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14-07-29邓韵
邓韵+
摘要:本文立足中职教育的背景,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理性思考。首先分析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特点:语文学科不受重视,开课比例低,课时少;教学定位过于功利,片面注重语文的实用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接着,笔者从改变观念,延长语文学习周期,增加课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语文基础学习为主,专业性方向教学为辅;扩大语文教学阵地,开展语文类文化活动等方面来探讨,对当前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前言
受“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大多都只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而忽视了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文化基础课。这种忽视不仅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中“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也限制了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不少学者调查发现,割裂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影响:有些学生毕业了,却写不出一份拿得出手的自荐材料;有些学生在厂里连请假都不懂得怎么请,还要找以前的班主任代请;用人单位来学校面试,有些学生在与面试官交流时未开口先脸红,甚至说不出话。
本文中,笔者将依据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现实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当前中职语文课程的现状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种文化基础课面临着重大调整。随着职业教育向就业导向的转变,语文课作为最重要的文化基础课,也难逃被“排挤”的命运。笔者不否认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中职学校中专业课的重要性,但并不认为重视专业课就要以忽视甚至牺牲包括语文课在内的基础课为代价。可是,现实的情况是,不少职业学校将两者对立起来,简单地把职业教育理解为专业教育,一味地强调专业课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而忽略语文的课程教学,这主要体现在课时安排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一)语文学科不受重视,开课比例低,课时少
目前,中职学校对语文学科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课时安排明显不足。在笔者所在的城市,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对语文课程的开设都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一个中职学校的学生,从入学到离校实习,在校的学习时间为两年,而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大多中职院校开设语文课程的时间仅仅为一个学期,甚至有的院校的部分专业根本不开设语文课。
在2009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建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语文基础模块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职业模块教学时数为32-36课时。”可是,各中职学校又是如何安排语文课时的呢?
以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三年制)的课程安排为例,所开设的课程分别为:(l)文化基础课:数学(84学时),英语(190学时),语文(48学时),物理(84学时),计算机基础(102学时);(2)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56学时),机械基础(108学时),汽车概论(28学时),电工电子(74学时),现代企业管理(32学时),金工实习(30学时),绘图测绘 (30学时);(3)专业课:汽车发动机构造及维修(162学时),汽车底盘构造及维修(130学时),汽车电器设备及维修(74学时),汽车使用性能及检测(64学时),汽车新结构与技术(64学时),汽车贸易(3O学时),专业英语(64学时)。在这所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的课时竟被压缩到了48课时,试问48课时能完成什么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对于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能上这48个课时的语文课是幸运的,不少中职院校,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校两年,连一节语文课都没有。
再以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为例,语文课程的设置情况为:商科专业的教学周期为一个学期,教学时数为每周2节,以每学期18周来计算,也就是只有36个学时;工科专业只有计算机专业有36个学时,其他专业如汽修、机械工程等根本没有安排语文课程的学习,而对语文要求较高的专业,如文秘、幼师等,其教学学时也远不能达标,甚至有不断减少的趋势。09级幼师的语文课周课时为4节,10级幼师为2节,而到了11级幼师则根本没有开设语文课。同一专业的语文课时变化,明显体现中职学校中语文课时的变化趋势呈逐年减少。
(二)教学定位过于功利,片面注重语文的实用性
“语文”一词作为学科名称,始用于1949年,对它的阐释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语文”是依据叶圣陶“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而提出的。梁其贵教授在《语文德育论》中提出“一语双文”,即语言、文章、文学。并阐释说:“‘一语双文既克服了‘语言文字说的历史局限,又摒弃了‘语言文学说的现代偏见;既吸取了‘语言文化说的深刻思想,又提高了‘语言文章说的科学品位。”[1]“一语双文”的提法是建立在“一语四文”(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基础之上的,但二者都赋予了语文以“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人文的属性。由此,可以归纳出语文学科的课程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论是普高还是中职院校都应该依据这一点来开展教学。可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多数的中职院校都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开课的初衷过于功利。以笔者所在的中职学校为例,在每年都要召开的教学年会上(专门用于讨论下一学年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会议),各系的教学主任都过分强调语文的实用性,有的专业认为开设《应用文写作》就是开设语文课,而忽略了对学生文化欣赏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同是市场营销专业的班级,但是在课程的安排上却不一样,11级开设的是《语文》,12级开设的是《文秘常用应用文写作》;会计系的语文课只注重学生借条、领条、财务报告等财会类应用文书的写作;工商管理系则要求学习企业合同文书等等,甚至有些主任提出要将语文课变成指导学生参加文明风采竞赛的阵地。
(三)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语文基础知识薄弱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是面向初中毕业生的全日制高中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自1997年招生并轨以后,尤其是高校扩招之后,中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为中考失利者。随着高中普及趋势日益明显,除了重点高中外,其他高中学校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甚至有的已没有分数限制,从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看,到中职就读的学生,大多数不仅学习基础差,而且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份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13级文秘班的48位新生,在这48位新生中,喜欢上语文课的同学仅有15位,而认为语文对个人成长作用很大的学生只有5位,这两组数据表明中职院校的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大。
除此之外,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也比较低。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错别字成堆是他们的通病,平时作业和作文中的错别字随处可见。一篇作文400-500字,三四个错别字是常事,能通篇没有错别字的几乎没有,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字也会写错。如“曾经”写成“曾今”,“再三”写成“在三”,“已经”写成“以经”,“觉得”写成“决得”等等。他们也常常读错字,如“嗥叫”的“嗥”读成“熬”音,“粗犷”的“犷”读成“旷”音,“妩媚”的“妩”读成“府”音。中职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也极为有限,在作文中能正确地使用成语的学生极少,多数学生作文都用口语,甚至方言,还有乱用、自造词语,语法错误屡见不鲜。
endprint
从以上中职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的三个现状,归纳得出以下结论:中职院校对语文课程的不够重视,使得语文课的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语文教师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力改变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的现状。即便是开设了语文课,也因教学的定位不清,导致没有统一的标准来指导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基础薄弱的大前提下,又怎么能使用好“语文工具”?将语文变成一种技能来为学生的专业服务的目标更是成了空中楼阁,无法实现。
二、改变语文课程现状的策略研究
(一)改变观念,延长语文学习周期,增加课时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石。一个语文不好的毕业生,走向岗位后,是不太会有长足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社会的劳动者,除了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当有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合理的知识架构,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懂得起码的社会知识,包括历史的、经济的、法律的、艺术的、娱乐的。对于一个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基础没有打好,要想提高文化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这就要求各中职院校要认清事实,改变观念,抛弃只注重专业技能学习的观念,延长语文课的学习周期,增加语文课的学习学时。工科、商科专业的学习周期可延长为一学年;对语文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可延长为两个学年。周课时则可以呈螺旋结构,第一学期的课时可设为每周4节,第二、第四学期的课时可设为每周2节。
(二)丰富教学内容,以语文基础学习为主,专业性方向学习为辅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提高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这表明语文既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通过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能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因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上,要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以语文基础学习为主,专业性方向学习为辅,要严格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语文学习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先将语文学习中共通的基础知识(字、词、句、章等)学好,再让学生们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融入专业方向的学习。如笔者所带的导游班,在背诵导游词时,总是记不住景点中的文言诗词,这是他们语文基础知识不过关,不能理解文言诗词的意思所导致。因此,在进行古诗古文的课程学习时,笔者一方面讲述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一方面强化训练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结果,该班学生不仅能顺利的背出景点诗词,还能引用同一诗人的其他诗句来增色原本的导游词,实现了语文课程为专业服务的目标。
(三)扩大语文教学阵地,开展语文类文化活动
语文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学习,语文教学的内涵非常广泛,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还应该向课堂以外的生活扩展,扩大语文的教学阵地,多开展丰富的语文类文化活动。纵观身边的中职院校,每年开展的各类活动不下十次,但是这些活动大多都与学生的艺术素养有关,比如单单是歌唱比赛,一年都要搞好几场,跟语文技能相关的比赛活动却少得可怜。近日,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告诉我们,语文类的活动不仅可以搞,而且一样可以搞得有声有色。笔者曾要求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十一放假期间,通过搜集资料、访问邻居等方式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并形成文字。返校后组织“说说你的家乡”访谈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在此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也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结语
中职语文作为职业院校重要的基础课,其身上肩负着与生俱来的双重使命,既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要为专业服务。语文学科和专业学科不是对峙的双峰,而是攀登顶峰的左右两脚。中职语文的教学地位不容忽视,而其未来的发展需要全体中职语文教师共同去谱写和实践。
注释:
[1]梁其贵:《语文德育论》,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参考文献:
[1]黄振强.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7).
[2]王晓燕.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中职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8).
[3]王晓慧.中职语文课程定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