,2011(18).

[2]吴春兰.浅析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3]曹东伟.技工院校的教学改革[J].职业,2011(26).

[4]米靖.职业教育概念、分类与使命再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

(作者单位:山东医药技师学院)

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元制教学改革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