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历史知识的整合

2014-07-31刘火目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课例历史教学整合

刘火目

【摘要】本文从文学与史学的角度解读了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具有横向联系的问题。从中探讨了语文版教材中出现的古典文学,诗歌,近代文学中相关的四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有关史实。分别是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及解放前期。本文将从教材中的具体实例分析文史不分家的问题,让语文工作者认识到语文教学是和历史教学密不可分的,应该将二者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例;历史教学;整合

现状分析:课标中明确到,语文是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它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也要求加强语文和历史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文科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中学的历史和语文两门学科基本上没有往来。在涉及到对方学科相关内容有疑虑时,还是在教学、教法上需要彼此配合时,学科间都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甚至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一概剔除,否认历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学生们在学习语文中更不会去主动而灵活的联系历史知识,从而出现文史“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事实上,如果中学语文与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很好结合,肯定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感性理解和对语文的理性理解。比如近年中考学生作文内容空洞干瘪,缺乏历史素材和人文精神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体现。

今年我接了新的一届初一年级,就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对历史,对时间的观念不强。不知道春秋战国,不了解魏晋南北朝,唐宋还算了解,抗日战争又不知所云了。究其原因,学生不明白几千年是个什么概念,而现在的历史书,又不是非常系统的有较强时间,或历史延续性的一部教材。都是一些版块式的内容,只有在课文末尾有两页历史纪年表。这样的东西学生又能记多少,又有几个记得住。

语文版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文学,或近代文学涉及了以上提到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的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那么学生对这些作品,人物及历史的了解就很重要了。此刻语文教师的角色就必须转变一下,讲讲历史很重要。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是一个语文教师具备的优秀品质,可以使课堂生动,令学生另眼相待。那堂课,我让学生拿出历史书,讲起了纪年表,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因为我不是在讲历史,而是在讲故事,学生们在听得故事的同时,享受了乐趣,也对历史,对时代有了一定的认识。

比如在教材中出现了“诸子百家”的作品,那么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介绍,作品分析就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那就得讲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讲讲韩非,讲讲墨翟。说说那个时代风俗民情,亦或衣着,饮食等。让学生们知道,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学生了解了历史,感受了作者及人物的特性,熟悉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语言风格,才好读懂类似这样的古代文言作品。

在汉末两晋时期,由于当时的文人大多不敢谈论政事,那么空谈,玄谈之风盛行,而这些文人的思想,及其作品在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这就应该引领学生走进那段历史,去了解曹操,去感悟“三国”听听“竹林七贤”的声音,走进陶翁的心灵深处。让学生们明白,这些作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源于他们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及其历史地位,各自的身份等等。

初中语文教材中,唐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是又一个知识爆炸,诗文鼎盛的时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在唐这一个时期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无数优秀的诗人涌现出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唐宋八大家。他们的诗文风格,特点无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兴衰。像李白出生在唐最盛之时,那么他的诗歌多为慷慨豪迈,浪漫之作;而杜甫则是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就反映了唐这一时期的历史真实,因而他的诗又有了“诗史”的美誉;“唐宋八大家”里的多数文人正经历着这两个朝代变革的特殊历史,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朝廷的命运息息相关,他们的人生境遇也是非同一般的,那他们的文章也尤如他们的境遇一般,有着不一样的心情,与国家的,历史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解放前期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作品出现较多的一个时期。这是一个变革与战争的年代,此时涌现了很多的现代文学的诗文经典。无数的革命先驱,文化战士励精图治,为国家的,民族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号。这当中就有带着清新的散文风到来的朱自清先生;有“文化的斗士”鲁迅先生;有控诉侵略与黑暗诗人——艾青;有伟大的领袖诗人毛泽东等等。他们的诗文让我们感受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以及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笔下的中国,倍受磨难的变革的中国。作为语文教师在讲受这些文章时就应该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这段历史,在了解大背景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对历史,对文本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学起这些诗文也就会得心应手,更加深刻。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文学与历史的结合自古以来就不是什么新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自古不分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俗语也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记录下来的。当前的“语文新课标”也提倡“大语文观”,就是要求语文与其他文科的学科结合,与生活中的“语文”结合,甚至要和理科的一些相关的知识结合。

值得关注的初中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不高,这当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知识面窄,缺乏素材的积累,历史的积淀。学生在写作时所用的素材就是那老掉牙的几件事,哪来的新鲜材料呢?近年来,随着对作文教学的关注,注重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我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纳入到写作的范畴中,作为写作的素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把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或者是一个确定的人物,由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物,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整合学生在学习中就不再怕文言文了,不再“谈鲁色变”,不怕写作文了。阅读量增加了,知识面扩大了,对历史学科也感兴趣了,因为他们发现,如果把历史学好了,对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学好了语文,对历史学科的帮助同样很大。历史书的文言文也能轻松读懂了。

通过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借用生动有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千古流传的美文佳作,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达到积淀文化,传承文明,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学整合以后,可以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大力挖掘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合适的内容,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感受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整合以后,可以借助历史专业知识引领学生追寻文化古迹,从而让学带着记忆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去认识人生。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生活中,语言与精神是以共生。

参考文献:

[1]新课标 语文教材(语文版)

[2]《文学与历史》

猜你喜欢

课例历史教学整合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课例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