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无止境 功到茶自香
2014-07-28马利豪
马利豪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则是中国人的“国饮”。“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卢仝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形象地描绘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道尽了中国人绵延千年的饮茶情结。
近年来,我国的茶业发展突飞猛进,茶叶出口数量、金额屡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茶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诸多掣肘因素也日益凸显,如缺乏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出口茶叶档次较低等。因此,推进茶产业的科技创新,加强海峡两岸的技术合作,推动行业全面转型升级,就成为了两岸中国人特别是茶叶研究专家们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齐桂年——这位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国茶叶发展的知名专家,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将现代科技融入到了传统的茶制作与工艺中,不仅为现代茶的制作与工艺打拼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而且也为茶农致富、积极推进茶业发展进程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脚踏实地,奋勇登攀
“科技,是企业前进、产业发展、谋求人民福祉的动力与源泉,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衷心地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与力量奉献给人民。”这是齐桂年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更是他的行动指南。
边疆地区人民多食用牛羊肉,且蔬菜匮乏,茶叶是他们身体必需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这些由中央政府控制,长期专供边疆少数民族饮用的特种茶,被称为“边销茶”,简称“边茶”。正如一句藏族谚语所言,“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茶是血,茶是肉,茶是命!)然而科学研究却近年发现,边销茶的氟含量太高。如果长期饮用的话,很容易使人患上氟斑牙、氟骨症等氟中毒疾病。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齐桂年经过多次试验,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当提高砖茶原料嫩度,在发酵渥堆工序中辅以微生物制剂”生产低氟砖茶的方案,首次解决了边销茶产品氟含量高的问题,降氟效果显著。该成果被业界专家鉴定为“同类产品研究居国内领先”,是国内低氟茶产品成果鉴定的第一家,已获国家授权专利2项,四川省重点技术创新奖2项,分别获科技部支撑计划及四川省成果转化项目支持,迄今已经累创效益1.85亿元。
近五年来,齐教授主编﹑副主编和参编国家规划教材4部,专著3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完成省级成果鉴定3项,主持国家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校地合作项目9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47篇,论文多次被SCI、CA、EI等收录;培养茶学博士生5名、硕士28名;在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广中业绩突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学术和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和省内领先地位。
情为民系,念兹在兹
“……行距25至30厘米,株距15至20厘米,挖10至15厘米深窝,将茶苗放入其中并尽量保持其自然姿态,茶苗根部入土壤遮盖5至6厘米,用细土覆盖根系,用手将细土压至松紧合适(太松不保水,且根与土没有粘附在一起;太紧不利于根系的生长),并立即浇定根水至土壤湿润而不成稀泥汤……”
这一幕发生在2008年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高坪镇的一个茶叶培训班,听课的人是当地的上百名茶农,而授课的人则是齐桂年教授。除了向茶农传授茶树科学栽培、管理、采摘等技术,他还手拿锄头,亲自开沟示范,一边动手开沟,一边讲解茶叶种植的梯面标准、开沟要求以及平梯要求,并与茶农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回答了茶农在以往种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
齐桂年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人,但凡认准了一件事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并取得成效。
2003年以前,雅安市名山县蒙山茶的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制茶,不仅生产效率很低,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水平参差不齐,已经很难适应茶产业机械化、标准化的时代要求。针对这一现状,齐桂年教授提出要走出低谷,首先要做大、做强企业,才有实力进行市场开拓及技术、产品创新,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带动一方产业发展。
在他的主持下,首创了国内领先、获四川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二等奖及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资助的“微波制茶新工艺及名优茶加工自动化成套设备”,采用该工艺、技术及设备生产茶叶可降低综合成本24%,提高劳动效率400%,增加产品经济效益10%以上,实现了卷、条形名优茶加工的连续自动化;主持完成了“叶青系列名优绿茶提香新工艺研究”,利用国外进口设备首次实现了蒸青茶的香气提高改进,开创并带动了国内蒸青名优绿茶市场的发展,并先后解决了茶叶生产上存在的夏秋原料制做名茶苦涩味重的难题、蒸青茶的香气问题,极大的推动了雅安市及四川省茶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为了表彰齐教授的杰出贡献,雅安市政府推荐他为第三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候选人,并授予其“雅安市农业科技贡献奖”的荣誉。
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齐教授欣慰之余,依然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荣誉只是对他工作的认可,更是强大的动力,推动他在科研和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更努力地走下去。
对于海峡两岸茶业合作的前景,齐桂年教授也非常看好。他表示,随着ECFA等一系列协议的签署,海峡两岸的茶业完全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增进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必将促进两岸茶业的互利共赢,并造福两岸人民。
从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齐教授一直工作在茶学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第一线,热爱祖国,勤恳工作,勇于创新,精心育才。如此看来,他的一生注定将与茶农、茶业和茶园联系在一起,注定将与中国茶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分也分不开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