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方石窟艺术与西方公共雕塑的关联性

2014-07-29田龙洁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石窟雕塑人性

田龙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东方石窟艺术与西方公共雕塑的关联性

田龙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雕塑是最早出现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东方石窟艺术还是西方公共雕塑,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同样的创作初衷,是为宗教服务的艺术;同是对“人性”本真的表达;又同样表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的传承,雕塑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且东方石窟艺术和西方公共雕塑作为两大地域的文明代表,它们两者之间也有着很多方面的差异。

雕塑艺术;石窟艺术;西方公共雕塑

一、东方石窟艺术与西方公共雕塑

雕塑是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物。石窟艺术遍布印度,越南,柬埔寨,以及东南亚各国,石窟艺术璀璨夺目,多以佛教形象雕刻,栩栩如生,在中国也有少量的道教形象存在。在中国尤以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石窟为四大石窟艺术,当然还包含了四川的乐山大佛,安岳石刻,重庆的大足石刻等等石刻艺术瑰宝。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此外石窟艺术还包括了儒释道教义,是人性与神性,环境与心境的完美体现。

西方公共雕塑产生的时间较早,古希腊的雕塑是人类雕塑史上的一颗永恒而璀璨的明星,虽然多以神话题材的表现为主,但是神话人物却都是以现实的人为表现形象。古人的雕塑作品,多表现宗教信仰和动物崇拜,或者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回味。某些程度上讲雕塑史也即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在特定且特殊的年代留下作为时代符号的印记,定格在当初的那个时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和公共性的问题做了专门的研究,他指出,“公共”这个概念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所产生的,是在一个自由的空间的艺术行为。公共雕塑的包括了公共景观雕塑,公共建筑雕塑等等,但是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公共雕塑,始终体现的是人的价值,追求人性是西方人,西方艺术家,西方雕塑家共同的追求,所以他并没有一味的将自己的个性强加于自己的作品,更多的是考虑人们生活习惯或者审美观念的共性。雕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表现之一,不仅仅是由于公共环境雕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才能够成为对社会影响甚大的、独立的意识形态之一,主要是因为它投注了雕塑家的认识与感情,内涵丰厚隽永,表现完美动人,兼具社会科学与人的双重价值,因而得天独厚地具有永久魅力。

二、石窟艺术与公共雕塑的共性

石窟与公共雕塑的“人性”,都是人精神的寄托。人性在东西方雕塑上都运用的比较广泛,中国的佛像,石窟艺术,都是在追求人性的真善美,菩萨尊者都是面带微笑,就其佛教的传入也是人性的一种追求,抚慰。佛教本身的塑像,比如菩萨像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神情安详,姿态自然。所以中国的佛像艺术永远是在追求人们人性的安慰。这一点在西方公共雕塑上,都存在的一定的共性。西方公共雕塑,是人性的追求,是精神性的需求,是西方人的独立,人权,人格的追求。公共艺术的实质性的内涵,就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凯旋门也是西方雕塑的象征,凯旋门是欧洲一种纪念战争胜利的建筑。始见于古罗马时期,当时统治者以此炫耀自己的功绩。凯旋门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兴衰历史,是一个民族的人性的凝聚点,是一个民族的血性,雕塑的人性是最能直观的体现一个国度人们的精神史诗。

石窟艺术与公共雕塑的“社会性”,反应社会生活的状态,面貌。人的社会属性中符合人类整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这样一些特性,如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无论是石窟艺术还是公共雕塑,首先人们对其有精神性的需求,这也是石窟艺术和公共雕塑存在的最直接的意义。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在城市的建设景观的设计中的作用,其凝聚了社会性价值,人文价值,精神追求。从某个方面来说,公共雕塑和石刻艺术已经成为了城市文明的“温度计”。再者就是石窟艺术和公共雕塑的社会功能性作用,雕塑之初,石窟之初,是为了人们的某种功能性需求而开凿,雕塑的。在城市中,一件好的公共雕塑作品,一方好的摩崖石刻,为提升城市的精神气质,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是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这么说,石窟艺术和公共雕塑的功能性需求是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元素,在和其他城市构成元素中,相辅相承起到的是综合的协调作用,建构了城市的空间意向特征。

一座文明的城市,离不开众多的雕塑作品。如果说石窟艺术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与见证,公共雕塑则是现在城市发展的见证。二者都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也都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尊严之所在。同时,能直接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样石窟艺术曾经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统治阶级的王权统治的社会需求。诸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哥本哈根的“海的女儿”,新加坡的“鱼尾狮”等等都是如此。

三、石窟艺术与公共雕塑的异同

石窟艺术的“意”与公共雕塑的“象”。东方艺术注重的是神韵,是意境,是气的表达,东方艺术任何的形式都有一种意境的美丽,一旦缺少就会使艺术本身丧失生命力。意境的承载在于气韵,东方石窟艺术,那一尊尊佛像,婀娜多姿,气韵生动,可谓之“东方神韵”。追本溯源,何为意境,何为气韵,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第一即是“气韵”。气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居首要地位。“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有的某种情态。“气”和“韵”都与“神”相关,故有“神气”、“神韵”之说。艺术作品神形兼备,即为“气韵”。《辞海·意境》条说:“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就是作者追求的理想通过艺术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境界。气韵意境,隐藏在感性的背后,以感官得感知,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灵魂,也是我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足石刻,龙门石刻,敦煌石窟艺术是一种佛教艺术,不言而喻,这种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境界就是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敦煌石窟壁画,拱形窟顶的菱形格内往往画出了一幅幅的本生故事和佛教故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理想特征,各尊佛像的形体、容貌和姿仪皆祥和、宁静、端祥、庄严。缤纷灿烂,绚丽夺目,构成了美不胜收的佛教艺术的殿堂。在选择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的题材时,不是无意识的或漫无目的的,而是为着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宗教理想,去创造出一种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宗教理想的艺术意境来。中国石窟艺术已经和它所要表现的小乘佛教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致,形成了一种深远的艺术意境。

西方公共雕塑主要是在表现的是真实的外在事实,是象,是现象的再现。著名的掷铁饼者,这尊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雕像,一望而知是表现投掷铁饼的一个典型瞬间动作:人体动势弯腰屈臂成S型。这使单个的人体富于运动变化,但这种变化常常造成不稳定感,所以作者将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让左足尖点地以支撑辅助,以头为中心两臂伸展成上下对称,从而使不稳定的躯体获得稳定感。身体的正侧转动,下肢的前后分列,既符合掷铁饼的运动规律,又造成单纯中见多样变化的形式美感。西方很多雕塑都是在塑造瞬间,历史的故事事实,都在对外在的形象进行表达,是通过这些雕塑作品传达事实,传达实实在在的思想,传达西方人的精神世界观念。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西方的雕塑作品都是这么的直白这么的理性,与东方艺术的委婉,所表达的物外情怀,差异很大。

西方文化重智,东方文化惟情。西方公共雕塑则是在传达他们的理智。重智,重在表达显示的智慧,重在表达“典型”,即所谓的重现论。我们看很多西方的雕塑作品都在恪守着这种文化的潜意识。很多时候都在宣扬当代的,古代的鲜活灵魂,以警示后人,塑造典型,削弱感性。比如我们熟悉的《自杀的高卢人》,描写的是一个战败的高卢战士,为了不被敌人俘虏后身受凌辱,他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准备自刎。他左手搀着已被他杀死了的妻子,右手执剑往自己的左胸口刺入。身子站立着,眼睛向后面追来的敌人投射出无比的愤怒。具有一种宁死不屈的壮烈姿态。此作品的艺术家是要揭露侵略者的悲惨遭遇,以表彰胜利者的凯旋与幸福情绪的。可是实质上,由于过分强调了高卢人的尚武精神,反把敌人的英勇不屈气概给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个古代战士视死如归的最激动时刻被记录了下来而达到一种外在的宣泄,传达的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塑造典型,“重智”的表现。

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由各种大小、形状各异的物质构成的世界。人类智慧的形成是源于他对这个世界的万物的认识,这些物质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自然物体还是人造物体,都是以立体的形式存在的。譬如,石窟艺术重“意”,有如国画般的写意,有古诗词般的韵味,耐人寻味;而西方公共雕塑则重“象”,多以表象来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叙事感,技法运用到极尽写实,材料形式多变化;从创作初衷来看,石窟艺术是为宗教发展而服务的,而宗教又是统治阶级统治的手段和基础,所以很大程度上,石窟艺术的发展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所推动的,随着东方社会的发展进步,封建王朝的消失,石窟艺术只是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见证保留了下来,尽管佛教思想仍然存在,但是石窟艺术没有了它往日的辉煌发展,只能从文明或者艺术的角度来欣赏它。西方公共雕塑则是随着工业化的展开从一开始的歌颂宗教发展为为工业化服务,最终发展为为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服务,且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作用。

[1]贺西林.技艺神工—古代雕塑.北京:三联书店刊行,2008.

[2]黄耀志.城市雕塑系统规划.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6—39.

[3]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4]罗哲文.中国名窟:石窟寺摩崖石刻与造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黎方银.大足石窟艺术.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6]滕小松.过程与结果—雕塑创作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5—122.

[7]吴少湘.雕塑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8]张道一.图说中国绘画艺术.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J305

A

1005-5312(2014)17-0030-02

猜你喜欢

石窟雕塑人性
石窟与云Sushi Hanzo
巨型雕塑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我的破烂雕塑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写实雕塑
夜宿石窟
夜宿石窟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