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4-07-31韩琦
韩琦
【摘 要】PBL面向的是解决问题,重视的是实际应用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急需通过学习计算机技术来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推行PBL教学法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旨在为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探索更为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PBL;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学
一、PBL 教学法的相关理论
1.PBL 教学法内容简析
PBL教学法,其英文名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在此教学法中让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动行动者,而不是一味被动接受,老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围绕所设问题,自主组建讨论组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借此途径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关联看待。此教学法实施后,提高了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群体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以后就业间的微妙联系,认识到对问题的主动发现、主动分析、主动解决的重要性。
2.PBL 教学法特点
(1)问题的特点、影响。作为PBL教学法要素之一的问题,它是教学法实施所要围绕的中心,好的问题能够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设定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质量,最好是无明确答案或者是问题本身存在矛盾性,当然问题要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由此可使学生在开发自身潜能的同时,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知识的观念和能力。
(2)学生的活动特。PBL教学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真实情景展示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中教师只负责引导,学生和教师通过互动交流,从而形成合作关系;在整个的学习探讨过程中,主动对潜藏的问题进行发掘、分析,并借助各类查询工具获得信息,从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就学习环境而言,是亲自参与的、相互协助的;讨论组成员人数为5-6人,在不同环境下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活动结束后对自己本人表现、队员表现及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3)教师的活动特征。在PBL教学法中教师的身份为导师,同时也是学生的好伙伴。在定义概念或课程选择上通常会通过设定结构不良的问题进行,从而提高学生们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在中职学校开展PBL教学法的步骤
组建讨论组进行小组讨论作为PBL教学法实施的基础,能够使学生之间形成彼此帮助、相互协作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集体协助下获得关于解决问题的各类资料,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进而对解决问题的大致方向达成共识,而这也是进行小组讨论的必要性体现。
1.展示真实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的设定要依据学习内容展开,如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时,就要按照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考虑到学生们的知识背景、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来设定问题,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对真实情景进行展示,从而为问题的设定提供情景前提。问题提出后,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位成员在翻阅资料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在小组发言,成员在对所有见解进行整合后,开始集中讨论,小组记录员将讨论内容进行大致记录。教师在小组讨论中针对小组的综合讨论意见进行方向上的指引,使其朝着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前进,但在引导过程中不能遏制学生创造性和独特性等特点的发挥,确保学生思维的充分开拓。对于学生而言,当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查阅资料,就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答案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小组的及时交流,观察并思考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进而实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2.自主学习,搜集资料
在自主学习阶段中,教师是主导,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掘潜在的某些问题,而各小组成员根据问题进行分工,借助各类搜索工具搜寻与问题相关的资料。
3.交流讨论
就问题答案,由于每位成员考虑问题的角度及方法不同,所以在见解上存在差异,因此要在尊重他人见解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互换意见,对存在的不足做出补充,对精辟的见解予以嘉奖,最后对所列出的所有见解进行综合归整,得出解决问题的理想答案。若对问题不能达成一致则需重新讨论。
4.归纳总结,做出结论
经过分析-归纳-再分析-再归纳的讨论过程,最后使大家对答案达成共识,各小组成员再进行讨论,将相似的见解归为一类,存在分歧的见解归为一类,再对有分歧的意见进行进一步讨论,如此反复,做出最后定论。当各小组汇报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所作的汇报做出点评,要对学生们在对待新型教学方式观念上的改变做出褒奖。教师在肯定学生们的同时,就存在的问题做出纠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就PBL教学法而言,“问题”使其开始,但最后还是要回归至“问题”本身。
参考文献:
[1]牛丽江.解读PBL中的师生角色,中国高等教育,2006(7)
[2]李敏.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分析,教学研究,2005(11)
[3]冯大鸣等译.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在领導发展中的运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