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活”精神

2014-07-29粟华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4年5期
关键词:劳力生命力陶行知

粟华

【摘要】“活”精神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这一思想不仅体现生活教育的概念,而且具体体现在生活教育理论的各个部分中。这种“活”的精神对当今时代的教育重要启示如下:人是活的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教育是活的教育,教育要以人需要的满足和能力的发展为着眼点。

【关键词】陶行知活的教育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16-02

“活”的含义在活的教育中丰富多彩。生活教育,强调一个活字,生活教育的特征就是一个活字。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什么是生活?陶行知回答说:“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而发芽开花。”[1]活的教育的完成需要活的教师、活的学生、活的教育材料。活的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最深层意义。“活”是生活教育的核心,一个“活”字,诠释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特征。

一、生活教育是“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把教育分为三种类型: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和活的教育。他明确提出要去掉死的教育,使不死不活的教育活过来,让活的教育更活。总之,活的教育,“好像在春光之下,受了滋养料似的,也就能一天进步似一天。换言之,就是一天新似一天。”[2]活的教育,以“活”为中心,就是培养人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教育。另外,活的教育,按陶行知先生对晓庄学校校旗的解释:“活字代表所要培养之生活力。”[3]因此,活的教育另一层意思就是培养学生生活力的教育。从总体来看,活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生命力、使学生的生活生生不息的教育。学生生生不息是其生命力的体现,是“活”展现。

生活教育就是针对忽视人的生活的传统教育,力求人的生命生生不息的教育。生活,就是生命的一种生生不息状态。人不仅仅要生,更重要的是要“活”,要生生不息。因此,生活教育理论的本质就是以“活”的精神为指导,并追求这种“活”精神的教育理论。

二、生活教育哲学观中的“活”精神

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观是“行是知之始”。陶行知由于信奉王阳明的知行观而改名陶知行,后因为受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改名为行知,表明他哲学观点的根本转变。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通过对《墨辩》中提出的亲知、闻知、说知三种知识的区别强调亲知即亲身得来的,即从行中得来的知识的重要性。他说:“亲知是了解闻知的必要条件,说知也安跟在亲知里面……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便可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4]行就是做,就是对直接经验的强调。然而,做不仅仅是行动意义上的做,必须明白,“做”就是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方法论的关键在于“做”,而对于“做”,不能只理解为行动意义上的做,还可以是思想意义上的做,即劳心。“陶行知所谓的‘做应当是在劳力上劳心,是行动与思想的融合,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在不同方面的质的表现。” [5]活的教育是手脑并用的教育,他说:“中国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害软手软脚病的人,便是读书人,他的头脑一定靠不住,是呆头呆脑的。而一般工人农民都是害的笨头笨脑病,所以都是粗手粗脚。一个人要有贡献于社会,一定要手与脑缔结大联盟。”[6]劳心上劳力的哲学思想可以更深刻地体现在他的一首诗里:“人身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都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7]劳心上劳力的哲学观,体现的是人的劳力和劳心的有机整合,体现的是行或做的整体性,行或做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和组成部分的不可分割性。劳心上劳力的观点可以说是活的体现。首先,劳心上劳力的思想的来源于对活的人的强调。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教育的出发点在于把活的人培养成活的人才。活的人有需要有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动脑的能力,还有动手动脚的能力,即这种活的人就是具有劳心和劳力的人。作为活的人,他们的劳心和劳力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他们劳心和劳力的能力必须得到发展。行是知之始的哲学观中的行,是劳力和劳心的结合,劳心基础上的劳力,体现了活人的做中的劳力与劳心的共同存在,不可偏废一方,这是活的又一含义。

三、“活教育”实现条件中体现的“活”精神

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是哪样得生活,就是哪样得教育。”[8]生活教育是活的教育。因为生活本身是不断变化的,文明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教育就要与时俱进,这就是活的教育的特征,“活”反映了生活教育本身的需求。生活教育以活为其特征,因此活的教育的各个成分都离不开“活”字。它需要活的教师、活的学生、活的方法、活的教育材料,总之,活的教育中的一切都是“活”的。

(一)“活的人”体现的活精神

教育即生命。教育指向生命,指向“人”的生命,教育指向活的人。在教育中,活的人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教育中的人是活的,教育才能够真正活起来,才是真正的活教育。学生不是‘死的学生,而是活的学生,是活的人。学生不再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人,而是充满了创造性和个性丰富多彩的人。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是活的,这里的活字主要体现了儿童是有需要和能力的人,教育要按照儿童的需要和能力进行。活的学生还在于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存在差异性,这是活的又一表现,强调儿童需要和能力的个体差异性。他说:“学校里教育儿童……不能下死规强迫一律……我们人的需要力,有大有小,我们只求其能够满足他的需要就是了。”[9]教育儿童,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就要顺导其能力去做,就要揣摩儿童的心理。活的教育,就要知道儿童的能力是不同的,要设法辅助他,使他的能力发展。学生是有需要的,有能力的活人,要把活人培养成为活的人才,就必须有活的教师。教育中的老师不是传统教育中的以“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老师,而是教人的“活先生”。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必须要有活的乡村教育。活的乡村教师必须有三个条件:第一有农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学的头脑;第三有改造社会的精神。”[10] “活的人”是活教育的关键,“活的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的最终目标。活的人才的培养,要用活的人去教,只有教师是活的人,才能与“活人”的学生一道发展,才能培养出“活的人才”。

(二)“活教育材料”中的活精神

“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我们还可以拿活的环境去教他,比方沙漠本是干燥的,我们可以设法使它出水”。[11]活的东西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活泼的精神。文化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世界环境和物质得变化,也是没有一定的。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具进。活的教育就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就是根据生活不断变化的教育。他还区分了活的书籍与死的书籍,强调要用活的书籍去教学生。书籍也有死的有活的。怎样鉴别书籍的死活呢?他说:“我觉得书籍所记载的,无非使人的思想和经验,那个人的思想、经验要是很高尚的,与人生很有关系的,那就可算是活的书籍。若是那著书的人的思想、经验都没有什么价值,与人生没有关系,那就是死的书籍。”[12]对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判断,陶行知先生的回答无疑不是与人生有关系的知识最具价值。活的教育材料体现于活的东西和活的书籍。活的东西中所举例子无疑以发展、动态和变化為特征。活的书籍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在于与人生关系的紧密联系程度。因此,活的教育材料中的活字就是发展性、动态性、变化性和与人生密切联系。

(三)“活方法”中的活精神

这种做直接来源于“行是知之始”的观点,也是对杜威“做中学”方法论的批判和继承。活方法中的活精神体现了“活”字一词的“动”的意义。活字本身体现了生命所具有的动态性这一根本特征。 “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13]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归根结底在“做”上。因此,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凡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活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归根结底是做的方法。做本身就是一种活的动作,就是一种生命的体现,就是生命力的象征。活方法要求教和学都依据做,强调教和学都要活,都要动起来,体现生命的特征。因此,活的方法中的活精神体现了活本身的生生不息的动态形式。

四、生活教育之“活”精神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人是活的人,教育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和能力的发展为着眼点

首先,人是活的人,不是死的人。活的人,生活在活的社会中,也就是生活在变化的世界中。他们是在变化的社会里,在变化的社会里不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超越现有发展。活的人不仅仅是适应社会,还在于他们不断地改造社会。活的人不是生活在过去,而是生活在现在,同时又超越当下。“活的人”是紧跟时代的人同时又超越时代的人,因为他们具有主动性,具有创造性,这是活精神的要求之一。

其次,活的人是一个个不同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需要,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能力倾向。人是一种生命存在,人之生不仅仅是身生命之生,而是身生命与心生命共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活精神不仅要求人以心身合一的人为对象,强调身生命与心生命都必须“活”起来。人是活的人,就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活”的精神体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强调人发展的整体性即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人在成长中有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有身体的需要。教育要真正发挥培养活的人的作用,必须按“活”人的需要展开。

最后,活人的“活”状态本身展现了活人的差异性,而死人的“死”状态却使得他们千篇一律。“活”才是生命丰富多样化的根本。这里的活与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活人间才有差异。生活教育以活人为培养目标,以活人为培养对象,所以,生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以活为特征。“活人”间的差异存在于心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教育直面生命、为了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因此,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差异,促进个体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教育是活的教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

当今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打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旗子,实质以追求升学率,追求分数为目标。教育培养人获得高分,培养生活力的终极目标却被舍弃。然而,当代教育中学生死读书,有的学生甚至读书死的现象,迫使人们追问教育为什么没有使人好好生活,反而走向歧途?从根本上说,教育培养人的生命力和生活力的任务被淡化甚至被漠视了。

人是活的人,活人的特征在于其生命力、生活力。教育是活的教育,活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生命力和生活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从而提高其生命力应成为当代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培养生活力就在提高人的生命力。生活力是生命力的具体表现。教育要培养人的生命力,使人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完善。生命是完整的,生命是身生命与心生命协调发展,二者共同体现人的生命力。教育要培养人的生活力,就在于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体现人的活生命特征。生活力,就是生命具有生生不息,不断向上的能力。活人,就是要活,要活得好,好好活。我们需要的是活的教育,变更不死不活的教育,抛弃死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活的人,培养具有生活力和生命力的人,就是要培養出能够活得好,好好活的人。活的人不是片面发展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能够好好活的人,就是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生命力的人。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是活教育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追寻之一。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具有生活力和生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2][3][4][6][7][8][9][10][11][12][13] 何宏玲考释.陶行知:生活的教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7)17,17,72,17,17,72163,164,124,18,69,22,23,92

[5]杨乃虹.从教学做合一看陶行知的教育哲学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120-124.

猜你喜欢

劳力生命力陶行知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直到世界尽头
绿野仙踪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如梦似幻
陶行知夜归
做第四种人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课堂教学的劳心与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