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山河岁月中的女性呐喊
2014-07-29荆棘
荆棘
一个叫王秀梅的女作家,用这三个让人闭着眼睛都摸得出的简单汉字行走于江湖14年,四百余万字,作品令人咂舌地丰硕。对于女性命运与困境的长期关注,铸成她历时五年的泣血之作《血红雪白》,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战争题材的《一九三八年的铁》以其山河岁月的历史感,承载了这位女作家更为宽广的生命宽度。
童年的忧郁岁月:
女性的困兽之斗
电话那端的王秀梅,刚从烟台一个叫邱家村的地方回来,那是她名义上的老家,之所以说是名义上,是因为她断然否认记者关于“每一个莫言都有一个高密”的臆测。她说她没有“故乡”情结。
事实上,8岁之前,她都在一个叫鲍家泊的村庄度过,两岁时她就被送到外婆家,闯关东的大舅有一个偏执狭隘的婆娘,每当大舅妈的娘家兄弟跑到家里,在缸沿上“霍霍”磨菜刀,外婆就在门后抱着她瑟瑟发抖……
8岁,她回到陌生的父母家中。不得不先说说她的父亲。这个性格暴戾的男人对她的性格形成,进而从事文学影响深远——
“小时候我挨过很多揍,父亲动用的那些用农具临时充当的武器,城里的孩子闻所未闻。而母亲,永远是冷漠地站在一边的女人。现在,我不觉得这个问题残忍,这段经历让我敏感、悲观、绝望,这些正是一个小说家必须有的。”
一个作家的气质往往可以从童年去追根溯源。王秀梅笔下的女性世界里很少有温情,生存的困境常常会以困兽之斗的惨烈方式来进行,《血红雪白》中的美丽女知青张慧和王小雅,因为被当地农民诱骗生下孩子,不得不留在农村,龌龊的丈夫和落后的生存环境满足不了她们的精神需求,两个人陷在丑陋的现实中不得挣脱,最后一个以死抗争,一个自甘堕落,都毁灭了自己。《内幕》中的朱小青则用五年的时间精心策划杀死了玷污她清白的男演员。
女性在命运的困境当中,四面碰壁,备受伤害,没有出路。这几乎构成了早期王秀梅在女性写作的全部落脚点。
思念一个从未谋面的贼
王秀梅曾经反复阅读过法国存在主义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深深为她看待女性问题的冷静和智慧所折服,这让她重新审视自己笔下的女性,在《血红雪白》的结尾她这样反省:“面对命运、磨难和孤独,我们的回答是生活。”
她曾经长久思念一个从未谋面的贼——某一日在她带儿子钢镚从商场五楼电影院出来时,发现车子被人撬开过,偷走了一对蓝牙耳机。他是不是《陈北坡的火车》中小龙那样的贼,一个瘦棱棱的小家伙,戴着偷来的蓝牙耳机,听小鱼唱过的那些关于流浪的歌?是某一类人那共有的流浪感令她如此。当然,这种流浪的滋味,并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我希望永远有蓬勃的流泪的冲动,让我去写这样的人,目睹或想象在他们命运中发生的故事。”
王秀梅小说不乏现实关怀,只不过,她的艺术自觉和审美趣味,决定了她进入现实生活的通道,有点幽暗,却又有着难以察觉的执拗和敏锐。
也曾决心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严肃的文学之路,一条腿走轻松的大众化娱乐——2005年,她甚至出版了《猫灵》等三部恐怖小说,但那些都成为她羞于启齿的“文学失足”。如今回望,王秀梅的主要作品还是在追求那种“形而上”的东西,她力求在每一部作品里都展现一种智慧、一种才华,所谓“智性写作”。
1938年的铁:
大时代的女性悲歌
1938年,很多事情发生。国事,家事;生死,爱恨,情仇。日军侵略占领了胶东半岛的一个小镇,为抵御外侮,农民、艺人、铁匠、拳师、乡绅、土匪,他们站在一起,土法造雷造枪,与小镇共存亡。
这个在小说《一九三八年的铁》中叫做风波镇的地方,是王秀梅童年生活过的外婆家。第一次听外祖母讲日本人,讲打仗,王秀梅年纪还小。外婆讲着讲着,就会变成了小说中的样子:瘦弱的身体蜷成球状,两条腿以奇怪的姿势折叠成一把剪刀。她重复着那些往事——日本人在镇上高高地修起了炮楼,他们把王秀梅三岁的母亲抱到炮楼里玩耍,令全家人惊惧万分。幸运的是,最终母亲被平安送回;日本人频繁扫荡,外婆抱着母亲往大山中奔逃,中途掉队,只好跳进一口枯井中。随后落下另外一些人,纷乱地踩踏着她的头顶。
外婆晚年一直住在王秀梅父母家中,初中寄宿时,每周回家外婆都要重复那些陈年往事,这成为她对那场战争的最初记忆和架构。
女性作家中,王安忆写《长恨歌》,写《天香》,写《众声喧哗》,历史感和文化感兼而有之,那种散金碎玉,堆锦叠绣,让人常忆起张爱玲写《倾城之恋》,写《金锁记》,写《十八春》。较之她喜爱的这两位女作家,王秀梅缺少的不是对生活,对人的深度理解,而是稍嫌缺少历史感,较之小说《樱桃》中,女主人公爱上一个重伤的地下党,为了完成他的心愿被乱枪打死的故事,《一九三八年的铁》无疑是一种更有张力的探索。
小说中的风波镇,如今生活着王秀梅的两个姐妹。她时常会在那里逗留。走在街道上,努力辨认和寻找着当年的痕迹。它已经不仅仅承载了王秀梅对于女性命运困境的思考,还有山河岁月的历史感,更为宽广的生命宽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