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初探
2014-07-31石朝春
石朝春
【摘 要】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就是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和学生的质疑,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动起来。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之后,才可以获得终生学习,不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信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强化剂。主动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使他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是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试用的几种方法。
一、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具有实用性和规律性。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应用了数学,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学的使用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学了圆锥面的展开图的内容后,让学生练习制作形状为圆台式的灯罩,圆锥形状的烟囱帽等活动。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比如我在九年级几何《圆》一章学习弦切角概念时,先让学生回忆并观察刚刚所学过的圆周角,即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圆上转动圆周角的两边,当转至一边与圆相交而另一边与圆相切时,请同学们给予命名,从而得出弦切角的概念。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了弦切角的概念,又渗透了对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培养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灵丹妙药,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1.结合史话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如上北师大版初二年级(八年级)数学§12.2“实数与数轴”一节中的无理数时,可向学生介绍有关圆面积计算公式中常用到的圆周率π的一些史实,使学生了解到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一名杰出的数学家,他对圆周率的推算比德国数学家奥托的记录(1573年)早了一千多年。这样,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联系一些数学发展的史话,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应用事例,引导学生探究
如上初二年级(八年级)数学§5.3“相似三角形”一节时,可向学生介绍下面一段故事: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叫泰勒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游览了一个金字塔。他问陪同的神殿司祭长,这个金字塔有多高?祭长为难地说,古书没有记载,而以目前的知识还不可能测定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惊讶地说:“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啊!我可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他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金字塔的高度为131米。泰勒斯是怎样测得塔高呢?这时可向学生说明他采用的原理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等学完这一节后,你们也可测一测我们中原第一福塔的高度了。
3.提出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探究
如上初三年级(九年级)数学“实践与探索”问题2举出了“增长率”的计算问题的应用事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完了这个问题后,可进一步提出如下问题:按同样的增长率计算,3年后、5年后、10年后……的财政净收入又是如何?教师此时可与学生一起探究得到如下结论,一般的原产量为m,平均增长率为x,经过n次增長后的产量表示为m(1+x),有了这个结论,就可解决有关我国目前遇到的人口计算问题了。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应用意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学教“相离”现象较为严重。所谓学教“相离”现象,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学教“相离”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学教“相离”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和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学生代表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四、进行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过程等作出积极的评价。我在教学中以鼓励为主,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等;在作业的错误地方下面划线,并批注引起学生注意。单元测试采用师评与自评,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借分”,但必须“双倍偿还”;也可以申请补考,进行“延迟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应该从激发兴趣入手,教会学法,建立起能激发学生自主性的机制,引导学生真正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魏超群.《论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