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真性”理念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2014-07-29岳贤锋
摘要: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念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体验性设计是可行的。以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例,以既注重旅游客体的原真性,又注重游客体验的“原真性”为指导思想,设计出体育文化探源游、古代体育文化体验游、武术文化体验游、民间体育文化体验游、体育节事活动游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原真性;体验性;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G8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3-0041-06
收稿日期:2013-10-3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TY022);河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2013-ZD-079)。
作者简介:岳贤锋(1975-),男,河南台前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旅游、休闲体育。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P.E School of Henna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HenanBert Hallerbach在2006年区域旅游开发国际高峰论坛中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旅游体验型度假的发展趋势比较突出。旅游者更关注旅游所带来的体验,关注所看到的场景是否比较真实,是否符合地区历史发展真相。他还认为,中国的文化旅游产品提高其附加值的地方即要做到如何强调它的原真性和个性,要把关于文化、传统、历史的各种描述和传承以旅游的角度呈现出来,变得更轻松、娱乐一些,需要巧妙而精心的策划。我国体育旅游发展较快但问题较多,尤其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体验性产品较少,并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开发中,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比如商品化、市场化等问题。基于“原真性”理念,指导设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在满足游客体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又保护其原真性,还进一步提高产品内涵和竞争力,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做一种新的尝试。
1“原真性”及旅游“原真性”的内涵演变
1.1“原真性”内涵及演变历程
原真性(Authenticity)的英文含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遗产保护领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原真性的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演化和对遗产的认识而发展。时至今日,它的内涵和适用范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真性”在哲学层面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文化遗产价值认证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以及文化遗产旅游中得到多方面的应用。
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不同,世界遗产界对“原真性”内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见表1),同时“原真性”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因其对其他领域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献名称对原真性的阐述和解释适用范围及积极意义威尼斯宪章(1964)提出不能改变布局和装饰;要保护古迹周围环境;作为估计组成部分的雕塑、绘画或装饰品是不可移动的;不仅要保护“最早的状态”,而且要保护“所有时期的正当贡献”,从方法学上将原真性概念分为设计、材料、工艺、环境几个组成部分。主要适用于遗产保护实践的操作层面,从考古学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古迹原真性保护的技术举措,奠定了原真性对现代遗产保护的基础。奈良文献(1994)原真性的信息应该包括:形态与设计、材料与材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情感以及其他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文献》肯定了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原真性”理解的基点定位于文化多样性;强调“原真性”认证和评价的标准不应固定不变,而是根据不同文化的特征、原始信息的可信度以及遗产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多学科评价。该《文献》考虑到了文化的多样性,注重遗产保护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977,1988,1994,2002,2005)《指南》(1977)提出“原真性检验和完整性条件”这一遗产保护领域的基石性概念,并提出“设计、材料、工艺、环境”是检验原真性的四个方面;《指南》(1988)首次提出了文化遗产地的完整性;《指南》(1994)首次将具有“不同特征和组分的”文化景观纳入原真性检验的范畴;《指南》(2002)接纳了以前《指南》和《奈良文献》的思想,明确界定了“原真性”的信息源包括“所有的物质型、书面型、口头型和图像型的信息来源”,更突出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意味;《指南》(2005)扩充了《奈良文献》中有关原真性的信息内容,概括为“形态与设计,材料与材质,使用与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制度,位置与环境,语言和其他非物质遗产,精神与情感,其他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不再将原真性检验置于文化遗产的判据下,不再将完整性条件置于自然遗产的判据下,而将二者一并归入“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判据下。随着《指南》的不断修订,对原真性的认识日益丰富,“原真性”的内涵不断扩充,越来越广泛,非物质文化要素的原真性日益受到重视。注:资料来源:根据阮仪三、林林(2003)[1],徐嵩龄(2008)[2],张朝枝(2008)[3]和张成渝(2010)[4]文献中的内容编制。
由此可见,遗产领域“原真性”概念是以考古学为基础,较多关注遗产保护的保护标准和实施技术,内涵由最初的用于遗产保护领域,从技术角度解决古迹保护问题,发展到考虑文化的多样性,“专家学者利用文献、考据等手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客观的标准和鉴定程序来识别和保护遗产的原真性”[5],强调“原真性”认证和评价的标准不应固定不变。从发展物质遗产保护到注重遗产文化内涵,强调形式和内涵的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领域也逐步得到重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最终落脚点在遗产保护方面。
1.2旅游“原真性”内涵及流派简介
原真性被旅游学者引入到旅游研究中后,最初从遗产旅游的角度研究旅游原真性,用于描绘分析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如艺术品、节日、仪式、饮食、服装、房屋等是否符合当地的传统或风俗。随着人们对遗产“原真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旅游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旅游学者对“原真性”的认识和解释出现了多种观点,形成了各种流派,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见表2)。
流派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代表人物Boorstin和Mac CannellBruner、Cohen等Fjellman,Cohen等王宁关注对象旅游客体旅游客体构建和主体感受真假无界限旅游主题体验主要观点认为原真性是一种由外在的客观标准决定的现实性、精确性、原创性或是真理。认为没有一个唯一的、原真的世界预先存在并独立于人类的脑力活动和象征语言之外。原真性是人类根据不同的观点解释与构建的结果,它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是主观判断,是相对的。原真性不是一个问题,是真是假,是原件还是复制品,是实体还是象征,无关紧要。以旅游者的主观体验为关注焦点,存在性原真性是一种潜在的能够被旅游活动激活的存在状态。在旅游中的解释Boorstin认为旅游者根本就不可能获得原真性,不可能体验到原真的异国异民族文化,大众旅游只能生成伪事件和文化的商品化;Mac Cannell认为旅游者具有追求原真性的动机,但他对旅游者能否体验到原真性的能力表示怀疑。第一,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凝固不变的原真性,起源或传统都是在不同语境下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发明和构建的,文化总是处于变化的历史过程中。原真性是一个社会过程和动态的概念,不属于某个事物的绝对属性。 第三,原真性是人们看待和解释事物的结果,是解说和建构的结果。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各自都有一套对原真性的定义、体验和解释,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是观察者赋予其上的价值或评价,是多元化的。现代技术可以使不真实听起来看起来真实,使旅游者的体验更为可信。Cohen认为后现代旅游者已不太关心原真性问题,甚至认可东道主对原真性进行的一些策略性调整。甚至有人认为当今旅游者寻找的就是不真实。 认为民族文化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有旅游对象的原真性和旅游主体存在性原真性两种类型。存在性原真性指旅游者的感觉,这种感觉由旅游活动中的阈限所激活,在阈限体验过程中,旅游者觉得自己比在日常生活中更为真实。 对旅游研究的贡献及不足客观主义“原真性”意味着旅游客体(旅游产品、商品、经营者、当地居民等)是原本的、真实的,可以用绝对而客观的标准来测量,因此,客观主义者所指的原真性都不是由旅游者所感知的,而是由专家来判断。建构主义原真性实现了概念的重大突破,兼顾旅游客体和旅游主体的原真性,考虑到旅游主体的体验需求。比较科学地解释了旅游活动带来的舞台化、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的关系,通过“建构”搭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与游客之间的桥梁,使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得以实现,同时帮助游客更好地去感知文化和遗产的内涵。不注重真实,否定了“原真性”概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利,也对游客感知文化内涵不利,同时对文化遗产的旅游产品内涵提升不利。更侧重旅游主体的体验,对文化、遗产旅游活动中客体的“原真性”解释局限很大,概念不够科学、成熟、不完善。注:资料来源:根据马晓京(2006)[6]、徐嵩龄(2008)[2]文献中的内容加工整理,有修改、调整。
由表2可见,旅游领域研究的原真性是从关注旅游者动机和旅游体验开始,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真”“假”[3],与遗产领域关注的“原真性”在出发点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概念内涵经历了从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和存在主义原真性,从重视旅游客体的原真性到强调旅游主体原真体验的演进历程。客观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分别代表着旅游者原真性偏好的两极,其中客观主义原真性代表着旅游者价值观的知识性偏好,着眼于对遗产原真性的追求和欣赏;存在主义原真性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代表着旅游者价值观的主体精神偏好,则重视自我参与和体验。同时它们之间并非绝对对立和排斥,有一定的交集[2]。“我国旅游原真性偏好的研究方向,不能沿袭西方的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逻辑,而是必须也应当开辟新径”[2]。建构主义原真性既关注旅游客体的原真性,也强调旅游主体的自身差异会带来不同的体验[7],为文化旅游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观基点和视角。本文将尝试把建构主义“原真性”理念应用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从全新的视角来设计体验性体育文化旅游产品。
2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可行性分析
原真性概念在旅游研究领域出现之初就没有局限在文化遗产范围,而是以旅游者体验为中心延伸到任何其他旅游客体对象进行讨论,并且已经在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3]。我国历史的和现、当代的文化资源足以扩展旅游者的原真性偏好的文化范畴[2]。由此可见,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体验型设计是可行的,并且从旅游者体验、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媒介的本质分析,建构主义“原真性”理念与这三方面存在高度契合点。
2.1旅游者——游客求真、求源的多层次、多元化体验需求需要建构性“原真性”理念
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中,旅游者求真、探源的体验动机也成为其发展的动力。不同的旅游者所具有的旅游动机和个性差异会产生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也会对“原真性”具有不同的理解。从客观上讲,旅游者具有文化素养、教育层次、理解领悟能力、审美能力、经济能力、职业、性别等因素的差别,会影响到其对旅游产品的真实性评价能力;从主观上讲,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具有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留心程度、旅游期望以及对真实性的具体理解差异,会从心理方面形成不同的评价[8]。这符合构建主义“原真性”是人们看待和解释事物的结果,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各自都有一套对原真性的定义、体验和解释,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是观察者赋予其上的价值或评价。
2.2旅游产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性、发展变化性决定了其旅游产品需要建构性“原真性”理念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凸显出来的具有教育、娱乐、健身功能的那部分文化,是广大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享用和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是活态的,总是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诠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首先必须承认其“原真性”并非绝对的,而是动态的;其次,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一定要经过挖掘、建构、重组、展示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满足旅游主体的体验需求,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产品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地方政府和各界人士有足够的动力去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土壤更加肥沃。而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建构、重组、展示的过程中,旅游规划者、经营者、东道主居民等各方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偏好、信仰、想象等构建旅游产品的“原真性”,将一些平常的民族体育文化转型为各种旅游者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并且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重新创造、提炼、阐释新的原真性,这一点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所提出的观点相契合。
2.3旅游媒体——旅游媒体的理解和建构影响旅游者的“原真性”体验
所谓旅游媒体,是指实现旅游活动的载体,主要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9]。旅游具有异地性的特征,旅游者受时间、空间限制,对旅游地的印象往往受到旅游服务机构、服务态度、旅游宣传、获取信息渠道、旅游方式选择等方面影响,这些媒介对游客的“原真性”认知产生影响。同时,这些旅游媒介对旅游地、旅游产品本身具有自己的认识,他们的构建方式和内容以及传播途径对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会带着自身的影子,他们会根据旅游发展需求和旅游者的期望,深度挖掘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从而进行包装和建设,这一过程即为旅游媒介层面建构原真性的过程。
3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的现状
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武术、抽冰陀螺、空中走钢丝、蹴鞠、马球、狩猎、摔跤、骑马、舞狮、舞龙、斗鸡、踩高跷、鞭陀螺、骑竹马、踢毽子、打秋千、健身五禽戏、放风筝等传统体育项目。这些古代传统体育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历史长河不断发展,有的运动通过不断演化成为现代体育项目,如当代足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高尔夫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捶丸运动,我国古代“步打球”运动方式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与当地体育联系紧密;有的运动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即将退出或已经退出,需要挖掘、保护、传承、发扬。另外,河南省多次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节事活动,这些体育节事活动资源产生了大量的旅游活动,如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郑州世界传统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与中国太极拳结合的节事活动、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暨山水国际旅游节、“首届中原风筝旅游节”等。还有传统节庆中常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开封的盘鼓,焦作的虎舞、得胜鼓,平顶山周营的魔术铜器舞等。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在河南省的很多景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如开封景区清明上河园内就展示了斗鸡、马球、蹴鞠等很多古代的民间体育项目;武术文化在河南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利用,如少林功夫和太极拳等。但总体来说,民族传统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设计不够,很多传统项目对游客来说仅仅是观赏、游览,很难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清明上河园中的项目就是如此,游客仅仅是近距离观赏马球、蹴鞠、斗鸡等的活动过程,无法参与其中,获得的体验是很有限的,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也是肤浅的。有的景点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过度开发,出现了严重的商业化、商品化局面,很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开发,给景区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对少林寺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很多人会对少林功夫、禅武文化产生曲解,给游客带来不好的体验过程。
在建构主义“原真性”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一方面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思考,开发出多种多样的特色体验性旅游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可规范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理念,保护文化的原真性,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设计——以河南省为例
4.1指导思想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根植于我国各民族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本土化特点,与各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的民族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设计应采用“双轮驱动”的战略思想。即一方面要注重旅游客体的原真性,在旅游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民族化、本土化的特点,通过现代各种技术手段和展示方式给游客展示民族体育文化的“原”和“真”;另一方面要注重游客体验的“原真性”,根据不同游客的体验需求设计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当然游客在原真性体验旅游中只能无限接近真实,完完全全的“原真性”体验是不存在的,游客个体的体验仅仅是“原真性”的一部分。因此,根据游客需求和体验程度,将体验性旅游中游客的体验程度进行了划分。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感知民族体育文化称为浅层体验;如果游客更进一步想了解该项文化内涵,参与其中则可以使体验更加充分,可以称为中度体验;那么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再现情景,为游客的深度体验开辟了道路,通过这些游客可以体验到最接近真实的经历。根据游客不同的旅游体验需求,要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达到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
4.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设计
4.2.1体育文化探源游
体育文化探源游可充分利用现当代体育文化与古代体育文化的联系,如现代足球起源于中国的蹴鞠,高尔夫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捶丸运动,我国古代“步打球”运动方式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通过体育文化博物馆等形式打通古代和现代体育的通道,让游客体验、领略古代体育思想和体育发展历史。如,通过足球文化发展历史博物馆,全面展示足球的发展历史及传承过程,展示足球运动在各个时期的重要特点、重要思想文化内涵及球星等,全方位展示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之间的联系、发展过程。古代体育文化专题博物馆以静态陈列与动态展演相结合,以电子虚拟展示和实物、实战运动体验参与相结合,增强可参与性和娱乐性。同时加强博物馆人性化管理和讲解水平,形成高质量的体验性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
4.2.2古代体育文化体验游
拿古代体育文化做文章,开展古代体育文化体验旅游。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设计古代民族体育文化主题公园,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治病、保健的“大舞”,夏朝已有学校习射,商朝就出现了习武教学比较系统的学校,周朝六艺教育中有了射御(射箭、驾车)、田猎、舞蹈,汉代的蹴鞠、导引,魏晋南北朝的围棋、角力,到唐宋的马球、水上运动,明朝的武术、冰嬉等等,分区分类地展示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类别可分为古代养生保健体育,如华佗的五禽戏、行气导引术八段锦等;智者的竞技、博弈游戏,如围棋、中国象棋、六博等;勇士体育,如角抵、举重、古代的击剑、舞剑等;古代时尚体育运动,如蹴鞠、马球、捶丸等;古代水上、冰上和雪地运动,如龙船、冰嬉、冰陀螺等;古代君子体育活动,如射箭、古代神箭人及故事、投壶、御等;古代练兵场上的体育运动,如中国古代田径史话、中国古代的田径明星、古战场上的跑、跳、掷等;古代壁画、绘画、诗词中所表述的体育活动和传达的思想内涵等。这八种类别可设八个分区,在主题公园内让游客充分领略古代体育的魅力。
同时,依托地市特点,设计体验产品。如依托开封的“宋”文化,挖掘蹴鞠、马球、步打球、捶丸运动、斗鸡等古老体育文化资源,依托郑州挖掘古少林文化资源,依托焦作挖掘太极拳文化资源,依托古老的民间文化挖掘古代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以省内各地古代体育文化发展为主线,以重现古代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文化用品为抓手,打造具有东方神韵的古代体育文化体验游。让游人在参观、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河南省古代体育文化,感受我国中原地带从古至今“强身健体”“自胜者强”等各种体育精神。
4.2.3武术文化体验游
拿武术文化做文章,充分挖掘武术文化内涵,产品设计围绕武术文化中兵器炼制、武术修炼、思想内涵、武术医药等,让游客体验古代兵器的炼制过程,武术招式、套路,武术的哲学思想及传统武术医药的神奇,可通过武术表演、屏幕展示、实景演出、解说系统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示武术技击和文化内涵层面的文化特征,综合打造“原真性”武术体验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重点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焦作国际太极武术节,开发登封中华少林武术城、温县陈家沟中华太极武术圣地等文化旅游精品,形成健身游、习武游、修学游和康体游等武术文化体验旅游系列产品。同时可开展武术夏令营、武术健身、康体游等武术文化旅游。其中修身养性旅游可主要利用少林功夫和太极拳两种武术资源,少林武术是将禅修和练武结合起来,套路结构严谨,动作朴实健壮而敏捷,比较适合青少年口味,应开发全国甚至全世界青少年市场,建立适合青少年习武健身的一些配套旅游设施;陈氏太极拳比较适合中老年市场,应针对这一群体开展太极拳养生游,设立太极馆,建设中老年人需要的配套旅游设施。
4.2.4民间体育文化体验游
自古以来,体育在民间一直自由自在,自生自灭。它不拘形式,不拘场地,不拘人数,也不拘组织形态,天然地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连。河南省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少年儿童常玩的踢毽子、跳绳、跳皮筋、跳方格等;街头巷尾的象棋大战;健体、防身的武术、气功、格斗术等;展现力量之美的角力、角抵、摔跤;极富民族传统的风筝、划船、龙舟、叠罗汉、逛庙会、走百病等。这些民间体育文化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对民间体育文化的体验性开发,应结合其特点,放在社区体育建设当中,放到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和旅游城市建设、景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其成为旅游城市的一部分,成为游客旅游活动、住宿、娱乐等中处处可以接触到的一部分,更成为游客体验当地风俗人情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旅游城市通过对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旅游城市的内涵,民间体育文化通过对旅游的贡献,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实现了双方的共生和共赢。
4.2.5体育节事活动游
中原城市群体育节事、赛事活动较多,如少林国际武术节、焦作太极拳年会、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会、各种姓氏祭祖节等节事活动,而这些节事活动中往往和一些体育项目紧密结合,如牡丹花会与太极拳的结合、菊花会与自行车运动的结合等。对节事活动的深度挖掘,可开发较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
5结论和建议
“原真性”理念最初应用于遗产保护领域,后来,被旅游学者引入到遗产旅游的研究中,其内涵不断扩展和丰富。如今,把该理念引入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利用该理念对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进行了分析,尝试设计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出现的体验性产品较少,同时又有过度开发、不当开发的局面。另外,笔者在对“原真性”理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认为“原真性”的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原真性”理念在其他的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领域还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1-5.
[2]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J].旅游学刊,2008,23(4):36-42.
[3]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2):1-8.
[4]张成渝.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J].东南文化,2010(4):30-37.
[5]高科.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研究,2010,6(2):14-19.
[6]马晓京.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6(3):185-191.
[7]周亚庆,吴茂英,周永广,竺燕红.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比较[J].旅游学刊,2007(6):42- 48.
[8]高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1):182-186.
[9]马勇,周霄,等.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6-7.
[10]尹海立,刘晓黎,李艳丽.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出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4.2.2古代体育文化体验游
拿古代体育文化做文章,开展古代体育文化体验旅游。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设计古代民族体育文化主题公园,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治病、保健的“大舞”,夏朝已有学校习射,商朝就出现了习武教学比较系统的学校,周朝六艺教育中有了射御(射箭、驾车)、田猎、舞蹈,汉代的蹴鞠、导引,魏晋南北朝的围棋、角力,到唐宋的马球、水上运动,明朝的武术、冰嬉等等,分区分类地展示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类别可分为古代养生保健体育,如华佗的五禽戏、行气导引术八段锦等;智者的竞技、博弈游戏,如围棋、中国象棋、六博等;勇士体育,如角抵、举重、古代的击剑、舞剑等;古代时尚体育运动,如蹴鞠、马球、捶丸等;古代水上、冰上和雪地运动,如龙船、冰嬉、冰陀螺等;古代君子体育活动,如射箭、古代神箭人及故事、投壶、御等;古代练兵场上的体育运动,如中国古代田径史话、中国古代的田径明星、古战场上的跑、跳、掷等;古代壁画、绘画、诗词中所表述的体育活动和传达的思想内涵等。这八种类别可设八个分区,在主题公园内让游客充分领略古代体育的魅力。
同时,依托地市特点,设计体验产品。如依托开封的“宋”文化,挖掘蹴鞠、马球、步打球、捶丸运动、斗鸡等古老体育文化资源,依托郑州挖掘古少林文化资源,依托焦作挖掘太极拳文化资源,依托古老的民间文化挖掘古代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以省内各地古代体育文化发展为主线,以重现古代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文化用品为抓手,打造具有东方神韵的古代体育文化体验游。让游人在参观、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河南省古代体育文化,感受我国中原地带从古至今“强身健体”“自胜者强”等各种体育精神。
4.2.3武术文化体验游
拿武术文化做文章,充分挖掘武术文化内涵,产品设计围绕武术文化中兵器炼制、武术修炼、思想内涵、武术医药等,让游客体验古代兵器的炼制过程,武术招式、套路,武术的哲学思想及传统武术医药的神奇,可通过武术表演、屏幕展示、实景演出、解说系统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示武术技击和文化内涵层面的文化特征,综合打造“原真性”武术体验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重点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焦作国际太极武术节,开发登封中华少林武术城、温县陈家沟中华太极武术圣地等文化旅游精品,形成健身游、习武游、修学游和康体游等武术文化体验旅游系列产品。同时可开展武术夏令营、武术健身、康体游等武术文化旅游。其中修身养性旅游可主要利用少林功夫和太极拳两种武术资源,少林武术是将禅修和练武结合起来,套路结构严谨,动作朴实健壮而敏捷,比较适合青少年口味,应开发全国甚至全世界青少年市场,建立适合青少年习武健身的一些配套旅游设施;陈氏太极拳比较适合中老年市场,应针对这一群体开展太极拳养生游,设立太极馆,建设中老年人需要的配套旅游设施。
4.2.4民间体育文化体验游
自古以来,体育在民间一直自由自在,自生自灭。它不拘形式,不拘场地,不拘人数,也不拘组织形态,天然地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连。河南省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少年儿童常玩的踢毽子、跳绳、跳皮筋、跳方格等;街头巷尾的象棋大战;健体、防身的武术、气功、格斗术等;展现力量之美的角力、角抵、摔跤;极富民族传统的风筝、划船、龙舟、叠罗汉、逛庙会、走百病等。这些民间体育文化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对民间体育文化的体验性开发,应结合其特点,放在社区体育建设当中,放到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和旅游城市建设、景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其成为旅游城市的一部分,成为游客旅游活动、住宿、娱乐等中处处可以接触到的一部分,更成为游客体验当地风俗人情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旅游城市通过对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旅游城市的内涵,民间体育文化通过对旅游的贡献,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实现了双方的共生和共赢。
4.2.5体育节事活动游
中原城市群体育节事、赛事活动较多,如少林国际武术节、焦作太极拳年会、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会、各种姓氏祭祖节等节事活动,而这些节事活动中往往和一些体育项目紧密结合,如牡丹花会与太极拳的结合、菊花会与自行车运动的结合等。对节事活动的深度挖掘,可开发较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
5结论和建议
“原真性”理念最初应用于遗产保护领域,后来,被旅游学者引入到遗产旅游的研究中,其内涵不断扩展和丰富。如今,把该理念引入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利用该理念对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进行了分析,尝试设计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出现的体验性产品较少,同时又有过度开发、不当开发的局面。另外,笔者在对“原真性”理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认为“原真性”的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原真性”理念在其他的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领域还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1-5.
[2]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J].旅游学刊,2008,23(4):36-42.
[3]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2):1-8.
[4]张成渝.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J].东南文化,2010(4):30-37.
[5]高科.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研究,2010,6(2):14-19.
[6]马晓京.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6(3):185-191.
[7]周亚庆,吴茂英,周永广,竺燕红.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比较[J].旅游学刊,2007(6):42- 48.
[8]高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1):182-186.
[9]马勇,周霄,等.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6-7.
[10]尹海立,刘晓黎,李艳丽.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出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4.2.2古代体育文化体验游
拿古代体育文化做文章,开展古代体育文化体验旅游。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设计古代民族体育文化主题公园,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治病、保健的“大舞”,夏朝已有学校习射,商朝就出现了习武教学比较系统的学校,周朝六艺教育中有了射御(射箭、驾车)、田猎、舞蹈,汉代的蹴鞠、导引,魏晋南北朝的围棋、角力,到唐宋的马球、水上运动,明朝的武术、冰嬉等等,分区分类地展示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类别可分为古代养生保健体育,如华佗的五禽戏、行气导引术八段锦等;智者的竞技、博弈游戏,如围棋、中国象棋、六博等;勇士体育,如角抵、举重、古代的击剑、舞剑等;古代时尚体育运动,如蹴鞠、马球、捶丸等;古代水上、冰上和雪地运动,如龙船、冰嬉、冰陀螺等;古代君子体育活动,如射箭、古代神箭人及故事、投壶、御等;古代练兵场上的体育运动,如中国古代田径史话、中国古代的田径明星、古战场上的跑、跳、掷等;古代壁画、绘画、诗词中所表述的体育活动和传达的思想内涵等。这八种类别可设八个分区,在主题公园内让游客充分领略古代体育的魅力。
同时,依托地市特点,设计体验产品。如依托开封的“宋”文化,挖掘蹴鞠、马球、步打球、捶丸运动、斗鸡等古老体育文化资源,依托郑州挖掘古少林文化资源,依托焦作挖掘太极拳文化资源,依托古老的民间文化挖掘古代民间体育文化资源,以省内各地古代体育文化发展为主线,以重现古代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文化用品为抓手,打造具有东方神韵的古代体育文化体验游。让游人在参观、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河南省古代体育文化,感受我国中原地带从古至今“强身健体”“自胜者强”等各种体育精神。
4.2.3武术文化体验游
拿武术文化做文章,充分挖掘武术文化内涵,产品设计围绕武术文化中兵器炼制、武术修炼、思想内涵、武术医药等,让游客体验古代兵器的炼制过程,武术招式、套路,武术的哲学思想及传统武术医药的神奇,可通过武术表演、屏幕展示、实景演出、解说系统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示武术技击和文化内涵层面的文化特征,综合打造“原真性”武术体验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重点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焦作国际太极武术节,开发登封中华少林武术城、温县陈家沟中华太极武术圣地等文化旅游精品,形成健身游、习武游、修学游和康体游等武术文化体验旅游系列产品。同时可开展武术夏令营、武术健身、康体游等武术文化旅游。其中修身养性旅游可主要利用少林功夫和太极拳两种武术资源,少林武术是将禅修和练武结合起来,套路结构严谨,动作朴实健壮而敏捷,比较适合青少年口味,应开发全国甚至全世界青少年市场,建立适合青少年习武健身的一些配套旅游设施;陈氏太极拳比较适合中老年市场,应针对这一群体开展太极拳养生游,设立太极馆,建设中老年人需要的配套旅游设施。
4.2.4民间体育文化体验游
自古以来,体育在民间一直自由自在,自生自灭。它不拘形式,不拘场地,不拘人数,也不拘组织形态,天然地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连。河南省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少年儿童常玩的踢毽子、跳绳、跳皮筋、跳方格等;街头巷尾的象棋大战;健体、防身的武术、气功、格斗术等;展现力量之美的角力、角抵、摔跤;极富民族传统的风筝、划船、龙舟、叠罗汉、逛庙会、走百病等。这些民间体育文化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对民间体育文化的体验性开发,应结合其特点,放在社区体育建设当中,放到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应和旅游城市建设、景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其成为旅游城市的一部分,成为游客旅游活动、住宿、娱乐等中处处可以接触到的一部分,更成为游客体验当地风俗人情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旅游城市通过对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旅游城市的内涵,民间体育文化通过对旅游的贡献,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实现了双方的共生和共赢。
4.2.5体育节事活动游
中原城市群体育节事、赛事活动较多,如少林国际武术节、焦作太极拳年会、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会、各种姓氏祭祖节等节事活动,而这些节事活动中往往和一些体育项目紧密结合,如牡丹花会与太极拳的结合、菊花会与自行车运动的结合等。对节事活动的深度挖掘,可开发较有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
5结论和建议
“原真性”理念最初应用于遗产保护领域,后来,被旅游学者引入到遗产旅游的研究中,其内涵不断扩展和丰富。如今,把该理念引入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利用该理念对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进行了分析,尝试设计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出现的体验性产品较少,同时又有过度开发、不当开发的局面。另外,笔者在对“原真性”理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认为“原真性”的理念,尤其是建构主义“原真性”理念在其他的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领域还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1-5.
[2]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J].旅游学刊,2008,23(4):36-42.
[3]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2):1-8.
[4]张成渝.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J].东南文化,2010(4):30-37.
[5]高科.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研究,2010,6(2):14-19.
[6]马晓京.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2006(3):185-191.
[7]周亚庆,吴茂英,周永广,竺燕红.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比较[J].旅游学刊,2007(6):42- 48.
[8]高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1):182-186.
[9]马勇,周霄,等.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6-7.
[10]尹海立,刘晓黎,李艳丽.民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出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