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问题研究探讨
2014-07-28董红梅黄喜云
董红梅 黄喜云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本文主要讲述了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对策
人而无德,生而何益。一个人的道德都是大家最为看重的。唐代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需要高端的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拥有相应的文化科学知识,更需要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很多的用人单位更加看重一个人的品质,看重他在学校的表现。因此,德育工作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者工作的中心环节。
一、德育教育的定义
所谓高等院校的德育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相对的社会要求,培养目标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性地对高等学校学生进行政治品质教育、思想品质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当前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作为贯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因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刻不容缓。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状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德育状况良好,但仍有不少学生德育状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有:在思想上,部分大学生功利思想严重,把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种不良观念带到大学校园里,在利益面前不懂得谦让;在学习上,存在重智能轻德育的倾向。大学生普遍热衷于参加各种提高自身能力的培训和锻炼,对政治理论以及思想修养的学习不感兴趣,对基础文明教育的活动应付了之。在心理适应方面,如今绝大部分学生是“90后”,从小家庭情况优越,要自己面对各种问题,比较难以适应,产生心理压力,严重者甚至造成心理隐患。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德育教育,它引导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当前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应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还没有跟上时代与学生的发展。
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现状问题
1.忽视德育管理。多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以为社会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忽视了德育教育。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层次等都有所不同。然而,在评估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时,往往以就业为准绳,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自然而然就成了很多高职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对于培养学生内在道德品格与人格气质的德育,因其周期长,实效性低,必然被漠视。一些高职院校看似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程,但对实施的效果完全不加理会,还有一些院校甚至没有开设这一课程。
2.德育教育方式墨守成规。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采用的是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方式,这种方式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自我约束力较差,思想较为散漫,甚至家庭情况特殊,这种方式使得学生逆反心理更加加强,不理解老师强加给他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和社会严重脱节。此外,德育教育内容空泛、缺乏说服力,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3.教师的引领作用不明显。在我们身边,的确有不少教师,自身文明素养低、心理不健康、本职工作不尽心尽责、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这些行为和表现,严重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尊严和形象,弱化了德育效果。问题四:德育活动的效果不佳。学校每学期都安排了不少的德育活动,但多数只是注重了德育活动的形式,却忽视了德育的内化和感悟,忽略了活动后的追踪与反思,从而使一项德育活动开展后收效甚微或难以持久。
4.德育目标定位不明确。一直以来,我们在确定德育目标时往往只是对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视,单纯地崇拜对目标的超越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需求及个性发展,造成了注重目标单一的高尚性和统一性,忽略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以及德育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过于理想化,至善化,高而空,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实际,把不具备普遍性行为导向性的德育理想目标作为高等院校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导致德育目标泛化,社会适应性不足,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和人格完善缺乏应有的导向、激励、控制和评价等功能,教育认同度较低,德育目标与实际收到的德育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四、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对策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在转变观念、丰富内容、拓展渠道、创新机制上拿出新举措,开拓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要做到时效性,必须依据变化了的形势和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更新德育观念。
1.加強高职院校德育观念创新。观念的创新是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前提和先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德育地位、功能和价值认识的转变,必然会导致德育目标、内容、课程、方法和形式以至整个德育体制的改革。因此,德育创新首先应该是德育观念的创新,没有德育观念的创新,就很难推进德育理论、德育体制、德育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2.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思想内涵之一,其本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而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想取得成绩,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从生活、学习、发展等各个方面切实关爱学生。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理论学习,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常常被当作落后生看待,自尊心和上进心受过不同程度的伤害和打击。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就要避免触动他们脆弱而敏感的心,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让学生慢慢转变这种厌烦甚至抵触的情绪,德育教育也相对容易开展。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是德育开展的“起步点”。
3.健全管理机制。德育是帮助高职院校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良品质的工作。因此,德育工作必须渗透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要明确各部门以及教职员工在德育工作中的职责,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格局。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進德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德育工作有序进行。
4.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学校干部的考核、任用、提拔以及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工资晋级、评优奖励等,都应把德育工作实绩作为重要的评价条件之一;德育工作量要和教学工作量等同对待,为德育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学生升学,尤其是高职院校录取,不能单纯以高考分数为唯一标准,要把学生的德育考核成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5.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队伍建设。学校必须培养和选拔一批理论素质高,事业心责任心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从事德育工作,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形成德育处、团委、学生会、班主任、教师等多维度的德育教育体系。
6.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积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寓教育于活动”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通过学生社团的作用可以使学生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每个环节都有助于自我教育。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需要,积极组织内容丰富的各类社团活动、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另外也可以举行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技能大赛、学术报告、演讲比赛和校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等形式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拓展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开展德育教育。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应该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生事物。网络时代的来临,给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带来了新的变革。以往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主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家校联系不方便、周期长,家校联合实施的效果并不好。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将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校园网站和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故事宣传板块、组织德育网上辩论赛等网络活动,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德育工作开展起来。
8.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联动教育体制。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家庭和社会同样要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三个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搞好学校德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和配合。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从小就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德育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社会要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网络健康,比如媒体的正确引导。我们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与社会三结合的德育体制,通力合作,如果荒废其一,我们的德育工作都会到崩溃的边缘。
参考文献:
[1]孙富伟,曾贤贵.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促进学风建设[J]. 科技资讯. 2013
[2]杜娟.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