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快乐汉语》(乌尔都语版)中华文化因素的设置问题
2014-07-28贾昊
贾昊
摘 要:文化因素教学是汉语国际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快乐汉语》(乌尔都语版)中华文化因素的设置问题,探讨其优缺点,并为教师使用此教材提供相关建议,以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教学。
关键词:文化因素;快乐汉语; 设置特点; 相关建议
在汉语国际教学中,文化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今的主流汉语教材,都将中国文化内容设定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知识模块。刘珣(2007)表示,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包括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不同的教材对于中华文化的呈现方式也不一样,本文以《快乐汉语》(乌尔都语版)为例,探讨其课本中中华文化因素的设置。
一、教材简介
《快乐汉语》(乌尔都语版)是国家汉办针对乌尔都语的学生编写的汉语课本,使用对象为11——16岁的中学生,教材内容的设置参照了部分乌尔都国家的中学课程大纲和考试大纲。全套教材包括学生用书和配套的教师用书、练习册、词语卡片、教学挂图、CD等。
二、教材文化因素的设置特点
课本一共8个单元24课,由于课文采用的是话题与功能相结合的方式,每一课的话题内容都以交际为主要目的,课本中也没有专门的版块和文字讲解中华文化,而唯一有专门涉及中华文化方面的,是课本配套的教书用书,在每一课最后的“语言点与背景知识提示”中,可通过以下表格归纳。
1.文化因素的体现不够明显。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教师用书上每课的文化因素和课文都有一定联系,作为背景知识可供教师选择性讲解,大多数中华文化内容都附有乌尔都语解释,方便学生理解。但是这些并非是学生必学内容,也基本没有出现在学生课本中,所以学生并非有机会接触到相关的中华文化知识。在配套的教学挂图中,有零星几个词语(上海、北京、成都、月饼等),学生不一定会注意到,所以《快乐汉语》(乌尔都语版)的文化因素体现不够明显。
2.文化因素所占课文比重很小。在上表显示,虽然24课中有16课涉及中华文化相关知识,但是因为其出现在教师用书中,所以在学生课本里,文化因素的呈现较少,只有在13、16、19课中的语音练习里,是中国的一个顺口溜,还有第22课最后有一首中国古诗《春晓》,而在以对话为主的课文中,会零星出现几个有中华文化背景的字和词,例如茶、北京等。作为启蒙教材,本书更多关注于实际交际的实用性,故文化因素所占课文比重很小,同时分布的较为零散。
3.文化内容不够丰富。从上表中看出,《快乐汉语》(乌尔都语版)的文化因素设计到知识类(汉字造字法、日晷、中国气候等)和交际类(中国的交通规则、北京飞机场和火车站等)两大方面,虽然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字数不多,但表达了基本概念,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汉语交际都有一定帮助。但是,课本中的文化内容并不丰富,一些初级的文化因素并未涉及,例如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元宵节),名胜古迹(长城、黄河),汉民族的颜色文化(红黄为贵,黑白不吉)等等,这些文化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和汉语交际都有重要意义。
三、教师在中华文化教学中的建议
1.中华文化教学不能成为教学主体。《快乐汉语》(乌尔都语版)的适用对象是汉语零起点的学生,所以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基础教学和交际训练才是汉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中华文化的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可以适当穿插在教学任务里,但不能作为教学的主体。
2.对教材的文化因素选择性讲解。教师在使用《快乐汉语》(乌尔都语版)教材中,如果需要讲授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可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堂进度进行选择性讲解。例如在茶文化的讲解中,教师课本中讲了中国茶的分类和各地所产的茶叶,但是对于很多对中国了解甚少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难度较大且实用性不大,教师可以适当删减内容,增加沏茶泡茶的相关视频为学生讲解,有机会可以给学生品尝茶的味道,这样反而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3.结合社会背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使用乌尔都语的国家多为穆斯林人,汉语教师要结合教学社会背景,注意民族习惯和禁忌,例如一些带有猪肉的中国菜,并不适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介绍。同时,教师可以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中华文化的学习中来。例如中国电影的课程,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并思考相关问题,在正式的课堂上,学生上台发言谈及相关感想评论,再全班一起观看电影片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文化知识。
四、结语
通过研究《快乐汉语》(乌尔都语版)系列教材,可以发现其中华文化因素的设置并不明显、比重较小且内容不够丰富,在汉语初级阶段,设置过多的文化因素或许并不实际,但文化因素不可或缺,因为只有通过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才能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使用汉语进行交际。
教师在使用此教材进行中华文化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教学任务和学生需求,并尝试利用配套教具和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参与和学习中掌握,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06.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第1版.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