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2016-12-23邹轶男

商情 2016年43期
关键词:相关建议评价方法

邹轶男

【摘要】经济越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突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体如何选择主导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然而,我国学者对区域主导产业的基础概念、选择基准、评价方法至今尚未得到定论。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对区域主导产业的基础概念进行文献综述,以辨析并得出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其次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进行文献综述,指出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或者同一区域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宜采用固定、单一的选择基准;紧接着对区域主导产业的评价方法进行文献综述,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指出需针对特定情况建立适宜的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文末对国内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进行评价,认为部分学者并未全面认识区域主导产业的内涵,忽略了区域主导产业时间与空间两重属性的差异性,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所需数据往往难以获得且指标测算体系过于简单,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体系的各指标内在联系研究不够,因此提出完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体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区域主导产业;基础概念;选择基准;评价方法;相关建议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缓慢上升阶段。然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是阻碍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采取措施着力于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已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但因资源的稀缺性,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均不能顾及所有生产部门的经济发展。而且,稀缺资源通常是从高消耗、低产值的生产部门向低消耗、高产值的生产部门流动。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将资源优先分配给对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部门,该部门就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正确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将有利于该地区制定最适宜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规划和产业政策,使得稀缺资源优先分配到关乎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上,然后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从而整体推进地区经济发展。

国内对主导产业相关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开始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国家层面。然而,步入九十年代,国内主导产业相关理论研究逐步由国家层面转向地区层面。我国于1994年出台《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明确指出优先发展石化、机电、汽车、建筑业四大国民支柱产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家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纲要之后纷纷提出优先发展本地区的主导产业。随后,各县市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中也明确提出发展本地区主导产业的构想。

优先发展地区主导产业,首先应该明确主导产业的基础概念。本文借鉴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引出主导产业概念的理论渊源,进而归纳区域主导产业概念的形成路径。其次是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由此产生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问题。本文首先讨论国外学者对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引出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国情、地方特点提出的一些选择基准理论。紧接着是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方法,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对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指出需针对地区的特定经济发展背景建立适宜的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最后,本文对国内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进行了评价,认为部分学者对区域主导产业内涵的认识不过全面,忽略了区域主导产业时间与空间两重属性的差异性,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所需数据往往难以获得且指标测算体系过于简单,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体系的各指标内在联系研究不够,因此提出完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区域主导产业的基础概念

(一)主导产业的理论渊源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于1960年在其著作《经济成长阶段》一书中明确指出主导产业的概念,他将国民生产部门分成三类:主导增长部门、辅助增长部门和派生增长部门。他还认为主导增长部门应该具有高创新能力、较强的其他产业发展带动能力以及持续的高增长率。罗斯特提出的主导产业概念获得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和支持,这为今后的主导产业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对主导产业的概念大多也源于罗斯特给出的定义。

(二)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

一般认为,区域主导产业概念的定义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西方经济学的区位理论为依据,将区域生产部门分为专业化部门与非专业化部门,其中专业化部门又被再次细分为一般部门和主导部门,而这里的主导部门就是区域主导产业,它在专业化部门中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带动作用。二是以产业经济学的主导产业理论为依据,将国家层面的主导产业理论直接应用于区域层面,从而形成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然而,以上两种定义方法均有缺陷,第一种方法忽略了与主导产业理论的联系,而第二种方法则片面地将国家层面的主导产业概念引入区域层面。因此,定义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必须考虑空间属性和产业属性。

二、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国外最具代表性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理论有四个:李嘉图比较优势基准理论、罗斯托基准理论、赫希曼产业关联度基准理论、筱原两基准理论。

(一)李嘉图比较优势基准

古典经济时期,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某一产业部门如果具有相对优势,那么其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心部门,然后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这一原理后来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比较优势基准。该基准包括静态比较优势基准和动态比较优势基准,静态比较优势基准是以当前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选择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根据其与周围产业部门的经济关系,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进而形成地区经济共同体。动态比较优势基准是指当前处于比较劣势,但未来可形成比较优势,进而成为带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的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二)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

罗斯托于 1960 年在其著作 《经济增长阶段》中提出主导产业的概念,他在书中提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前向效应、后向效应及旁侧效应原理,即产业扩散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理应最大,因为主导产业可以将其产业优势向外扩散到其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然而,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基准并没有明确指出具有可实际操作的基准判断方法,这是罗斯托产业扩散效应的不足。

(三)赫希曼产业关联度基准

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产业关联度基准,产业关联度是指国民生产部门在其产品供需关系上形成的相互依赖程度。他认为产业关联效应能够说明某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感应度强度和影响力强度,能够为本生产部门积累资本和扩大对其他生产部门的影响。具体衡量指标有两个: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在实际操作中,区域内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较大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

(四)筱原二基准

上世纪五十年代,筱原提出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其中,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反映某产品的市场需求对人均国民收入的依赖程度,关系式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 产品的需求增长率 /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系数越大说明该产品对国民收入的依赖程度越小,其潜在市场份额也就越大。另外,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 = 产出 / 全部投入要素,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越大说明投入产出率越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生产成本会大幅下降。在实际操作中,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和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率均较大的部门作为主导产业部门。

以上基准通常是作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而国内学者针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仍然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区域层面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如果全然照搬国家层面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其适用性和准确性都将大大降低。国内学者逐渐发现了这一弊端,他们正积极致力于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如张大松等于2002年提出“七基准”就是针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而提出的。

三、区域主导产业的评价方法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国内普遍采用综合评价法以选择区域主导产业。综合评价法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标体系的筛选,一是指标权重的赋予。国内外关于综合评价方法的种类很多,例如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PCA)、灰色关联分析法(GRA)、灰色聚类评估法、偏离份额分析法(SS)、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等。

(一)层次分析法

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层次分析法,该方法是一种兼具定性与定量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其优点主要是减少了主观确定权数的偏差、在保留原始信息的基础上量化了不易测量的指标,以及不需要大量的数据;其缺点主要是矩阵的赋值方式在互反矩阵中是否一致存在疑问、指标权重难以确定、复杂指标及权重带来的繁杂的工作量、定性成分大于定量成分、指标体系单一等等。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别名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它是利用降维思想和线性假设将多指标转化为若干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简化数据集的分析方法,其优点主要是消除了指标之间的相关影响、避免了主观赋权的偏差、减少了指标选择和计算的工作量等等;其缺点主要是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存在、主因子必然会导致信息量丢失、指标选取较为主观等等。

(三)灰色关联分析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由我国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它是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分析方法,其优点主要是各指标所需的数据较少、指标单一、计算简单;其缺点主要是不能反映负相关关系、系数改变对关联度影响、不可避免信息的重复性等等。

(四)灰色聚类评估法

灰色聚类评估法同样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由我国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邓聚龙教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其优点主要是减少了主观定权的偏差、指标体系较为充分全面;其缺点主要是主观确定白化权函数、灰类区间划分不合理等等。

(五)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Daniel)于1942年率先提出,它将某一时期区域内的经济总量分成三个分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快慢进行分析,以此找出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其优点主要是时间连续、操作性强;其缺点主要是不能涵盖主导产业的所有特征、不能适用于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新兴产业。

(六)数据包络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查恩斯(A.Charnes)和库珀(W.W.Cooper)于1978年共同提出,其优点主要是力求优化每个决策单元、融合线性规划和多目标规划、强调对有效生产前沿的分析;其缺点主要是指标权重难以确定、DEA模型的效率值不能区别弱有效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优劣性、DEA模型要求投入产出数据须为准确或者刚性数据。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区域主导产业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也逐渐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当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外学者对区域主导产业的理论研究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如将国家层面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直接照搬到区域主导产业,或者将国外的主导产业理论研究不加考虑而直接照搬到我国。除此之外,国内学者在实际应用方面也缺乏考虑理论本身的适用性而直接指导实践等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对区域主导产业内涵的认识不够全面

由于区域主导产业的概念是由国家主导产业演变而来,因此许多学者甚至将国家层面的主导产业理论不加思索地直接等同于区域主导产业理论,由于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区域主导理论与国家主导理论的差异性。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将区域主导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等同,等等。

(二)忽略了时间与空间的两重属性

不能将不同空间范围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等同,也就是国家和区域,或者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都是具有差异性的,既不能将国家层次的主导产业理论直接套用于区域主导产业,也不能将某一区域的主导产业理论套用于其他区域的主导产业。另外,即便是相同国家,或者是相同区域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都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

(三)数据往往难以获得且指标测算体系过于简单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不同于国家层面,因为国家层面的经济数据容易获得,而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经济数据往往难以获得甚至是缺失,而且定量分析往往需要长时间且连续的经济数据,而这无疑加剧了数据获取的难度。另外,当前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存在指标测算体系过于简单化,而这显然不适用于复杂的经济发展现状。因此,须考虑引入图论、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机语言程序等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

(四)各指标的内在联系研究不够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何寻找这些研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成为我们理解所有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关键。分析各指标体系,我们发现关联度系数、技术进步率、需求收入弹性等指标是大部分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其中技术进步率强调了供给,需求收入弹性强调了需求,关联度系数则同时强调供给和需求。另外,还有许多其他指标,如规模指标里的产值规模、增加值规模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需要因地适宜,与时俱进,也就是需要根据本区域的现行经济发展现状选择合适的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以求正确、合理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2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4]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党耀国,刘思峰,李炳军,缪瑞林.农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选择[J].农业技术经济,2000(!)

[6]张圣祖.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1(1)

[7]邬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8]王稼琼,李卫东.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和方法再分析[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9(5)

[9]张大松,赵英才.区域主导产业及其评价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4)

[10]潘晗.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及应用[D].郑州大学,2004

[11]蒋学海,汪婉盈.中国“里昂惕夫悖论”与“HO”理论探析[J].2016(2)

[12]阿如旱,李百岁.内蒙古工业经济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地理,2002(1)

[13]罗月丰.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选择[J].资源产业,2005(6)

[14]王秋红,唐燕玲,裴广群.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主导产业选择[J].商业时代,2012(5)

[15]秦耀辰,张丽君.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9(1)

[16]郭晶.区域海洋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7]梁杰.广西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广西大学,2009

[18]童江华,徐建刚,曹晓辉,徐芳.基于SSM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5)

猜你喜欢

相关建议评价方法
高校学生寝室人均用电情况调查
试析中职电气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教学策略
程序设计类课程多维评价方法探索
商用车动力性、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关联方交易舞弊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
修改完善《种子法》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