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竹主要虫害生物学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2014-07-28方莉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宁国市生物学特性毛竹

方莉

摘 要:毛竹是中国特有的、分布最广的、工业利用水平最高的经济竹种,也是安徽省皖南山区广大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随着栽植规模不断扩大,毛竹的虫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导致局部毛竹生长不良,危害严重的造成毛竹大面积死亡。在对宁国地区毛竹虫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其5种主要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毛竹;虫害;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宁国市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113-02

毛竹又称为楠竹,是中国的传统经营竹种,其生长速度快、成材时间早、竹材产量高、用途范围非常广泛,可作为用材林、食笋林及观赏林等,并具防风固沙等作用,被广泛用于建筑、食品、家具、日用品、旅游工艺品及环境绿化美化等多个领域。宁国市的毛竹资源非常丰富,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竹子之乡”称号。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毛竹总面积达3万hm2,年产毛竹材1 200万株,实现竹业总产值约7.5亿元。但近年来,多种虫害严重影响毛竹的正常生长,幼虫取食竹叶或蛀食竹笋,新竹被害后容易枯死,成竹受害后抑制竹笋生长,并造成竹子材质变脆、腐烂,降低竹材的使用价值,严重影响了宁国市毛竹产业的健康发展。危害毛竹的虫害主要有:黄脊竹蝗、刚竹毒蛾、竹螟3种食叶害虫以及一字竹象和竹笋泉蝇2种食笋害虫,通过近年来的观察和防治实践,现将毛竹主要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黄脊竹蝗

黄脊竹蝗又名竹蝗。该虫大发生时可将竹叶吃尽,新竹被害即枯死,如同火烧一般,老竹被害后2~3a内不发新笋,被害毛竹秆内积水,造成竹材利用率大大下降。

1.1 生物学特性 黄脊竹蝗在宁国市毛竹产区每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松软土壤中进行越冬,越冬卵5月初陆续孵化,7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初孵的跳蝻由于活动能力较差,喜聚集于近地面的幼竹或杂草上取食叶片,一般10d后随着活动能力不断增强,上大竹聚集于竹梢取食危害,使成竹的竹梢生长不良呈现淡黄色,3龄后分散危害,一般天黑后至次日日出前活动较少,遇不良环境时具一定的迁移性,在天气炎热午后常成群下竹躲避酷热,待傍晚气温下降后再上竹取食。跳蝻7月后逐渐羽化,成虫喜群集取食竹叶,在性器官未成熟前喜在竹林中飞翔。交尾后16d将卵块产于土中,每卵块有卵约23粒,卵多产于竹林危害程度较轻、杂草稀疏、土质松软的阳坡山腰,每雌虫大多产3个卵块,9月底成虫产卵后陆续死亡。

1.2 防治方法 人工挖卵:11月份黄脊竹蝗产卵后,在其产卵集中的土壤松软的阳坡,挖除卵块进行处理。防治跳蝻:跳蝻出土一周内,用80%敌敌畏乳剂对危害严重的竹林进行集中超低量喷杀;同时在跳蝻上成竹危害后,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毛竹林施放用药量为15kg/hm2的敌敌畏烟剂进行熏杀。诱杀:用新鲜人尿与可湿性敌百虫按500~1 000倍配制成诱杀药剂,再将稻草在诱杀药剂中浸泡20h后,在晴天竹林逆风口堆积进行诱杀。生物防治:跳蝻孵化初期施放白僵菌和赤眼蜂进行防治,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 刚竹毒蛾

刚竹毒蛾可为害毛竹等多种竹类,是毛竹的最主要虫害之一,可将竹叶食尽、使竹节内积水,导致毛竹成片枯死。

2.1 生物学特性 刚竹毒蛾在本地1a发生3代,以卵和初龄幼虫在毛竹叶背面越冬。翌年3月中旬,越冬卵陆续孵化直至4月中旬结束,越冬初龄幼虫开始活动、取食危害,4月下旬~5月中旬随着幼虫生长速度加快,其取食量不断增加。幼虫大多为7龄,1~3龄初孵幼虫群集在竹叶背面取食,食叶量较少仅占总食叶量的3%左右,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可借风力转移到其它毛竹危害;4龄后幼虫开始分散取食,而6龄和7龄幼虫的食叶量大增,占总食叶量的80%。刚竹毒蛾4~7龄幼虫有假死现象,若遇惊扰随即坠地假死。6月上旬第1代幼虫开始孵化,并陆续进行危害,8月上旬第2代幼虫陆续孵化危害,10月中旬第3代幼虫开始孵化、危害。各代幼虫的平均历期,第1代36.2d;第2代35.1d;越冬代以卵越冬的幼虫平均历期为79.1d,以幼虫越冬的幼虫平均历期145.2d,各代虫期有世代交替现象。老熟幼虫在毛竹的上部竹叶或竹竿上结茧,尤喜结茧于竹叶背面,老熟幼虫近结茧前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吐丝结茧经25~90h的预蛹期后化蛹,成虫羽化时间大多在凌晨和傍晚。与其他鳞翅目昆虫不同,其成虫和幼虫都具有较强地趋光性。刚竹毒蛾在阴坡比阳坡危害重;在山脚比山顶危害严重;其适应能力强,在海拔200~800m的毛竹林均可发生危害。

2.2 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在刚竹毒蛾发生严重的竹林,施放用药量为15kg/hm2的敌敌畏烟剂熏杀幼虫;同时在毛竹基部钻一小孔,注入10倍液氧化乐果2mL杀死幼虫。诱杀:成虫羽化盛期,在19∶00~21∶00于竹林中点火堆或者使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生物防治:保护天敌昆虫等有益生物,充分发挥竹林生态系统的自我防控能力;用寄生蜂或白僵菌粉炮防治低龄幼虫。

3 竹螟

竹螟,是鳞翅目、螟蛾科中取食竹类叶子害虫的总称,主要有竹织叶野螟等螟蛾类害虫。幼虫卷叶取食,大发生时可将竹叶吃尽,严重影响毛竹正常生长和产量。

3.1 生物学特性 竹螟世代比较复杂,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茧越冬。4月下旬陆续化蛹,5月中旬开始羽化,卵产于当年生新竹梢的竹叶背面,卵经20d左右于6月上旬陆续孵化,初孵幼虫吐丝卷曲竹叶群集取食,取食竹叶的上表皮部分;2龄后幼虫转苞为害,随后分散卷叶结苞取食,并有转移竹叶取食的习性,5龄幼虫取食量增大,每天或隔天就换苞取食,虫口密度大时可吃光竹叶。7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吐丝坠地,入土结茧。成虫羽化大多在傍晚至凌晨,成虫羽化后白天很少活动,具较强的趋光性,有补充营养的习性,在交尾产卵前,需吸食花蜜以补充营养。

3.2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结合毛竹的抚育管理措施,砍除竹林附近的蜜源植物,减少成虫的补充营养源;冬季翻土、垦复,消灭越冬老熟幼虫,降低来年林中虫口密度。灯光诱杀:利用其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在成虫羽化高峰期间以黑光灯进行诱杀。化学防治:竹林虫口密度大时,可用98%晶体敌百虫、90%敌百虫或辛硫磷400倍液防治幼虫。endprint

4 一字竹象甲

一字竹象甲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为害毛竹等竹类的竹笋。其成虫、幼虫皆可取食竹笋危害,成虫以笋补充营养,将笋啄成许多小洞,幼虫在笋内蛀食,竹笋被害后停止生长,造成腐烂退笋,严重影响竹材利用率。

4.1 生物学特性 一字竹象甲在毛竹林2a发生1代,以羽化后的成虫在土茧中越冬。次年5~6月成虫出土后在竹笋上取食,补充营养后交尾和产卵,卵多产于竹笋顶部,将1~2粒卵产入成虫的咬孔中,卵3~5d后孵化,幼虫期14~20d,老熟幼虫钻入10cm左右的土壤中筑土室化蛹,从成虫产卵至蛹羽化为成虫历时约30d。一字竹象在每年的5~10月均可取食竹笋危害,其中以7~8月危害最为严重。成虫有假死性,大多在上午8∶00~10∶00飞翔活动。

4.2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结合毛竹抚育,于秋冬季垦复、松土,杀灭其越冬成虫。药剂防治:在幼虫危害期,用80%敌敌畏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喷雾竹笋,每7d喷药1次,视虫口密度大小增喷1~2次;也可使用竹笋注射乙酰甲胺磷原液(1mL/株)的方法,杀死补充营养的成虫和取食竹笋的幼虫;还可考虑使用敌敌畏烟剂在林间进行熏杀。

5 竹笋泉蝇

又名毛笋泉蝇,以幼虫蛀食竹笋,造成笋箨干枯成退笋。

5.1 生物学特性 竹笋泉蝇在本地1a发生1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越冬蛹翌年出笋前经15~20d后陆续羽化为成虫,成虫产卵于笋箨的内壁,笋外不易发现产卵位置,每笋内最多可产近290粒卵,卵孵化周期为2~4d,孵化率约70%左右,1龄幼虫取食笋肉表皮,取食症状在竹笋外观上不易察觉。2龄幼虫潜入竹笋内部取食危害,经3~4d笋褪色发黄,竹笋停止生长、内部开始腐烂,10d后竹笋的笋箨干枯成退笋。幼虫期较短约15~20d,老熟幼虫5月中旬出笋,在竹笋四周25cm范围内入土,入土深3cm左右,经2~4d,做薄土室化蛹越冬。“一般竹笋泉蝇在竹林卫生状况差、郁闭度大的发生较重;林内比林缘发生严重;老竹林比新栽竹林发生严重;地势平缓发生重,山脚比陡坡、山顶发生重”。天气的突然变化会引起其卵和初孵幼虫大量死亡,死亡率可达90%以上。

5.2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幼虫:挖除受害竹笋,寻找幼虫进行集中杀灭。化学防治:毛竹出笋前,用90%敌百虫晶体喷洒竹林,出笋后每隔7d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对竹笋泉蝇虫口密度较大的毛竹林,施放用药量10kg/hm2敌敌畏烟剂防治其成虫。诱杀:根据成虫的不产卵时期,用鱼肠等腥臭材料或鲜竹笋等为饵料诱捕成虫,饵料内加入少量杀虫药剂进行直接诱杀。

参考文献

[1]李贵书.宁国市毛竹林资源概况及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5:214-215.

[2]黄成林.安徽省宁国县竹种资源及其利用[J].贵州林业科技,1989(3):15-19.

[3]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4]丁丽萍,王丽文,陆登广.福建省毛竹病虫害发生及综合防治对策[J].江苏林业科技,2000,27(2):62-65.

[5]饶如春.黄脊竹蝗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J].华东昆虫学报,2002,11(1):109-111.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宁国市生物学特性毛竹
山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毛竹护笋养竹技术探讨
毛竹幼林四季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