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对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利用

2014-07-28黄慧诺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3期

黄慧诺

摘 要:中华古籍,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记录者和传承者,本文就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基层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现状的分析,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发辫浅见,并提出古籍托管、古籍定时修复、翻印出版等几条建议,以达到有效改善珍贵古籍的保护现状的目的,让中华古籍在当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古籍保护;古籍托管;古籍利用

古籍是古代文献典籍的简称,具体是指产生于19l1年之前,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文献资料和典籍。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古籍官方的收藏的总 量超过3000万册,其中县级公共馆占有古籍40% ,还有大量无以计算的流散在民间和海外的古籍達4500万册。这些古籍厚载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加强图书馆古籍保护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古籍的不可再生性

中华古籍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其受保护的重要性。正如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样 ,古籍也是一种不可再生又不可多得的稀有的文化资源,它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人类文明的瑰宝.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专门设立了“世界记忆工程 ”项目 ,将古籍的物化和非诉物化因素相统一,毁一本就少一本。

(二)中华古籍是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承者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古籍官方的收藏的总 量超过3000万册,其中县级公共馆占有古籍40% ,还有大量无以计算的流散在民间和海外的古籍达4500万册。这些古籍厚载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

二、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现状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加强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古籍保护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同年5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

(一)前人对古籍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许多公共图书馆分别建立了古籍书目数据库,并上网供社会读者利用,使读者更便捷地利用古籍文献,也给古籍文献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学术界利用古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前人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籍正在不断老化与损毁,我国现阶段古籍保护与利用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我国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

古籍对国家由于诸多原因,古籍保护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等,全国几千万册古籍,而基层图书馆馆藏就已经超过了40%,并且生存状况实在堪忧。

三、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对全国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准备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对古籍分级保护,并公布了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6868部;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制定《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命名了112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启动“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推进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一系列举措,为古籍保护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前人在古籍保护中所取得的贡献和成就

为修复工作的瓶颈,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便组织人力、物力和资金,广泛征集 散落在民间的古籍善本,初步建立起古籍保存体系。修复了《敦煌遗书》《西夏文献》《赵城金藏》等一批重要古籍文献,使一大批珍善本古籍得到保护。各图书馆相继内部编纂和公开出版了各图书馆相继内部编纂和公开出版了大批古籍馆藏目录及善本书目,同时并对一些古籍善本、旧平装书、普通古籍及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典籍进行了缩微拍摄 参与或辅助修复,还通过理化和生物实验室进行纤维监测和抢救,整理出版古籍图书过万种。

(二)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建议

古籍保护是和时间赛跑的事业,笔者认为,市级以下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不能“等”和“靠”,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古籍保护办法,多渠道改善条件,改变现状。现就基层图书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一下建议:

1.完善基层图书馆管理制度

严格规范古籍书库的管理制度。古籍书库管理岗位规范是书库管理人员的工作程序,也是提高书库管理水平的基础。古籍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古籍载体的物质特征及温、光、尘环境及消防器材的使用,更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古籍图书出入库应有详尽的记录与签收制度。书库的温湿度应按时按规格记录“统计与分析”。

2.提倡古籍托管制度及自我收藏相结合

1910年清学部在其拟定的《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中,以法规的形式要求各图书馆开展图书寄存,并鼓励民间藏书家将自家藏书交给图书馆托管。一些图书馆还为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寄存规则,如国立北平图书馆的《收受寄存图书暂行规则》和湖南省图书馆的《寄存图书规则》等。早期公共图书馆开展“图书寄存”的出发点,是将这些寄存图书用来为读者服务,以弥补馆藏图书的不足。

3.加大对基层图书馆馆藏建设的资金投入

不仅要发挥政府的职能,还要发掘多种渠道来解决资金难题。根据文化部2006年颁布实施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书库应单独设置,并自成一区;有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以保证书库温度控制在16至22度,湿度控制在45%至60%范围内;设置防火、防水、防盗自动报警和气体灭火装置、电视监控装置等。显然,这些条件和标准在一些市以下基层图书馆很难达到。

4.培养古籍管理和修复的专业人才

古籍的整理、编目和修复都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古籍保护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的文献学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老同志的传、帮、带。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定期在各地举办全国范围的修补培训班,有意识地培养古籍修补专业人才[4]。结合社会广大公众的最大需求去开发古籍,使古籍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等融入社会公众生活中,实现古籍信息的增值性开发。这才是保证古籍维护资金持续注入的最佳途径[5]

5.利用数字化开辟古籍保护的新途径

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古籍进行再加工,在保护古籍原本的情况下,发挥古籍的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主要有利用缩微技术复制古籍,影印出版及古籍数字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