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014-07-30杨亮闫安

价值工程 2014年20期
关键词:中部地区产业转移SWOT分析

杨亮+闫安

摘要: 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产业配套能力欠缺、现代物流业落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严重制约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健康发展。本文运用SWOT分析理论,从中部地区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方面展开,研究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从产业配套完善、物流建设、政府作用、环境保护和区域间合作等多个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es in Central China, there are some highlighted problems, such as the absence of industrial supporting ability, laggard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wasting of resources,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entral China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is paper, SWOT theory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Central China, and the thought of Central China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Corresponding policy advices are given from various aspects as completion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government fun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关键词: 承接;中部地区;产业转移;SWOT分析

Key words: undertaking;central china;industrial transfer;SWO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0-0001-03

1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中部六省处于我国内陆的中心地区,相互接壤,产业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我国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部六省共有土地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总数3.57亿,占全国人口的26.7%;201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万亿,占全国的24.7%[1]。

1.1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逐年增大。如2013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4.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安徽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46家,比上年增长26.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6.9亿美元,增长23.7%。江西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89个。山西省2013年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8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8.1亿美元,增长12.1%。湖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6%[2]。

1.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分布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包括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生物制药等。如2011年在河南召开的产业转移招商会上,汽车、电子信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轻工、建材产业共120个项目,总投资额927.7亿元,占总比54.1%,新能源、生物制药、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共45个项目,总投资额379亿元,占总比21.1%[3]。

1.3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来自于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江苏省等内陆省份和港澳台地区,然后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产业转移的国家和地区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外资以中国香港为主,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转移企业有大幅增长;美国转移企业有所下降,但投资额却在增长;内资仍以浙江省为主,福建省和上海市的增幅比较大。

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2.1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Strength)

2.1.1 自然资源优势

中部地区是我国能源与矿产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种类齐全,开发成本低,是重要的原材料产地和出口基地。如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和多种矿产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江西省的铜储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中部地区有大量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形成了一批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采选和冶炼加工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装备制造业,这些都为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和国外相关产业的转移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和能源基础。

2.1.2 区位优势

中部地区有着十分明显的区位优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在这里交汇,对于全国范围的顺畅流动和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中部地区还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是我国水陆空运输网络的中枢。如安徽省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

2.1.3 科教和劳动力优势

劳动力是产业转移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湖北省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武汉大学生人数超过118.33万,占常住人口11.69%,居全国第一。安徽省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著名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106所,合肥是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现有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9个。endprint

中部地区也是劳务大省,占据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一半。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技术性产业是目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中部地区对吸引这样的产业转移具有特别的人力资源优势。

2.1.4 产业基础优势

中部地区聚集了以东风、神龙、奇瑞、江淮为代表的汽车产业,是我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中部地区也是我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种钢的生产基地。武汉钢铁集团的年产钢能力达到1000多万吨,马鞍山钢铁集团生产的特种钢是我国高铁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安徽省铜陵市有色电解铜产量和水泥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海螺水泥是全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湖南省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为领头羊的发达的机械工程产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已形成电力、汽车、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2.2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Weakness)

2.2.1 产业配套能力欠缺

目前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中小企业较少,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链,这些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制约因素,增加了企业成本和风险。比如,沿海地区的很多开发区有着完整的配套产业,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中部地区很多企业的配套产品仍然需要沿海发达地区的供给,极大地影响地生产要素的流动。

2.2.2 区域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中部地区多数省都将有色金属、烟草、纺织、汽车和钢铁等行业作为重点产业。中部地区各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缺乏统一的指导和个性化的战略选择,导致各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出现了资源和成本的同质化竞争,产业雷同,甚至恶性发展的问题。

2.2.3 现代物流产业的落后

大规模的商品输出,商品的零库存管理等对物流服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沿海地区的家电物流、钢铁物流、粮食物流、汽车物流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不但为贸易往来提供了配套服务,还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信息流的分享得以加快。而中部地区的物流业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大规模的全球采购和分销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影响了资本和产业的进驻。

2.2.4 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很多落后的、资源消耗大的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重复建设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工业排污、排废带来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大气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矿产资源盲目开采,产量无法控制,市场也无法得到稳定。缺乏严格的环境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控制。

2.3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

2.3.1 国家政策的扶持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打造“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撑点,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具体范围,鲜明地提出“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这样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还有很多,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的政策保障。

2.3.2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快速推进

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的出台也会改善中部地区的投资和政策环境。我国正在实行的铁路干线及宽带高速信息化通道建设,长江黄河源生态治理工程等大规模的固定投资都要跨越或辐射到中部地区,这些基建项目不仅能迅速推动中部地区的基础建设,改善水利、铁路、航运条件,还可以拉动中部地区的消费需求和产业投资的动力。

2.3.3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中部地区的市场不断开放,环境更加优化,制度渐渐完善协调,知识、服务、产品以及其他的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会向中部地区大规模转移,产生的效应也会更大,中部地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培植优势产业,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承接转移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2.4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Threat)

2.4.1 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压力

一些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异常低廉,这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面对的问题。东部地区许多省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积累了巨大的资本,加大了对本省市落后地区的投入。西部地区也是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竞争对手。我国一直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和优惠不断向西部倾斜,同时西部地区也抓住优势努力发展经济,如2009年富士康的转移就引起了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花落河南和重庆两地。

2.4.2 资源环境压力

很多落后的、资源消耗大的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重复建设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工业排污、排废带来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大气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挑战。矿产资源盲目开采,资源破坏严重,产量无法控制,市场也无法得到稳定。缺乏严格的环境和建设规划和政策实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控制。

2.4.3 产业选择能力不足

中部各省区域政府都在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如果在产业选择过程中不加以区分对待,一味寻求产业转移,就会形成盲目承接产业转移现象。有些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点,承接地本身缺乏足够的环境治理和维护能力,就容易形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情况。

3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产业配套保障

努力消除中部地区各省间的行政壁垒、市场壁垒和体制壁垒,制定实施包括金融、交通、市场融合、信息共建平台、人才自由流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进一步拓展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空间,形成新的研讨、决策、合作机制。加快产业的合理分工,形成东中部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3.2 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体系

推进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逐步形成全国重要的物流基地,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长沙、合肥、南昌、太原、郑州为基础的中部地区物流网络,整合中部地区物流资源,共同分享信息流资源,提高物流整体的运营能力。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联网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将中部地区建成具有系统化和全球化的矿产物流、旅游物流、农产品物流等的仓储和运输基地,推进地区间的经济联动。

3.3 改进和发挥政府在调整产业中的作用

面对区域之间承接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政府要及时抢抓机遇,针对本地的产业优势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引导资金、人才、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聚集,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针对产业承接中的结构性风险,政府要通过适当的产业诱导、产业保护和产业规制政策,引导和支持本地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推动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4 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

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防止资源浪费,实施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工程,遏制无序开发和破坏生态的行为,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4],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强政府的环境监测;构建产业技术承接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产业承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2013年全国和中部六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3]经济视点报.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再现大手笔[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region/20110825/4464945.shtml.

[4]胡锦涛.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全文[R].2012-11-27.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部地区产业转移SWOT分析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