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人万般怜爱的泪人儿
2014-07-28唐莉
唐莉
摘 要:通过对《黛玉葬花》这一章回的解剖,从外部环境和内在心理两个方面浅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从而道出她的可怜之处。
关键词:《黛玉葬花》 ; 林黛玉 ;怜爱
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地位紧次于贾宝玉,自小出生在官家,生得楚楚动人,又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因而极富诗书气息,甚而至于才比子建。然而,由于这种文人气息,加上她天生体弱,所以时常抑郁寡欢,浸泡于泪水之中。
在我们看来,外婆是给予母亲生命,与我们的血缘关系非常密切的人,因而,住在外婆家本是常理,更不应该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然而,性格敏感而又孤高的黛玉却始终觉得自己寄人篱下。细想来,这跟她自小的生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黛玉自幼失去母亲,没有感受过母亲的关怀,对于母亲的娘家人所知甚少,加上少有接触,因而对于“外婆”异常陌生,缺乏某种至亲之感;而且,荣国府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人口众多,那里就像一个“小社会”,上演着人生百态,人与人之间心存芥蒂,亲密感难以加深,遂很难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由此看来,林黛玉的寄人篱下之感并非没有缘由。
那么黛玉为何又突然想起葬花呢?原来,林黛玉去敲宝玉的门,晴雯偷懒不想给她开门,还编造了一个理由,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正当黛玉转身欲离开时,听到屋里宝玉和宝钗打闹的声音,于是黛玉心里便产生了误解,,一时间觉得自己是个多余之人,心中有些不快,只得默默离开。
次日,又巧遇饯花之期,黛玉梳洗完毕,沿着小径一路走到花园,只因昨晚吃了闭门羹,看起来闷闷不乐的。小说中是这样描写当时黛玉的心理“一腔无名未曾发泄”,为何她“未曾发泄”呢?我想可能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林黛玉是大家闺秀,自身有良好的教养,即使事发时对宝玉有多大的抱怨,她也不会任性地在他人面前发火;另一方面,她又深爱着宝玉,因而更加舍不得对他发泄,只得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承受,自怜自哀,遂“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不由得悲哀苦楚如洪水般袭来,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一时间,手绢已经湿透。黛玉望着花塚,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双眉紧蹙,心里越发得难受,越哭越伤心,这样一位楚楚动人的美丽女子独自呜咽哭泣,好不伤心,就连小溪、落花、树木都为之动容、黯然失色,怎能不让人心疼?
然而,在这座院子里的另一处此时却充满了欢歌笑语,众姐妹都在园子里做饯花会,宝钗因为看见一双玉色蝴蝶,甚是喜欢,欲扑来玩耍,于是轻扑罗扇,追在那对蝴蝶后面,香汗淋漓,不亦乐乎。同一时间,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境遇,一边是欢喜,一边是忧愁;一边是戏蝶,一边是葬花,殊不知宝钗的欢乐却让黛玉的悲显得倍加强烈,这样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无疑让人更加同情的黛玉的悲,使人感觉她的悲仿佛已经透过五脏六腑侵入骨髓,难忍至极,因而在艺术表现上别有一番强烈的效果,而这也印证了艺术的辨证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曾其哀乐。”
古人云:“人心感于境遇,而哀乐情动,诗意顿生,达其意而成章”,花园里落红散了一地,勾起了人的伤春愁思,黛玉本就闷闷不乐的心情越发得惆怅,于是,吟唱了几句《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这花谢花飞之日,万般愁思缠绕心头,黛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容颜尽老,生命凋零,却没有谁为此怜惜,本以为那宝玉会是自己唯一可以依赖的红颜知己,谁知他却跟宝钗一起打打闹闹,有说有笑,弃自己而去。顿时寂寞孤独之感从四面八方袭来,将她团团包住。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多么触目惊心的句子,读来让人一阵心悸。本想找一些落花将之埋入花塚,可是却连一片落瓣都难寻觅,只得独自坐在台阶上暗暗落泪,去没有可倾诉之人,这是一种多么无助的处境,就连周围的树枝都为这位愁苦的姑娘伤心得在滴血,甚是凄惨。物有情,人却无情,该是何等凄凉?“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这一句让我想起李清照在《声声慢》中道出的境遇:“咋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虽然李清照的这首词写的是秋季,然而与《葬花吟》中的这句诗却有异曲同工之处。雨冷,被褥冷,心更冷,遂漫漫长夜难将息。再加上冷雨不停地敲窗,更易令人心烦意乱。暗夜中,寂寞空虚无助纷纷袭来,却没有一个可以依靠之人在身边,让人甚是同情。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鼓,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时间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突变,这仿佛是黛玉的自我安慰:一个人倒也罢,不至于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清代涂瀛曾写过《林黛玉赞》:“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 ”“曲高和寡”并非贬低黛玉,而是对其称赞,她“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并不是她的错,她不愿与众人同流合污,只希望能够洁身自好。因而正是她这与生俱来的清高气节让她处于不招人待见的境地。在《红楼梦》中有多处描写能够体现出黛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性格,比如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葬花的时候,宝玉想用水葬,他觉得“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气逼人”,可见他天生对水有种独特的钟爱,而黛玉却说:“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到,仍旧把花糟蹋了。”虽说只是一些花瓣,没必要那么讲究,可是在黛玉眼里,花本圣洁,将花瓣放入水里恐怕会将其玷污。花如人,人亦如花,在那样一个污浊的社会,黛玉依然能够保持圣洁的思想,着实让人钦佩。然而,却没有人理解她,支持她,就连唯一的知己也早已“越走越远”,让人又再次心生怜意和同情。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这样一位娇弱,美丽却始终浸于泪水中的至情至圣之女子,执著于感情,却不能与相爱的人地久天长,只因那敏感的心而让自己经受百般折磨,最终香消玉殒,让人同情,更让人痛心。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曹雪芹著,脂砚斋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