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史中音乐观念的转变

2014-07-28叶林华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心论音乐学学派

叶林华

在阐述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史中音乐观念的转变时首先了解什么是民族音乐学及学科定义。

民族音乐学(Etn-nomusicology)是一门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边缘学科,它的性质从其名称就可以看出:Etn-nology英文为民族学、Masicology为音乐学, Etn-nomusicology这个英文单词就是由Etnnology和Musi-cology复合而成的“民族音乐学是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研究音乐的学问”——杜亚雄(摘自:民族音乐学概论)。

在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史中音乐观念的转变过程:

一、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前身)

一般认为比较音乐学是从1885年英国音乐学家、物理、数学、语言学家亚历山大、约翰 、艾利斯发表“论诸民族的音阶”为起点。该观点首创的音乐标记法使音乐学在关于音阶的描写和比较两个方面都达到了真正科学化的程度至今普遍被音乐家们采用。同时又使欧洲的音乐家们认识到除西洋音乐的音阶构成外,事实上还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原理构成的音阶。在理解、认识非欧洲音乐的道路上跨出了第一步,从而向当时正在溢长的欧洲音乐中心论发起了第一次冲击。

音乐观念转变:欧洲音乐中心论受到第一次沖击。

二、比较音乐学的形成

艾利斯让人们认识到除西方音乐音阶外还有完全不同原理构成的音阶,那么就必然会有完全不同属性的音乐旋律与形态。但当时艾利斯并没有提出来比较音乐的学科名称。同年德国音乐家汉德勒(GuideAdier)在《音乐学季刊》上发表了学术研究提纲,提出把西洋音乐史和所谓“系统音乐学”加以区分的构想,并把非西方音乐文化列入“系统音乐学”的范围,正式提出比较音乐学的概念,并认为是一门从人种学的角度对民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比较音乐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德国音乐教育家施通普夫(KraiSeumpt)(1848-1936)同他的助手等六人已形成了比较音乐学的柏林学派。这一学派对比较音乐学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来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为标志进化论成为一种时代的思潮。柏林学派的一些音乐学家受到达尔文进化论和民族学进化论学派的影响,认为人类的音乐文化也是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而发展的。柏林学派的一些音乐学家站在欧洲音乐文化的立场上进行音乐形态的比较研究,认为欧洲音乐文化高于其他地区的音乐文化,某一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形态与欧洲相近,即为复杂,反之为简单。这样就开成了《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观点,认为世界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只相当于欧洲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与此同时美国比较音乐学界中也非常活跃。主要研究美土著民族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音乐在思想上受美国民族学鲍亚士学派的影响很大。鲍亚士学派(历史学派或批评学派)他们即反对进化论又反对传播论的一个新的民族学学派。此学派主张文化相对论,认识世界上各种族是一律平等的,无优劣之分,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化民族的文化。鲍亚士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充分的价值,必须在每一个民族的特点中研究每一民族。该学派否认欧美的价值体系的绝对意义,强调衡量文化没有绝对的或唯一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标准。因此要尊重每一个民族文化。这些思想对后来民族音乐学的建立很有影响。

音乐观念转变:由于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思潮而产生音乐文化相对论的学说。产生促进了比较音乐学的发展。为民族音乐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三、民族音乐学的产生

孔斯特的《民族音乐学》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在书中建议用“民族音乐学”取代“比较音乐学”。首先是因为当时已经把“比开始时计划的更为广阔的范畴包括在这个领域之内”;其次因为“比较音乐学”并没有比其任何学科进行更多的比较研究。

音乐观念的转变:“民族音乐学”取代“比较音乐学”之后,其调研范围及研究方法和价值观念较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它打破了只研究非欧美音乐的局限,把研究范围扩大到一切音乐。其次它打破了仅偏重音乐自身特点的局限,在研究方法上更多地注意了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最后它以“文化相对论”理论为基础,反对“欧洲音乐中心论”的观点,把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文化当作不同的独特的音乐去尊重、对待,并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去探讨和研究。

四、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确立

孔斯特撰写的一部著作的名称变迁中就可以了解到这门学科的属性,研究内容包涵了音乐观念的转变。1950年他发表了论述非欧洲音乐的研究的著作叫做《音乐学》;1955年改为《民族——音乐学》;意为民族学和音乐学;1959年三版时才成为现在的《民族音乐学》。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民族音乐学具有双重性,即具有“音乐学”又具有“民族学”的性质。日本的山品修曾说“民族音乐学等于关于民族音乐的理论”也是不全面的;B. 漫特尔1956年写道:“民族音乐学就是研究具有西洋文明以外的民族音乐的科学”。M.施奈德在1957年说:民族音乐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对欧洲以外地区的音乐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他们都认为这门学科是研究“非我”音乐。显然还没摆脱比较音乐学的思路;1960年美国学者A.P.梅里汉姆在《音乐人类学》中指出“民族音乐学就是对文化中音乐的研究”。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出发做了进一步解释:“民族音乐学是由音乐学方面和民族学方面构成的,而音乐则是由构成其文化的人类价值观,态度与信念所形成 的为类行为过程的结果。乐音无非是人们为自己而创造出来的东西。人类 为会产生出乐音,但它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具有因果性的边疆过程。也就是说,行为本身是为产生出乐音而形成的。因此对某一方面的研究必然促进对另一方面的研究。从而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最终目标不仅是要理解音乐的结构,而且还要理解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要从其文化诸因素的联系中弄清这种音乐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

音乐观念转变:民族音乐学是透过音乐的各种现象(不论时间和地域)从文化的联系中去研究人,研究生活在各种社会形态中的人类。也就是说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对象不只包括音乐本身,与音乐有关的行为,还包括音乐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文化背景包括了地理、历史、人种、语言、生产、民俗、心理等诸多方面。

最后:在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的长河中,其音乐观念也伴随学科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转变,他顺从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和必然。从“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从“欧洲音乐中心论”到“透过音乐的各种现象不论是时间和域都从文化的联系中去研究人、研究生活在各种社会形态中的人类”这种音乐观念的转变对人类社会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相信民族音乐学学科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

猜你喜欢

中心论音乐学学派
音乐学人
同步发电机理论的一个奇点与气隙中心论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习总书记“人民中心论”指导下的电视剧创作批判及提升的研究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