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4-07-28张锦芳
张锦芳
【摘要】聋哑人是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熟话说十聋九哑,他们走上社会以后与正常人的交流存在着比较大的障碍。语文教学就为聋哑学生素质的提高、交流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是,由于聋哑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及我们的教学方法的缺陷导致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聋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并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聋哑学生语文学习
【中圖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25-01
虽然聋哑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交流方式,但是很多正常人并不懂手语,因此,聋哑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显得极为重要。并且,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于聋哑学生语言知识的普及、个人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能够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等进行熏陶和提升。
一、聋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自卑心理严重
聋哑学生的自卑心理归根结底来说就是来源于他们的身理缺陷,他们从小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听不见外面世界的声音,也不能够通过声音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外界缺乏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自己与周围人的区别,产生了自卑心理,部分聋哑孩子开始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知道怎么跟外界交流也不愿意跟外界交流。这样的自我封闭让他们更容易对陌生的环境产生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自己学不好,不愿意学习。
2.特殊的成长经历让他们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正常的孩子都是小班、中班、大班、小学一路走过来的,聋哑学生一般都没有上过幼儿园,导致他们没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直接将他们送至特殊学校,他们无法适应,对学校的向往也变成了恐惧,长此以往,他们对语文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同时,由于手语的词汇量要比汉语少很多,表达也没有汉语丰富,聋哑学生通过手语去学习语文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他们学习存在的重要问题。
3.仇视心理导致的抵触情绪
由于生理存在的缺陷给聋哑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有些学生在成长期间还受到过区别对待、歧视。这些都使得聋哑学生认为自己与世界是格格不入的,很容易产生仇视的心理,看问题比较极端、片面,从主观上抵制学习。
二、如何解决聋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聋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兴趣的缺乏,而兴趣的缺乏又来自他们自身的身理缺陷和心理因素,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投入更多的情感帮助他们重新打开心门,树立自信,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1.让他们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无论是学习什么,如果让学生意识到这门知识对自己是很有用的,那么他们自然会更用心更努力。老师可以通过手语、事例、情境等方式来讲解语文学习对聋哑人的重要作用。虽然聋哑人可以通过手语进行交流,但是又很多人是不懂手语的,和这些不懂手语的人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意义之一。同时,在社会上,文字也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聋哑人立足的重要条件。当学生明白了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对语文学习的态度想必会有所转变。
2.通过丰富的活动来培养聋哑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聋哑学生虽然听觉受损,但是他们的视觉是完好,对事物仍然有着比较强的感知能力,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给聋哑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资料,也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等形式让他们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例如在学习《春》时,老师就可以给出大量的春天的照片,竞相争艳的花朵、绿油油的小草、蒙蒙细雨还有温暖的阳光,老师用手语给他们描述图片中的是什么植物,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然后再带他们去学习作者笔下的春天。
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开展一些丰富的活动,如课本剧等活动,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将一些富有情节性的课本改编成简单的课本剧,由学生将其表演出来,用无声的方式来表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孙权劝学》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很有情节性,也很有教育性,并且文章比较短,容易展现。学生表演的同时也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不管是什么时候,都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可以收到一举双得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课文的改变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信客》、《桃花源记》两篇,一个是现代文一个是古代文,其结尾都令人深思。无论是位高权重的高官还是学识渊博的学者都再也没有找到桃花源,如果有人顺着渔夫的印记找到了桃花源呢?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学生们顺着我的问题瞬间打开了思路,有的学生说应该是品德高尚之人找到的,他建立了桃花源与外界的联系,将这种与世无争的思想传播。有的学生说桃花源找到了成为了政府的征地,世间再也没有世外桃源,甚至有的学生说桃花源开发成了旅游胜地。这样让学生开动他们的大脑进行想象,再将自己创造出来的剧情表演出来,让他们对语文更感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还可以通过“我来说课文”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解读出来。例如在学习了《苏州园林》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当导游,以导游词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他眼中的苏州园林。这样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总而言之,兴趣的培养是聋哑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3.用爱来融化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聋哑学生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敏感的群体,外界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他么产生预料之外的影响。老师如果对他们有不耐烦、轻视的情绪,就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微笑、鼓励、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那么他们就会重新感受到快乐,树立自信,愿意并主动去学习。在平时,老师就要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内心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在学习评价中,老师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评价要及时,老师只要看到学生有进步、有创新、有一个端正的态度都要及时的鼓励,看到学生学习有偏离也要及时纠正耐心讲解。评价的内容不能只有学生的成绩,而是要包含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学习习惯、阅读能力等。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爱和温暖,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教学中,要从文章的情感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以情传情来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欲望。例如学习《荷叶 母亲》一文时,老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母亲,虽然有身理上的缺陷,但是我们的母亲还是一样的爱我们,养育我们,甚至比其他的母亲更爱我们。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让他们对母爱产生一种共鸣,再学习课文就容易多了。
4.丰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往,聋哑学生的学习内容就只有教材这一本书,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聋哑学生由于天生的生理缺陷,阅读成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老师要善于发挥阅读的补偿功能。聋哑学生比正常的学生更需要书本,通过课外书去丰富知识,认识未知的世界。因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选择一些适合初中水平的学生阅读的读物,例如《朝花夕拾》等推荐读物。在聋哑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书面语言能力,让聋哑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量变达到质变。
综上所述,聋哑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中要比正常孩子更困难。作为老师,我们要发现他们在学习中的困难,无论是心理上的主观因素还是客观的因素,要探索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孔维霞.浅谈课本剧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2012(07)
[2]蒙山野.聋哑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兴趣激发[J].广西教育.2012(04)
[3]谢缀飞.浅谈聋哑学生语文教学技巧[J].科教文汇.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