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打造精准火控 创新铸就坚固国防

2014-07-28秦继荣马玲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火控系统火力射击

秦继荣+马玲

秦继荣,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7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秘书长,兼任山西省兵工学会理事长、总装装甲装备光电火控技术专项组组长、总装仿真技术专业组成员、《火力与指挥控制》编委会主任委员,何梁何利基金2013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曾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专著5部,研究课题20多项,培养研究生10名。他长期致力于我国陆用机动火力指挥控制技术及系统的研究工作,负责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上反射镜稳定的指挥仪式坦克火控系统,创新突破了行进间首发命中射击的系列关键技术,为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能否保证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主要取决于国防建设是否完备先进,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否,主要取决于现代军事装备与武器是否具有超强的战斗力,而火控系统相当于武器的大脑,它的精准度是决定战场生存能力及装备战斗力的核心要素,是捍卫国家主权、保障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的最重要一环。我国著名火控技术研究专家、中国指挥和控制学会秘书长秦继荣,凭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热爱,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几十年如一日,不懈追求,为我国陆战机动突击自动化火力指挥与控制系统跨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装甲战车现代火控系统的开拓者和优秀的工程实践者。

打破技术瓶颈,自主创新发展

火控系统是用来解决武器能准确命中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地面机动突击平台火力控制技术相对落后,火力控制系统仅具有静止间射击固定目标的功能。同时,面对发达国家对先进的火控技术特别是对快速机动突击武器火力控制技术的严密封锁,以及长期以来单一沿用苏联技术所造成的落后局面,秦继荣意识到,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自行研制行进间精准射击运动目标能力的火力控制系统,才能不断适应现代化军事作战的需求,在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1986年,国家立项研制某型坦克中,在选择火控系统技术路线时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机电式简易稳定式火控系统,一种是由秦继荣团队提出的上反射镜稳定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这一方案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技术超前,而且涉及多学科交叉,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多,是多种高技术的集合体,研制技术难度非常大。秦继荣凭借着在该领域的研究经验以及对国内外前沿技术的了解,推断出第二种方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坚决支持第二种方案。

秦继荣介绍说:“在技术上,上反稳像指挥仪式坦克火力控制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目标发现、跟踪控制、信息融合、惯性导航、平滑滤波等技术集成综合。当坦克以20千米/小时速度在颠簸不平的路面行进中,要跟踪瞄准、精确命中2000米远处的静止或运动目标是相当困难的。”他和他的团队明白我国若想发展现代化的地面作战机动平台,反射镜稳定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是必然面对的课题,只有坚持迈过这道坎,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功。于是,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自然而然的落到了他的肩上,这让他倍感压力,却也信心百倍。

不畏艰辛,执着前行。秦继荣带领一批年轻人,细化技术指标,构建实验系统,解决系统控制的难题。同时,在经费投入非常少的情况下,走访有关厂宣传产品市场前景和国防意义,说服有关厂所,自行立项研制为项目配套服务。经5年艰苦攻关,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1994年5月,他们成功独立自主研发出了我国第一个瞄准线、射击线双向独立稳定的指挥仪式坦克火控系统。并在包头试验场实现了行进间对运动目标的3发3中的成功射击,充分证明了该技术的先进性,为我国坦克火力控制系统技术发展打开了艰难的一页。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随后,秦继荣又带领10多名青年技术骨干全身心投入到了某厂“进寒区百日大会战”中。试验期间,他坚持每天盯在现场做试验,亲自当炮手体验系统操作平稳性和快速性,优化控制算法。为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他吃饭在想,走路时在想,经常是迎面走来的熟人打招呼,他都没有反应。全体参研人员也都拼了命地工作,在进寒区的前一周,由于试验环境条件的恶劣,以及全新技术的不稳定性,使调试进度非常缓慢。为了珍惜寒区摸底机会,加快试验进度,他们几乎每天工作长达16个小时。

功夫不负苦心人。研制该项目,他创造性地突破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首创了“智能自适应射击门”控制率,创造性解决了“瞄准线与射击线高精度电同步”、“全电力滚柱丝杠驱动PWM控制”等关键技术;解决了坦克以2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中等起伏路面行进间精确命中射击运动目标的难题;实现了瞄准线高精度稳定,火炮射击线高精度电同步伺服跟随,可在远距离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实现精确射击,开创了新的技术体系。使我国坦克火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装甲装备战斗力发生了质的跃升,为我国车载火控系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相关技术已经被成功移植到多个新型车载火控系统中,并在现代装备坦克改造中成功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装备战斗力,特别是显著提升了我军数字化机步师机动突击平台火力控制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使我国的军事化水平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和社会价值。

不畏挑战,助力“强国梦”

为了进一步提高军队整体战斗力,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正式启动了高新工程某履带式步兵战车和两栖装甲突击车项目的研制,由秦继荣出任战车副总设计师、火力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同时主持两个重点型号火控系统的研制。

该项目的启动,给秦继荣又提出了一大难题。由于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文献资料可以说是相当短缺、研发设备落后、实验条件差,他深感困难重重。同时,技术难度很大,因为两栖武器站重量受限、刚性差,既要满足地面快速机动对运动目标及武装直升机高精度射击,又要满足在三级海况环境下运动中对海上或对地面目标的首发命中,使得高精度稳定系统带宽与机构刚度的矛盾突出,于是解决机械谐振和频率耦合成为关键技术。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在压力面前,他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重新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之路。

在后来的攻关过程中,秦继荣用理论指导实践,即使是下班之后,他仍坚持到办公室学习到深夜,不断对系统建模和仿真,优化系统控制方案。他只要出差进城,去书店买书到情报所查阅最新资料是不可少的,向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请教……广博的学识再加上对国外最新技术成果的掌握,使他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技术方面的挑战。在项目研制中,他大胆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路线,组织精兵强将科学攻关。经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项目研制,实现了我国两栖突击装备在海上浮渡中或行进间的高精度射击,填补了国内空白,开创了步战车和突击车火力控制系统使用制导与非制导弹药在浮渡中实施精确射击科目的全军先河,成功跨越了国外陆军机动突击装备发展的两个阶段。

从事科研之余,他还笔耕不辍,先后撰写出版《现代直流伺服控制技术及其系统设计》、《火力控制系统总论》、《坦克技术》、《指挥与控制概论》等专著,多为相关技术领域的奠基之作。

目前,他主持研制的新型步兵战车和两栖突击车两种装备已批量列装我海军陆战队和数字化机步师以及集团军,形成了海军陆战骨干装备,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的国防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这两种装备还有幸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在部队联合演习中充分展现了我军陆战机动快速火力打击控制的强大力量,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秦继荣也被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奖章”,这是一位军事科研人员的无上荣耀。

顺应时代进步,首创指挥与控制学会

在火力控制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后,秦继荣敏锐的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演进发展,各武器装备系统日益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多武器平台联合作战又组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巨系统。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火控技术研究的专家和首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他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发展基于网络条件下的火控技术,推动火控事业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有相应的基础学科作支撑,充分整合国内专家学者、高校、科研机构、学术资源,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服务于国防现代化建设。但长期以来,指挥与控制只是零散地分布隐藏在其他学科当中,并没有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学科。于是,他便萌发了创立“指挥与控制学科”的思想。于是,从2004年开始,他即着手主持开展了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的课题研究。

在随后8年的时间里,虽然科研任务十分繁重,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创建成立指挥与控制学会这一重大使命。2012年9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正式成立,秦继荣当选秘书长。由他在国内率先牵头发起、组织,主持完成的《关于指挥与控制学科建设研究报告》和《指挥与控制技术丛书》,直接促成了“指挥与控制系统工程”学科纳入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从而确立了我国“指挥与控制”的学科地位,大大加速了指挥与控制学科的发展。

秦继荣以其前瞻性的眼光,将学会发展立足未来军事前沿技术研究,成立了火力与指挥控制、C4ISR理论与技术、无人系统、海上指挥控制、建模与仿真、射击学、机动平台指挥与控制、灾害防护与应急求援等专业委员会,涉及网络信息与安全等领域,具有广泛代表性。

该学会的批准成立,对当今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管理、军事转型、公共安全及赛博对抗的国家战略研究和协同创新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其作用正在日益显现。“目前来看,指挥和控制的时代性非常强,国家提出网络信息安全,实际上指的是现代网络信息管理下的社会控制与管理,从国家安全角度讲,属于非战斗军事行动。特别是目前国家提出的平安中国、智慧城市,以及从平台到企业的管理等等各方面都涉及到指挥和控制。”秦继荣如是说。

放眼未来,再攀高峰

秦继荣介绍说:“指挥与控制是现代战争的核心,有效的指挥与控制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21世纪是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数字化对于军事斗争、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变革带来新的机遇,谁抓住这个机遇,谁就能在新时代获取优势,赢得未来。

秦继荣认为我国在军事上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武器智能化、弹药智能化,微系统、微技术的出现为未来智导化弹药、零程弹药提供了技术保障。未来火控系统将向空地协同、车与车之间协同、载人机与无人机多兵种联合协同等方向发展,并且力争达到运动中准确命中。

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秦继荣一方面将努力使学会的工作步入正轨,保证学会按其自身发展规律开展工作,同时抓好学科理论。学会将以载人和无人的协同系统作为下一步研究方向,把国内的力量整合起来,瞄准智能机动平台的智能控制系统研究。他个人则将以无人化作战网络系统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继续奋斗在指挥与控制科学研究中,继续为我国的国防建设殚精竭虑,为实现我国的“强国梦”支撑起了一片天。

猜你喜欢

火控系统火力射击
画与理
为什么射击最高的成绩是10.9环,而不是11环
机枪射击十八式
火力全开
火力全开! 广州上半年20条村改造,投入超800亿!
《火力与指挥控制》投稿须知
略谈增强火控专业教学紧贴实战化的几点思考
刍议火控系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
实战化近距离快速射击方法初探
并联电容器在火控系统中补偿无功功率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