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言语攻击”研究的综述
2014-07-29郑梅
郑梅
(燕山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近年来关于“言语攻击”研究的综述
郑梅
(燕山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对言语攻击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言语攻击;言语行为
一、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J·奥斯汀提出的著名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运用“言”则“行”的语言观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言语攻击,这一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自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梳理这些成果的脉络并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理清思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
在目前的能检索到的相关研究中,美国的苏塞特·海顿·艾京所做出的研究最为深入、也最成体系。在他的《当你遭到语言攻击时》(1989)一书中分析了八种最基本、最普通的言语攻击,称之为语言暴力八边形。同时,他运用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佛吉尼亚·萨蒂尔提出的萨蒂尔模式理论对语言暴力八边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识别和应对语言暴力的策略,苏塞特的分析主要集中于语言的表层形式,他所列举的语言暴力八边形也就是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来归纳可能导致尴尬的陷阱所在。
此外,于磊娟(2006)对“吵架”这一言语攻击的类型之一做出了分析。于磊娟指出吵架具有暴力性、故意性和双向性。吵架根据意愿、传递媒介、语言表达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吵架的整个运行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是一个追求平衡的动态心理过程。吵架言语体现了吵架的攻击性和伤害性的本质特点。最后,于磊娟还分析避免和利用“吵架”修辞策略。由于吵架是言语攻击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于磊娟基于汉语的吵架言语行为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言语攻击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频繁发生的我国足球比赛中观众的言语攻击行为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赵阳和石岩(2006)两位学者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他们首先对言语攻击进行了定义,然后总结了观众言语攻击的内容和特征,并重点分析了造成观众言语攻击的足球场环境因素和观众的自身因素,包括榜样性启动、社会控制软弱、观众的认知偏向和社交技能贫乏等四点。他们指出观众的情绪及其外化是足球场上言语攻击行为的一个变量。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遏制观众言语攻击的应对策略,即预防策略和攻击发生后的中断策略。他们的研究不仅具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还为提高足球场看台观众的文明水平和维护比赛秩序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比较零散地附着在一些相关研究之中,如唐善生(2003)、杨琨(2004)对反语、讽刺、比喻等辞格分析的修辞学研究;李建南(2000)对辩论、谈判等语言运用技巧的探索;以及胡士云(1997)、江结宝(1999)(2000)对詈骂语的阐释等等。由于在这些研究中或是只关注了言语攻击的某些细节,或是没有从言语行为整体的角度进行解释,所以其成果在体系性方面还略显不足。
三、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如上所述,对于言语攻击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后续研究中我们认为仍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继续探讨:
首先,从概念的界定上看,在以往的研究中,“语言攻击”、“言语攻击”、“语言暴力”等概念名称相互混淆,这既表现出人们认识上的模糊,也为研究的深入设置了障碍。因此,理清相关概念间的关系,明确这一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将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从研究的角度上看,以往人们更多地是专注于言语攻击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小类,对其进行分类和解释,而缺乏对该问题的整体性思考,因此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苏塞特仅对以语用预设的形式出现的攻击做出了分析,而忽视了其它形式,比如诽谤、谩骂等。于磊娟仅分析了言语攻击中的一种类型——吵架,且其研究仅侧重于对吵架进行发生学和心理学的阐释,而对吵架的语言学分析相对单薄。赵阳和石岩只是把这一问题限定在了足球场——这一特定的场所中等等;因此,从整体的角度分析言语攻击的性质、类型、制约因素、实现途径等将有助于完善此方面研究的体系。
再次,从研究的侧重点看,人们更多地在所谓应用方面下功夫,疏于对基础理论方面的探究。我们认为任何应用层面的研究都必须依赖于对该种言语行为做出理论上的阐释,只有在构建了关于“言语攻击”的整体理论的解释框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谈论应用。因此,要结合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交际学等多个学科,从多个角度对言语攻击进行理论探索,尽快完善此方面研究的理论基础。
[1][美]苏塞特·海顿·艾京著.秦明利、岳崇译.当你遭到语言攻击时[M].民族出版社,1989年11月.
[2]杨琨.反语的语用功能与会话含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0月.
[3]唐善生.褒扬、恭维与讽刺言语行为构成分析[J].修辞学习,2003年第4期.
[4]胡士云.骂人话和骂人话研究杂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5]江结宝.詈骂的构成与分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月.
H08
A
1005-5312(2014)17-01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