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浅析
2014-07-31朱新婷 沈志超
朱新婷 沈志超
摘 要:德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随着时代发展及现行教材的不断调整,德育课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其发展需要。本文从转变观念、改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和改革评价模式四个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 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针对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德育课程观,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学校在开展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把德育课程改革作为创新德育的主要内容来抓,课程改革正朝着一体化、项目化和任务驱动化目标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笔者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找准定位,积极探索创新德育课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德育课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的方式将德育课本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帮学生“洗脑”,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然而在德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这种单向的灌输方式,不仅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也曾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进行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道德需要作为高级需要是各种需要对立统一的体现者,是心理活动的积极推动者,而道德实践则是道德需要产生、发展和品德形成、改变的源泉和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德育教学新观念:观念一,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必须善于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学生错综复杂的心理,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观念二,将单向灌输的授课模式向参与式教学模式转变,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拥有真切、实在的感受,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响;观念三,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更要关注学生道德信念的培养。
二、整合教学内容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因此,在进行德育课教学内容设置时,我们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遵循中职生心理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职业生涯规划、道德法律与人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与人生和心理健康5门课程进行内容整合,按4个学期设置成模块进行教学,并增加活动课的教学时数,将理论课的学时和活动体验课的学时按照≥1:1的比例进行设计,以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为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共安排20个学时和设置4个内容模块,其中认识自我与情绪调节(4课时,理论课和活动体验课各2课时),适应与挫折应对(4课时,理论课和活动体验课各2课时),和谐人际关系(6课时,理论课为4课时,活动体验课为2课时),职业心理成长训练(6课时,均为活动体验课)。
三、创新教学模式
一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定组长,进行团队建设。老师负责将每次学习的内容以任务书的方式下发给学生,由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再根据任务书的工作要求进行讨论和展示,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由学生来组织,老师只是课堂的一名参与者和点拨者。
二是为了让德育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德育课本教学内容,比如通过说案例、讲故事、发布会、素质拓展训练、团队协作训练、辩论赛、主题演讲、专题报告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把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成长教育,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德育课的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听课,而是看视频、看图片、看文字、看老师,随着老师的指令积极行动。
三是课堂教学以提供触动学生心灵的情境体验机会为主,主要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身心素质。因此,课程的内容不以学习知识或反复练习某项技能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时间是看见学生在进行主题讨论、有结构的分享、日记、角色扮演等练习的情景,不再是传统课堂的“说教”模式。
四、完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在检测和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以一纸试卷考试为主,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诚然,这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合理、科学的评价模式,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设计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教师再根据规划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予以评定学生成绩。
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可采用“3+1”的模式进行考核,即日常行为表现考核分(20%)、平时学习表现考核分(20%)、班主任考核分(20%)和期末考试分(40%)。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可创设一个职业活动情境,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情境任务,再由学生本人、小组长、任课教师根据团队合作、服从、责任等要素进行自评和他评,其中本人自评分占30%,小组长评价分占30%,任课教师评价分占40%。
哲学与人生课程主要是考核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可给学生提供若干案例,让学生选择其中的2~3个案例进行解答,解答可采用纸质答题和口头答题两种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答题方式。
心理健康课程可根据内容模块设计工作页,每个内容模块设计一个工作页,工作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课堂笔记(记录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触的话语、案例、故事、活动等)、感受和体会、教师评价。每个工作页按100分计,可先根据工作页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分,再将每个工作页的得分按照相同的比例进行核算,最后将各比例分相加即为学生本门课程的得分。
总之,经过对德育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的改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各抒己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站在讲台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合作学习小组的模式,也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其团队的力量和帮助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苍白无力的讲解和灌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一些平时喜欢睡觉和玩手机的学生也被活动所吸引,不再懒散和被动,逐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大大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林洁菁.职业心理成长训练—职业院校心理教育教师用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