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入临涣 感古镇风情
2014-07-31曹来京
曹来京
我先后去过三次安徽省临涣镇,其中两次是夏天,一次是冬天。
第一次去临涣是在2011年的夏天,我和几位北京的摄影爱好者乘坐高铁第一次抵达徐州,徐州影友开车接上我们又赶往临涣镇。去临涣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拍摄临涣茶馆的茶客。记得当初快到临涣的时候,我们经过了一段坑洼不平、暴土扬长的公路。如今好了,宿州通了高铁,从宿州东站去临涣80多公里,走宿台高速,1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可到达。
从表面上看,临涣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小镇。低矮老旧的砖瓦房,街上跑的是自行车、三轮车和摩托车,很少有汽车。路上遇到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不过,如果多去几次或逗留几天,你会发现这个小镇人文底蕴很浓,越品越有味儿。
古镇茶馆摄影
对摄影爱好者来说,临涣因茶馆而知名。
临涣现存有名号的茶馆约十来家。其中,地处镇中心街口的“南阁茶楼”和“怡心茶楼”最为有名,也最为气派。有楼上楼下两层,楼下接待一般茶客,楼上设有雅座。怡心茶楼连廊前面有一对石狮子,茶楼门脸两侧立着两块匾牌写道:“细品清香趣更清,屡尝浓酽清愈浓”。其他茶馆就不那么讲究排场了,甚至说有点寒酸。面积倒是挺大,但屋里的墙壁长年烟熏火燎的黢黑一片,地面也是土地有点坑洼不平。门板架起来当桌子,石头、木板当凳子,一点儿不像茶馆的样子。与城市里茶馆、茶楼最大不同的地方是临涣茶馆的亲民化、大众化。临涣茶馆是普通百姓的茶馆。
夏天,茶馆开门很早,5、6点钟开门,7点钟的时候就差不多门庭若市了。喝一壶茶很便宜一壶五毛钱,续水不加钱,喝半天就是五毛钱,当然要自己带茶杯。如果借用茶杯,也是五毛钱。老茶客们一般在街上的烧饼摊买一两个烧饼带到茶馆,要上一壶茶,边吃、边喝、边聊,一顿早饭就这样凑合了。临涣人爱喝茶,但临涣不产茶,临涣茶馆的茶也不是茶叶,而是产自安徽省六安市的茶叶梗,当地人称为“棒棒茶”。临涣人说,这棒棒茶很便宜,但是临涣的泉水好,棒棒茶泡在临涣的水里,就清香浓酽了。我品尝过一次棒棒茶,喝在口中确实有种爽滑、厚润的感觉。茶客们大都是当地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背景也是五花八门:有扛过枪打过仗的老军人、也有说书唱大鼓的老艺人;有带着草帽挽着裤腿的种地农民,也有穿中山装戴礼帽的体面商人;有退休的矿工,也有流浪汉……每一位来这里喝茶的老人,大抵都有一段曲折复杂的人生经历吧。
临涣茶客在茶馆里不仅仅是喝茶,因为临涣的茶馆也不仅仅是茶馆。
临涣的茶馆与其说是茶馆,倒不如说是一个群众休闲娱乐的“大杂烩”。每个房间有每个房间的特色,这屋有下象棋的,那屋有玩扑克、打麻将的,也有的房间里很安静,进去一看,有一位靠窗而坐的老人带着花镜读着书。当然,茶客中最多还是聊天、叙旧、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临涣人爱进茶馆,是因为临涣人喜欢聊天。与面熟又不太相干的茶客聊农事、聊生计、聊百姓中的奇闻轶事;与相知好友什么话题都谈,涉及时事、社会、文学、艺术、哲学等。有的茶客默不作声,或静静地听着,或迷瞪一小觉。
勤劳善良有信仰的临涣人
临涣人好聊,是因为临涣有着悠久的历史。
稍稍在互联网搜索一下就能得知,早在隋唐时期这里就被设为临涣县,是安徽省淮北市置县时间最长的城镇。据说,在明代临涣镇曾是过往商贾及游客休闲的重要场所,从那时起就兴建了很多茶馆。历史上,临涣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说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时,攻打的第一座城池就是临涣,伍子胥、曹操和太平军、捻军都在这里驻扎过军队,邓小平、刘伯承曾在这里指挥过淮海战役。正是这些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临涣人永远聊不完的话题。
说起临涣茶馆的茶客,不能不提一下老董。
老董是临涣茶馆的招牌人物,古铜色的脸庞蓄着一绺山羊胡子,手持80公分长的旱烟袋,他可是摄影人追宠的对象。可以说老董成就了不少摄影人,也是摄影界的“草根儿”模特。老董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几次打听他的底细,也没搞明白。后来从侧面听说,他是河南省夏邑县人,年轻时流浪到临涣,在临涣一待就是60年。老董一辈子靠讨饭为生,同时收养了一个弱智儿。我去老董已经是80多岁的人了,而且身体也不大好。虽然如此,但临涣人没有挤兑老董,而且容他留下,可见临涣人的宽容厚德。老董也是临涣茶客中唯一一个拍照收钱的人。本地其他茶客虽然也不富裕,但待人友善而庄重,态度谦卑而自尊,从不会因拍摄而索要财物。并且,因为老董的境遇,临涣茶客给了老董最大理解和包容,没人嫉妒老董收钱。
临涣茶馆的业主,一壶茶五毛钱,忙活一整天也赚不了几个钱,甚至是有点赔本赚吆喝。一次我们在一家茶馆歇脚,看到女老板朱大嫂眼巴巴地数着手里的几个钢镚儿,便问她开茶馆赚不赚钱。朱大嫂没有明确回答,只是一脸苦涩的表情。据说临涣茶馆的很多老板,至今恪守着“宁可少赚不赚,也得顾及乡邻四方”的原则。
在临涣镇还有少见的老铁匠铺、老理发馆。铁匠铺现在的主人叫祥子,他是子传父业,依然用传统打铁方法,为当地老乡打农具、打菜刀。祥子的父亲依然健在,偶尔也会出来耍一把手艺。至于老理发匠我就叫不上名字了,看上去有70多岁,花白头发、微微的驼背、总带着一副花镜。不过剃头刮脸的程序一点儿不含糊,看着前来剃头的人怡然自得的表情,不禁感叹让老人家服务真是一种享受。
除了拍摄茶馆、茶客,不得不提的就是临涣的美食。在这些美食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烧饼和羊肉汤,尤其是刚出炉的烧饼,外焦里嫩,香咸可口,而且好吃不贵——一个才五毛钱,不吃烧饼不算来过临涣!此外,还有油茶以及各种羊肉美食。
临涣——一个不大的淮北农村小镇,除了茶馆文化、饮食文化,还有着多彩的民俗文化。镇上古迹很多,有建于唐代的文昌宫,还有城隍庙、慈云庵。令人惊奇的是小镇上居然有两座教堂,东边一座天主教堂,西边一座基督教堂。方圆仅有3公里、常住人口不足两万的小镇上,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谐相处,给人们带来了精神的富足与安宁。在茶馆,我们见到的茶客大多是抽烟喝茶的爷们儿,很少见到女茶客;而在教堂做弥撒的几乎是一水儿的妇道人家。据说当地很多人信教,弥撒、礼拜的时候规模很大。
临涣人是勤奋的、善良的。摄影人为了追求拍摄效果,一般都是起早贪黑地外出活动。我们冬天去临涣的那次,天还没亮我们离开旅馆前往茶馆,想拍摄早晨生炉子的场景。路上我们看到很多夫妻俩经营的小吃摊儿已经挑灯开始准备了。天很冷,但摊主们起早贪黑地干着,相当卖力气。我也见过一位中年妇女经营烧饼摊,她在前边看摊,身后是一位老太太(作者注估计是她婆婆),中年妇女一边干活、一边看老人,当时的场景很感人。
临涣就是这样一个祥和、宁静、没有铜臭味的小镇,临涣人是勤劳、善良、有信仰的人,这些是吸引我三入临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