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战略体系的构建

2014-07-31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工业化要素协同

裴 玮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德阳 618000)

新型工业化是推进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科学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二者都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共同构成“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产业基础和生态基础,其共同目标都致力于解决传统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应该相互融合、协同推进。

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走低的现实环境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实践难题,如何破解以工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发展与日趋偏紧的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的现实要求和树立未来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一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的主要障碍

(一)对粗放增长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产业结构优化任务艰巨。长期以来,我国选择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和“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生产方式[1],这种状况与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传统发展模式下形成的人类社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压力,已成为传统工业文明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具有强大的惯性,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文明范式的转换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约束,水资源、土地资源存量明显不足,自然灾害层出不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困难重重。

(二)工业文明思维误区将长期存在。由于长期依靠资源能源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形成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思维定势和观念依赖,对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缺乏信心,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单一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2],认为建设生态文明会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会阻碍工业化进程,认为新型工业化就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这些片面的认识低估了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没有把新型工业化纳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地位加以考察,对二者协同推进的系统性认识不足。虽然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但由于对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概念与丰富内涵认识不清,目前很多部门还停留在理念认知和概念厘清的阶段,并没有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很普遍,存在重工业发展、轻生态文明的倾向,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还没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三)二者协同推进的机制不健全。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协同推进的路径和战略至今没有专门的中央文件、没有专门的推进机构、没有系统的规划,在党政部门的目标管理体系中,只有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没有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和生态制度的建设目标,目标体系不完整,生态文化、社会、政治领域建设体系模糊致使二者协同推进的思路不明确,任务不清晰,发改、环保、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难以协调。二者协同推进的领导机制、组织机制、实施机制、考核机制、激励和教育培训机制等都亟待完善。

(四)政出多门,二者协同推进尚未形成合力。二者的协同推进目前尚未形成合力,政出多门、各自为政,以点状示范、分散试验与部门政策推进为主,缺乏系统集成,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战略体系。环保、国土、发改、林业、经信、科技、宣传等部门分别从各自的管理层级自上而下的分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工业化,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示范试点创建、发展规划的制定、政策引导和约束、工程项目建设和评选以及一些制度和法规的制定。由于各职能部门的权限规定,在推进中所承担的职能均只能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某些方面,在现有体制下这种制度设计对于行政管理和信息传递来讲是有益的,但也存在着职能缺位与职能重叠的问题[3]。推进措施实践各自为政,政策分散而未成体系,不能形成政策合力,协同推进的各个方面参差不齐,推进程度大相径庭,这也是目前协同推进效果不佳的直接原因。

(五)二者协同推进的战略体系不清晰。首先,对于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尚无科学的理论体系。二者为何可以协同推进?如何协同推进?这两个问题都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其次是协同推进的行动体系缺失,对二者协同推进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把握不准确、认识不清楚,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行动纲领。最后是协同推进的政策体系缺失,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自提出以来,虽然各部门积极响应,也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但是从总体上看,促进二者协同推进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出台的若干政策、规章、文件都从新型工业化或生态文明建设的某个侧面有所引导,没能触及协同推进的本质,停留在上级政策的具体落实阶段,政策设计对协同推进的支持力度较弱,导致政策措施推行困难。

二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战略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新型工业化是一个涵盖多重历史任务的经济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期性,二者具有相同的历史发展沿革,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具有相似的科学内涵,可以也应当协同推进,二者的协同推进涉及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从实践来看,新型工业化实践指向更强,更具有可操作性,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措施和政策,而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可能脱离生动活泼的工业化所带来的积极成果[4],它不是对工业化的否定,而是对工业化的提升,二者的协调推进必须在系统论的理念下按照“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5]的思想通过要素的分解和重组来实现。换言之,必须在对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两大系统进行要素层面的分解,再按照协同的思想使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对接[6],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形成新的协同推进体系。

(一)系统理念的基本思路

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协同推进面临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大系统,因而要求推进体系的构建运用系统观点,在构建方法上采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即分析-重构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系统分析方法,通常由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两个环节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系统分析与重构的基本思路

1.系统分析。构建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协同推进体系,可以划分为系统要素分解和分析两个内容。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大量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构建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协同推进体系提供了充足的要素来源。按照对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新认识,结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对涉及的相关要素进行综合,构成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的系统要素集合。在进行战略的系统要素分析时,结合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的系统环境,同时进行要素分析,确定战略要素之间以及与系统环境的主要作用关系。

2.系统重构。首先,确定系统重构的依据。这些依据构成了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同推进体系的系统环境因素。按照不同的构建依据,可以在系统要素集合的基础上,重构出结构体系不同的推进体系。在进行系统重构时,需要考虑系统环境要素和系统评价要素的影响。其次,在明确评价原则前提下,对不同的推进体系进行定性评价,并最终确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协同推进体系。

(二)融合共建的基本思路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协同推进,需要同时立足于体现二者的科学内涵和战略管理的现实需要。在现有工业文明框架下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只能实施全面融入的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和目标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新型工业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进行融合共建。我国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具备一定实践基础,已经和将要推进的与此相关的战略政策与社会实践数量众多、覆盖面广且持续时间长,从战略管理的现实出发,也必须实行全面融入战略。

图2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融合共建的基本思路

三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战略体系构建的方法选择

在具体方法上,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协同推进的方法可以分为推进要素解析和协同体系构建与选择两个大的步骤(见图3)。

(一)推进的要素解析

要素解析的主要任务是针对现有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按照协同推进的内涵进行分解与分析,形成我国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战略体系的要素集合。进行要素解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途径与来源,即理论研究、战略政策、区域实践和国际环境等。

图3 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的方法构建

1.理论研究。从现有的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理论研究成果来看,普遍认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素主要有:技术创新、产业选择、资源环境约束和制度支撑,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经济要素、技术要素、文化要素和制度要素。

2.战略政策。战略政策方面的协同推进要素,可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家部门层面(环保部门、国土部门、发改委和林业部门)政策几个方面进行搜索,这是属于中央政策的要求。同时,结合具体的国情,需要将我国近年来的有关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政策体系和规划体系进行详细梳理,形成即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中央要求的行动措施集。

3.区域实践。近年来,我国先后开展了全国卫生城市评选、生态省、生态市(县)的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等一系列创建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指标体系,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模式和经验。可以将指标体系按照分解树的方式将各项创建工作从目标、任务和行动三个层面进行层层细分,从而总结出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素,形成协同推进的要素集合。

4.国际环境。国际形势变化对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至关重要,也对协同推进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低碳消费、发展新能源、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

(二)协同体系构建与选择

1.体系构建依据

在对新型工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要素分解的基础上,需要对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系统重构。按照不同的重构依据,会有不同的推进体系结构。这里所指的重构依据,本质上就是推进体系作为一个系统的运行环境,系统环境既对二者的协同推进构成支撑,又形成制约。影响我国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推进的依据,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十七大”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设想: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理念共7大领域进行对接;(2)“十二五”规划有关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设想: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设想体系:气候变化、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防灾减灾共6大系统进行对接;(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体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4)“十八大”提出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设想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大任务对接;(5)三种生产体系:物资生产、人的生产与环境生产;(6)按照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行为体系的功能属性进行构建的方法。

2.系统结构的选择

以上6种协同体系构建方法各有利弊,第(1)种方法提出的生态文明七大要素分别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理念来阐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构建方法任务明确,行动可以细分,涵盖的领域较为广泛,基本上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也能够与新型工业化强调的两化融合衔接,但是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管理和实施难度大。战略的实施必须由专门部门进行推进,这样的构建方法容易造成管理的重叠和实施的缺位并存。第(2)种方法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六大行动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而且这些行动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建设任务也比较明确,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任务的穷举,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这些行动实际上都属于资源环境保护的内容,并未上升到文明的层次,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偏重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而其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与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进行有效对接。第(4)种方法能够较好的体现最新的国家意图,但这种构建方法中新型工业化实际上强调的是产业、空间和技术三大要素,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资源环境、空间和制度,二者都涵盖的是协同推进的某些重点领域,对接性较差。第(5)和第(6)种方法则是一般系统构建均可采用的方法,针对性较差。因此相对而言,来自于区域实践中所采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五大体系构建方法将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分别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环境系统、制度系统和文化系统进行协同推进,内涵上能够与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理念保持一致,也最能体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要求。同时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14个生态省以及大多数生态市建设规划均采取该方法进行构建,其构建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第三,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符合战略管理要求,各种行动措施均可以归口到某一职能部门实施采用,便于信息传递和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也能够使二者从要素层面进行对接和融合。需要说明的是,与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自主创新因素无法自成体系,而是作为协同推进的内生驱动力量融入了其他体系中,而制度体系作为其他四个体系的外生变量应该承担保驾护航的作用,可以将制度体系作为其他体系的保障和支撑。因此,我国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四个方面协同推进,将要素解析与整合对接之后按照这四个系统进行要素归集(如图4所示),这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的战略体系。

图4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战略体系框架

参考文献:

[1] 孙学光.探索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J].中国国情国力,2008(10):31-32.

[2] 邓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综合配套改革的支持[EB/OL].(2010-10-31)[2013-10-10].http://news.qq.com/a/20101031/000412.htm

[3] 裴玮.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融合共建道路[J].宁夏社会科学,2013(1):10-12.

[4] 赖章盛,胡小玉.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辩证关系解析[J].商业时代,2012(9):11-12.

[5] 胡锦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07-24(1).

[6] 邓玲.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入”路径[N].光明日报,2013-01-23.

猜你喜欢

工业化要素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