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大众误解“低碳生活”概念的原因

2014-07-29仰民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低碳生活价值体系大众

仰民

(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广东 广州 510006)

浅论中国大众误解“低碳生活”概念的原因

仰民

(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广东 广州 510006)

在大谈“低碳生活”的当下社会,是否能够站在“大众化”的立场上去倡导“低碳生活”概念,其实是使此概念得以接受并推行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大众在理解“低碳生活”时所可能持有的几种态度,在推广“低碳生活”概念时执行者所存在的问题,“低碳生活”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探讨发展中国式“低碳生活”的理论思路,力求从意识形态上为这个热点概念的延展提出一些个人化的见解。

低碳生活;意识形态;舶来品;土特产;文化殖民;西方价值体系;融会贯通

北京雾霾!武汉雾霾!南京雾霾!上海雾霾……。近些年来,随着“雾霾”这个关键词频繁出现在中国老百姓视野之中,“低碳生活”已变成了在大街小巷甚至各大媒体中经常谈论的话题。然而,对于普遍大众而言,真正愿意关注它、了解它、采用它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不仅如此,甚至于很多人对其抱有抵触态度……。这是为什么?其实在我们力求倡导这种生活方式之前,弄清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才是推进相关工作的主要前提。

首先对于大众而言,“低碳生活”其实本身并非是一个必然性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而是一个相对性的意识形态选择。

对“低碳生活”概念的看法,归结于不同的人群对人类在整个物质世界中地位的认识。对这一本质问题认识的不同立场,直接影响到在我们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越来越不正常的天气变化时,在大众心里抱有着两种不同的立场:

一种立场认为,环境的恶化归责于人类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社会的种种行为。是人类自身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逐日变暖、臭氧层破裂、地震海啸频繁。我们不但应承认对整个地球客观环境所变化所犯下的罪责,并应对所有的罪责付出相应的代价,要不仅停留于深刻反思我们以往的过错,更要付诸于具体的行动去弥补一切。

另一种立场认为,人类因自身生存发展所进行的行为确实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改变,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地球绝非仅是一颗漂浮在宇宙中的孤独行星,它是一颗与整个宇宙紧密相连的局部。而人类虽然具有了一定改变客观自然环境的能力,但从宇宙系统来看却犹如恒河沙粒微不可数。从宏观看,地球环境变化的本质来自于整个宇宙的运转,而运转会自然而然、周而复始地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星球上的环境以及生存条件产生改变。相对于星球上生存的生物而言,任何一种变化或许都是灾难性的,但是对于整个宇宙而言它却平常如日升日落,不足道哉。将所有原因归罪于某一物种自身,从表面看是一种自省、一种善念,但从宇宙观来看,其本质却是一种对自身价值认识的自大与狂妄。

在这两者的意识形态中,前者意识形态的根源实则接近于基督教中“原罪”的理念,其立场出发点是始于人类“有罪”的认识。为了“赎罪”人类必须去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以改变自身“既定”的命运。而后者意识的原理其实近似于中国“道家”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认为“天地”自有其生亡规则,人只可追随“天地”存亡之规,一切妄想与自怜都是多余。横向看待这两种观念,其实当我们抛开各种成见,不难发现其实他们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无论是“听命于己”还是“听命于天”都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一种重视,毫无疑问,自然是“二者相加”为最佳,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它们却往往显得不可调和。其问题在于,在促进融合之前,我们并没有认识清晰两者的原理、肯定各自的可取之处,而是在内心具有了先入为主的偏向,想达成两者的相融自然亦是枉然。

其次,“低碳生活”概念是“舶来品”还是“土特产”?其实这是一个中国大众能否接受“低碳生活”的关键原因。

就实际情况来看,一部分老百姓之所以认为“低碳生活”是个“洋玩意儿”,是因为在现在各种媒体上所讲的“低碳”都是与“减排”、“环保”相关的一大堆数字或理论。这相当于在为一位大妈开健康讲座时,您非要用“肾上腺素”之类的医学术语为之讲解,想必她自然会认为“低碳生活”与之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其实“低碳生活”这个概念与中国的老百姓距离并不遥远。

一方面,如果从中国的传统世界观、哲学观来看,“低碳生活”其实与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如出一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描绘中,天在上、地在下、周围为四方,人在当中。如若详细描述,人在当中还不仅仅是一个方位上的概念,就拿“五行”理论举例,四方分为“金”、“木”、“水”、“火”,而中央的“土”正好将组成世界的“五行”结成了一个整体。这恰恰说明了,中国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共存、相生相克的逻辑整体,人必须尊崇自然、顺应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正是这个道理。而“低碳生活”其实强调的正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以牺牲和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为代价,应该将人类与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来考量。从此出发点不难看出,实则在理论原点上两个不同时代、不同语境的观念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再一方面,从“低碳生活”的方式特征来看,无论是“节能”也好还是“减排”也罢,实则离中国老百姓传统的生活观念是非常之近的,它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省”字。具体而言,当我们将“低碳生活”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就是希望大家做到诸如:“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可以吸潮”;“面膜纸可以用它擦首饰、擦家具”;“茶叶渣晒干做枕头,不仅舒适还能帮助改善睡眠”;“尽量不使用空调,热时可用电扇或扇子”……等等。想必,当把这些内容一一描述出来,就算是一个再为传统的老者,也能明白“低碳生活”到底指的是什么。因为,这些都是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俭持家”息息相通的内容。

所以,其实“低碳生活”这个概念对于中国百姓不仅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还是一个极为熟悉、极为亲切的生活方式。因而它不但不是一个“舶来品”,更是一个具有浓厚“本土气息”的“老话题”。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难以接受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宣传与倡导的过程中,忽略了说“实话”、讲“实事”的“实事求是”传统,致使如此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主张变得“接不到地气”……。

最后,“低碳生活”是新一轮“西方列强”的“文化殖民”?还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历过百年国耻的民族而言,在这个问题上的抵触心理,是基于中国老百姓民族自尊心的反作用下而产生的排斥心理。可以说它是“低碳生活”在大众层面难以被接受的深层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大众倾向判断其为“新殖民主义”,其实是有一定历史和时代原因存在的。不可回避,对于这样一个由西方社会“首举义旗”的概念而言,其中强势文化的色彩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这个以“西方”掌握话语权的时代里,时代主流理论在立场、理念、观念上的强制性色彩,更是无需再作出任何自欺欺人的辩解。所以有些学者会发出,“低碳生活”概念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不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经济压迫的论调。而当这种论调与民族主义情愫、历史事实相结合后,便自然而然地会出现排斥“低碳生活”的意识。其实其本质是民族意识对西方主流意识的抵抗。

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无视“低碳生活”——这种时代潮流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在当今这个时代,虽然我们不可否认“西方价值体系”是整个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主导,但是我们更不能忽略,时至今日的地球早已不是过往时代中那个“各自为政”、“天各一方”的世界格局。由于国与国之间错综发杂的利益关系,早已使得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与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政体的国家或民族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虽然“西方价值体系”是目前人类价值体系的核心取向,可是当我们适当跳出民族主义思维模式的限制,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一时代价值取向时,不难发现,这种看似点状或集团化的价值取向,实际形成了一个放射性的逻辑结构,它内部的关系形成犹如“蝴蝶效应”式的、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逻辑系统,任何一个国家或个体实际情况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低碳生活”的概念虽然在其产生及推广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具有以“西方价值体系”马首是瞻的色彩,但从宏观视角来看,在其理论前行的发展指向上,的确也是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中华民族虽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但是它更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排斥当今时代的主流思想,势必会造成中国走回到“闭关自守”的老路上,使我们缺席于走向文明、进步的时代专列。

综合以上三方面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百姓之所以对“低碳生活”观念有诸多误解,主要是由于在我们倡导这种观念的同时,在意识形态引导上、宣传与推广方式上、理论的读解与转译上,缺乏与中国本土文化、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适当的结合、转化与融合,致使概念出现一种强制性、理论化、条约化的僵化特征,使其不但缺失了“低碳生活”概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情制宜的原有特点和初衷,更掩盖了“低碳生活”概念其自身的宏观性与全局性,导致普通大众并不能理解“低碳生活”与其日常生活、切身幸福、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

J05

A

1005-5312(2014)17-0277-01

猜你喜欢

低碳生活价值体系大众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低碳生活”与新能源
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研究
浅谈校园文化与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