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运会对举办城市的旅游影响研究

2014-07-29赵承磊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全运会旅游影响

摘要: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第10届、11届全运会的旅游影响进行实证,对12届全运会的旅游价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4-2007年,第10届全运会为南京吸引442.07万人次国内游客,旅游增收49.95亿元,贡献率分别为3.117%和3.263%。2008-2011年间,第11届全运会为济南吸引329万人次国内游客,旅游增收42.87亿元,贡献率分别为2.639%和3.777%。两届全运会均表现出显著的旅游“后发效应”。2012-2015年,第12届全运会将为沈阳吸引617.48万人次国内旅游者和带来123.451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

关键词:全运会;旅游;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3-0006-05

收稿日期:2013-06-16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702SS11110),河南科技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3QN053)。

作者简介:赵承磊(1977-),男,河南信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旅游。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471003

长期以来,人们对全运会的价值解读和评判,主要集中在竞技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视角,也由此产生了关于全运会存废的热议。事实上,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全运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也日渐凸显。尤其近10余年,在旅游业蓬勃发展和事件旅游不断兴起的背景下,作为全国性的大型事件,全运会的旅游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客观认识全运会的旅游影响,不仅能够为全运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而且对推动全运会功能的拓展和升级,更好地实现全运会的综合价值、助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第10、11、12届全国运动会。

1.2研究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法

时间序列分析法是在对研究对象历史时间数据变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研究对象在一定周期内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进行外推预测目标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旅游学的本底趋势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受资源禀赋、旅游需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空间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在没有受到重大事件的影响下,旅游业呈现稳定的趋势和时间规律。这种规律可以通过获取一定时间段内该国或地区旅游业的观测值(通常是统计值)并建立相应的方程模型即本底趋势线方程加以认识。通过本底趋势线方程,可以计算出该国或地区旅游业在未受事件影响下天然而稳定的数值,即本底值。通过本底值与观测值的对比可以分析与评估重大事件对该国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借助建立的本底趋势线方程,还可以对该国或地区的旅游业的前景进行预测[2]。研究基于上述原理,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建模方法研究全运会对其举办地的旅游影响。

2结果与分析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3期2014年6月 赵承磊全运会对举办城市的旅游影响研究No.3 20142.1研究指标的确定

全运会是国家级的大型体育赛事,虽然其筹备活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举办城市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如宾馆设施的改善对游客消费的促进、相关体育景观的建造对游客停留时间的延长等等)等要素环节的消费并进而影响到城市入境旅游收入,但其并不能对国外游客产生直接的引致效应。故研究主要关注其在国内旅游方面的价值,选择国内旅游者(Domestic Tourists,简称DT)和国内旅游收入(Domestic Tourist Income,简称DTI)2项指标。

2.2全运会举办城市旅游指标本底方程的建立与本底值的获取

根据旅游的本底趋势线原理,要获得全运会的旅游影响效应,应经由举办城市旅游指标观测值获取及异常值处理、本底趋势线方程的建立、本底值推断3个环节。

2.2.1观测值的获取

南京、济南、沈阳3市均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业的持续向好,3市的国内旅游都得以快速发展,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稳步提升。根据研究需要和各个城市举办全运会年份异同,分别截取以下年份区间的观测值(表1)。表13所举办城市旅游指标的观测值

2.2.2异常值的处理

通过观察发现,在表1的各观测值中,除济南2003年国内旅游人数缺失外,其他城市各项指标均未出现大的波动,根据统计学原理,此处采用smoothing平滑方法对其进行异常处理,以提高该指标本底方程的拟合优度。处理后的平滑值为1022.64。

2.2.3各城市旅游指标本底趋势线方程的建立与本底值获取

以1022.64取代表1中济南国内旅游人数2003年的缺失值,其余数值保持不变,然后采用SPSS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法(ARIMA)进行反复模拟,以建立并获得3所举办城市2类旅游指标的最优本底趋势线方程(表2)。经R方检验(表3),各方程均达到统计学的有效性要求。

2.3全运会对其举办城市的旅游影响分析

2.3.1第10届、第11届全运会对其举办城市旅游影响的实证

由旅游本底趋势线方程的意涵可知,全运会对其举办城市的旅游影响即是其举办城市各旅游指标观测值与本底值之差(表5)。通过表5可见,2005年第10届全运会南京DT和DTI 2项指标分别是-90.98万人次和-2.01亿元,2009年第11届全运会济南DT和DTI 2项指标分别是140.3万人次和13.57亿元。即是说,在全运年,全运会带给南京旅游的是“挤出效应”,带给济南的是“峰聚效应”,济南取得了显著的旅游效益。前者类似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入境旅游(由于旅游信息不畅致使整个旅游业出现下滑),后者类似于1988年首尔奥运入境旅游(1988年韩国入境旅游增长18.1%,创造了韩国入境旅游的纪录并在赛后的2年内持续增长)。然而,全运会作为全国性的重大事件,无论从事件旅游的规律还是奥运旅游的实践上看,仅仅通过举办年对其旅游影响做出判断,其科学性显然是不够的。事件旅游的理论表明,大型事件不是即生即灭的事件,而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国外学者sparrow认为,事件活动的影响包括事件前、事件举办期间和后事件三个阶段并因事件性质(正面积极事件和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异同呈现出4种正负不同的影响变化[3]。奥运旅游的实践则表明,奥运会的旅游周期通常长达8~12年(表6)[4],并且因赛而异的表现出赛期增加、赛后持续,赛后增加,赛后下降,赛期下降4种不同的旅游变化趋势[5] 。

2.3.2第12届全运会对沈阳的旅游影响预测

根据旅游本底线方程的理论,第12届全运会2012年对沈阳DT和DTI的贡献值应是其观测值与本底值之差,两值分别为28.65万人次和14.04亿元。要预测2012-2015年间的旅游价值,关键是对2013-2015间的贡献值进行预估。虽然旅游具有脆弱性,对外部环境异常敏感,其旅游效应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举办城市旅游资源的禀赋、旅游营销的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如同每届奥运会旅游效应各不相同一样,很难准确地预测一届全运会对其举办地旅游的准确影响。然而,与奥运会旅游影响的规律类似,全运会的旅游影响也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规律性,若以第10届全运会为标准,2005-2007年间DT 和DTI的贡献率分别是2.336%和3.324%;若以第11届全运会为标准,2009-2011年间DT 和DTI的贡献率分别是2.447%和3.485%。通过两届全运会贡献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两届全运会在全运年的旅游效应表现截然相反,但在旅游贡献率方面,两届全运会在全运年及其后2年的贡献率非常接近,DT约等于2.5%,DTI约等于3.5%。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全运旅游影响规律性的存在,又为推断其他届次的全运旅游价值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进一步佐证这一结论的可靠性,笔者特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运及其后2年的DT和DTI进行测算,其结果分别是2594%和3446%[6]。虽然奥运与全运的全球影响不同以及这一影响效应是否是大型体育赛事在该周期旅游影响的共同规律有待深入实证,但理论上分析,在国内旅游影响上,无论是全运会对举办城市的旅游营销和对游客的吸引上与北京奥运都应有相当的价值。据笔者研究,29届奥运会对北京的旅游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内游客的变化方面且表现出明显的后发效应[7]。因此,10届、11届和北京奥运的旅游贡献率数值接近的事实,是否隐含着一个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影响的普遍性规律,即其赛期及赛后2年DT和DTI 可能在25%和35%上下浮动。如是,则可以以此数据作为推测未来全运会在此阶段对其举办地旅游影响的可靠依据;若非,作为一个类比的论证,也说明若以DT 25%和DTI 35%的贡献率测算其他全运会在赛期和赛后2年的旅游价值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尽管这种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揭示。

事实上,第10届和第11届全运会的旅游影响均很具代表性,因为前者表现为赛期的“挤出效应”,后者表现为“峰聚效应”。对任何一届全运会而言,“挤出效应”和“峰聚效应”存在着相等的概率。因此,两个标准对12届全运会都具有参考意义。若以10届全运会为标准,则估测出12届全运会对沈阳旅游DT和DTI的贡献分别是57893万人次(计算方法是2012年贡献值+2336%*沈阳2013-2015预测值之和,以下各值计算方法相同)和11794亿元;若以11届全运会为标准,则估测出12届全运会对沈阳旅游DT和DTI的贡献分别是60001万人次和12297亿元。若以DT 25%和DTI 35%为标准,则估测出12届全运会对沈阳旅游DT和DTI的贡献分别是61748万人次和12345亿元。沈阳和南京、济南相比同为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且处在一个旅游快速转型升级、体育社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认为,若排除各种不可测因素(例如安保、环保、瘟疫、自然灾害等重大因素),2012-2015年间,第12届全运会完全可能会为沈阳旅游带来617476万人次国内旅游者和123451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当然,预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最终能否实现这一价值,一方面与沈阳旅游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国内旅游人数能否持续维持在每年6 000多万次的高位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稳定、健康、安宁的社会环境高度相关。

3结论与建议

3.12004-2007年,第10届全运会为南京吸引国内游客442.07万人次,旅游增收49.95亿元,分别占到南京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收入的3.117%和3.263%。2008-2011年间,第11届全运会为济南吸引国内游客329万人次,旅游增收42.87亿元,分别占到济南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收入的2.639%和3.777%。南京第10届运会在赛期的旅游表现为“挤出效应”,济南第11届全运会在赛期表现为“峰聚效应”,两届全运会均表现出显著的旅游“后发效应”全运会及其随后2年全运会对举办城市的DT和DTI的贡献率分别接近2.5%和3.5%。2012-2015年,第12届全运会将为沈阳吸引617.476万人次国内旅游者和带来123.451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

3.2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全运会的旅游价值必将日凸突显。建议全运举办城市,在政府主导下组建专门的全运旅游营销机构,加强体育与旅游部门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客源拓展、特色脱离型旅游吸引物开发、旅游软硬件优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尤其要注重利用全运会对城市旅游的营销媒介作用和“后发效应”,同时,要积极引导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环节的消费,争取实现全运旅游价值的最大化。

3.3由于研究方法固有的缺陷和获取数据资料的限制,研究结果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关于全运会及其后2年对举办城市DT和DTI贡献率分别接近2.5%和3.5%的判断,仍是一个尚需探索的初步结论,然关于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影响规律的探索,是对评估未来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影响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积累。同时,研究只是聚焦到全运会的举办城市,而没有关注到联办城市及与临近城市旅游的协同营销价值。期冀本文有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孙根年.我国境外客源市场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1):140.

[2]孙根年.我国境外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科学意义[J].地理科学,1998,18(5):442-448.

[3]戴光全.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及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244-251.

[4]KURT JANSON LTD.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ourism to Previous Olympic Destinations:Less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London 2012[Z].2007.

[5]付磊.奥运会影响研究:经济和旅游[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124-126.

2.3.2第12届全运会对沈阳的旅游影响预测

根据旅游本底线方程的理论,第12届全运会2012年对沈阳DT和DTI的贡献值应是其观测值与本底值之差,两值分别为28.65万人次和14.04亿元。要预测2012-2015年间的旅游价值,关键是对2013-2015间的贡献值进行预估。虽然旅游具有脆弱性,对外部环境异常敏感,其旅游效应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举办城市旅游资源的禀赋、旅游营销的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如同每届奥运会旅游效应各不相同一样,很难准确地预测一届全运会对其举办地旅游的准确影响。然而,与奥运会旅游影响的规律类似,全运会的旅游影响也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规律性,若以第10届全运会为标准,2005-2007年间DT 和DTI的贡献率分别是2.336%和3.324%;若以第11届全运会为标准,2009-2011年间DT 和DTI的贡献率分别是2.447%和3.485%。通过两届全运会贡献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两届全运会在全运年的旅游效应表现截然相反,但在旅游贡献率方面,两届全运会在全运年及其后2年的贡献率非常接近,DT约等于2.5%,DTI约等于3.5%。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全运旅游影响规律性的存在,又为推断其他届次的全运旅游价值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进一步佐证这一结论的可靠性,笔者特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运及其后2年的DT和DTI进行测算,其结果分别是2594%和3446%[6]。虽然奥运与全运的全球影响不同以及这一影响效应是否是大型体育赛事在该周期旅游影响的共同规律有待深入实证,但理论上分析,在国内旅游影响上,无论是全运会对举办城市的旅游营销和对游客的吸引上与北京奥运都应有相当的价值。据笔者研究,29届奥运会对北京的旅游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内游客的变化方面且表现出明显的后发效应[7]。因此,10届、11届和北京奥运的旅游贡献率数值接近的事实,是否隐含着一个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影响的普遍性规律,即其赛期及赛后2年DT和DTI 可能在25%和35%上下浮动。如是,则可以以此数据作为推测未来全运会在此阶段对其举办地旅游影响的可靠依据;若非,作为一个类比的论证,也说明若以DT 25%和DTI 35%的贡献率测算其他全运会在赛期和赛后2年的旅游价值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尽管这种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揭示。

事实上,第10届和第11届全运会的旅游影响均很具代表性,因为前者表现为赛期的“挤出效应”,后者表现为“峰聚效应”。对任何一届全运会而言,“挤出效应”和“峰聚效应”存在着相等的概率。因此,两个标准对12届全运会都具有参考意义。若以10届全运会为标准,则估测出12届全运会对沈阳旅游DT和DTI的贡献分别是57893万人次(计算方法是2012年贡献值+2336%*沈阳2013-2015预测值之和,以下各值计算方法相同)和11794亿元;若以11届全运会为标准,则估测出12届全运会对沈阳旅游DT和DTI的贡献分别是60001万人次和12297亿元。若以DT 25%和DTI 35%为标准,则估测出12届全运会对沈阳旅游DT和DTI的贡献分别是61748万人次和12345亿元。沈阳和南京、济南相比同为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且处在一个旅游快速转型升级、体育社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认为,若排除各种不可测因素(例如安保、环保、瘟疫、自然灾害等重大因素),2012-2015年间,第12届全运会完全可能会为沈阳旅游带来617476万人次国内旅游者和123451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当然,预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最终能否实现这一价值,一方面与沈阳旅游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国内旅游人数能否持续维持在每年6 000多万次的高位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稳定、健康、安宁的社会环境高度相关。

3结论与建议

3.12004-2007年,第10届全运会为南京吸引国内游客442.07万人次,旅游增收49.95亿元,分别占到南京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收入的3.117%和3.263%。2008-2011年间,第11届全运会为济南吸引国内游客329万人次,旅游增收42.87亿元,分别占到济南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收入的2.639%和3.777%。南京第10届运会在赛期的旅游表现为“挤出效应”,济南第11届全运会在赛期表现为“峰聚效应”,两届全运会均表现出显著的旅游“后发效应”全运会及其随后2年全运会对举办城市的DT和DTI的贡献率分别接近2.5%和3.5%。2012-2015年,第12届全运会将为沈阳吸引617.476万人次国内旅游者和带来123.451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

3.2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全运会的旅游价值必将日凸突显。建议全运举办城市,在政府主导下组建专门的全运旅游营销机构,加强体育与旅游部门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客源拓展、特色脱离型旅游吸引物开发、旅游软硬件优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尤其要注重利用全运会对城市旅游的营销媒介作用和“后发效应”,同时,要积极引导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环节的消费,争取实现全运旅游价值的最大化。

3.3由于研究方法固有的缺陷和获取数据资料的限制,研究结果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关于全运会及其后2年对举办城市DT和DTI贡献率分别接近2.5%和3.5%的判断,仍是一个尚需探索的初步结论,然关于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影响规律的探索,是对评估未来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影响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积累。同时,研究只是聚焦到全运会的举办城市,而没有关注到联办城市及与临近城市旅游的协同营销价值。期冀本文有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孙根年.我国境外客源市场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1):140.

[2]孙根年.我国境外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科学意义[J].地理科学,1998,18(5):442-448.

[3]戴光全.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及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244-251.

[4]KURT JANSON LTD.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ourism to Previous Olympic Destinations:Less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London 2012[Z].2007.

[5]付磊.奥运会影响研究:经济和旅游[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124-126.

2.3.2第12届全运会对沈阳的旅游影响预测

根据旅游本底线方程的理论,第12届全运会2012年对沈阳DT和DTI的贡献值应是其观测值与本底值之差,两值分别为28.65万人次和14.04亿元。要预测2012-2015年间的旅游价值,关键是对2013-2015间的贡献值进行预估。虽然旅游具有脆弱性,对外部环境异常敏感,其旅游效应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以及举办城市旅游资源的禀赋、旅游营销的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如同每届奥运会旅游效应各不相同一样,很难准确地预测一届全运会对其举办地旅游的准确影响。然而,与奥运会旅游影响的规律类似,全运会的旅游影响也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规律性,若以第10届全运会为标准,2005-2007年间DT 和DTI的贡献率分别是2.336%和3.324%;若以第11届全运会为标准,2009-2011年间DT 和DTI的贡献率分别是2.447%和3.485%。通过两届全运会贡献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两届全运会在全运年的旅游效应表现截然相反,但在旅游贡献率方面,两届全运会在全运年及其后2年的贡献率非常接近,DT约等于2.5%,DTI约等于3.5%。这既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全运旅游影响规律性的存在,又为推断其他届次的全运旅游价值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进一步佐证这一结论的可靠性,笔者特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奥运及其后2年的DT和DTI进行测算,其结果分别是2594%和3446%[6]。虽然奥运与全运的全球影响不同以及这一影响效应是否是大型体育赛事在该周期旅游影响的共同规律有待深入实证,但理论上分析,在国内旅游影响上,无论是全运会对举办城市的旅游营销和对游客的吸引上与北京奥运都应有相当的价值。据笔者研究,29届奥运会对北京的旅游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内游客的变化方面且表现出明显的后发效应[7]。因此,10届、11届和北京奥运的旅游贡献率数值接近的事实,是否隐含着一个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影响的普遍性规律,即其赛期及赛后2年DT和DTI 可能在25%和35%上下浮动。如是,则可以以此数据作为推测未来全运会在此阶段对其举办地旅游影响的可靠依据;若非,作为一个类比的论证,也说明若以DT 25%和DTI 35%的贡献率测算其他全运会在赛期和赛后2年的旅游价值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尽管这种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揭示。

事实上,第10届和第11届全运会的旅游影响均很具代表性,因为前者表现为赛期的“挤出效应”,后者表现为“峰聚效应”。对任何一届全运会而言,“挤出效应”和“峰聚效应”存在着相等的概率。因此,两个标准对12届全运会都具有参考意义。若以10届全运会为标准,则估测出12届全运会对沈阳旅游DT和DTI的贡献分别是57893万人次(计算方法是2012年贡献值+2336%*沈阳2013-2015预测值之和,以下各值计算方法相同)和11794亿元;若以11届全运会为标准,则估测出12届全运会对沈阳旅游DT和DTI的贡献分别是60001万人次和12297亿元。若以DT 25%和DTI 35%为标准,则估测出12届全运会对沈阳旅游DT和DTI的贡献分别是61748万人次和12345亿元。沈阳和南京、济南相比同为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且处在一个旅游快速转型升级、体育社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认为,若排除各种不可测因素(例如安保、环保、瘟疫、自然灾害等重大因素),2012-2015年间,第12届全运会完全可能会为沈阳旅游带来617476万人次国内旅游者和123451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当然,预测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最终能否实现这一价值,一方面与沈阳旅游是否达到饱和状态,国内旅游人数能否持续维持在每年6 000多万次的高位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稳定、健康、安宁的社会环境高度相关。

3结论与建议

3.12004-2007年,第10届全运会为南京吸引国内游客442.07万人次,旅游增收49.95亿元,分别占到南京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收入的3.117%和3.263%。2008-2011年间,第11届全运会为济南吸引国内游客329万人次,旅游增收42.87亿元,分别占到济南国内游客和国内旅游收入的2.639%和3.777%。南京第10届运会在赛期的旅游表现为“挤出效应”,济南第11届全运会在赛期表现为“峰聚效应”,两届全运会均表现出显著的旅游“后发效应”全运会及其随后2年全运会对举办城市的DT和DTI的贡献率分别接近2.5%和3.5%。2012-2015年,第12届全运会将为沈阳吸引617.476万人次国内旅游者和带来123.451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

3.2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全运会的旅游价值必将日凸突显。建议全运举办城市,在政府主导下组建专门的全运旅游营销机构,加强体育与旅游部门在城市旅游形象塑造、旅游客源拓展、特色脱离型旅游吸引物开发、旅游软硬件优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尤其要注重利用全运会对城市旅游的营销媒介作用和“后发效应”,同时,要积极引导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环节的消费,争取实现全运旅游价值的最大化。

3.3由于研究方法固有的缺陷和获取数据资料的限制,研究结果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关于全运会及其后2年对举办城市DT和DTI贡献率分别接近2.5%和3.5%的判断,仍是一个尚需探索的初步结论,然关于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影响规律的探索,是对评估未来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影响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积累。同时,研究只是聚焦到全运会的举办城市,而没有关注到联办城市及与临近城市旅游的协同营销价值。期冀本文有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孙根年.我国境外客源市场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20(1):140.

[2]孙根年.我国境外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科学意义[J].地理科学,1998,18(5):442-448.

[3]戴光全.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及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244-251.

[4]KURT JANSON LTD.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ourism to Previous Olympic Destinations:Less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London 2012[Z].2007.

[5]付磊.奥运会影响研究:经济和旅游[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124-126.

猜你喜欢

全运会旅游影响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旅游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