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作文评改的方法刍议

2014-07-28张晶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段课程标准习作

张晶

小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的形成时期,作文不但是表达学生情感、观点与思想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成效,培养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改是小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好作文是评改出来的,评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自我评改、同学之间相互评改、教师评改等等。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次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能力,语文教师要着力研究探索作文评改的方法,教给学生正确的作文评改方法,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改,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认识作文评改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他曾经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们处于主动地位呢?”“学生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力改作文评改是教师专利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我操作的模式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形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氛围,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的习作批改已经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中习作批改的教学性质看作教师、学生和习作三者之间的对话性实践活动:建构对客观世界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建构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建构自我修养的伦理学、存在性实践。

我们在习作批改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在习作实践基础上对写作规律的认识,在与同伴对话交互的实践中,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与促进。在习作批改评价的对话实践过程中,师生各方在与他人的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中,要注意捕捉多元见解,新生成对于习作和生活的感受,学习到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能力。我们还要十分重视学生在习作批改评价的实践活动中,在环境、在教师、在同伴激发下获得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心活动。我们在整个小学作文教学阶段应重视情感态度、习作方法、习惯和习作能力的整体提高。在每一次评改教学中都要有侧重点,要做到重点突破,不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要循序渐进,步步高升。

二、掌握阶段性特点,因材施教

学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的,在不断的成长中接受着不同的知识内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都具有着阶段性特征,为此课程标准对不同年龄特点或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第一学段课程标准提出的是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一年级下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是侧重在学生的说话上,注重有真实的内容,有真实的情感。让学生真实表达“我很想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事,可是他们说我做不好,不让我做”时,“我该怎么办”;作为伙伴这时又怎么热心真诚地“出出主意”。并不要求学生把事情的起因与经过具体地写下来,并不要求学生写出做事中的感情变化。

第二学段课程标准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三年级下语文园地四习作的记事,要求明显和低年级不同。要求学生“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批改评价时肯定要重点关注学生是不是把一件事从“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了。只要事情是真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是比较具体的,孩子的真情实感也就在里面了。

第三学段课程标准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据此,五年级下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写事习作是“写一件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根据这一要求,批改除了抓写具体外,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自拟题目应当简洁新颖有个性,要关注学生的习作是不是修改后再上交的。而这些关注点在低中年级的批改中是不需要的。

在修改习惯和能力上,三个学段的区别也是十分显著的。低年级让孩子知道“让耳朵当小老师”。写好一两句话,自己轻轻读读,发现并纠正明显的漏字多字等差错。中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到了高年级学生要养成写完习作,自读修改和互改互批,不只是增补漏字、错别字,也不仅是疏通句子,还要能根据习作的重点要求,修改抓不住特点、写不具体的句段。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作文修改方法

好文章一般都是经过反复修改而成的,而现在的学生却很少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只懂得修改作文的好處,未掌握修改作文的技巧;二是没有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对事物观察不够细致,对作文选材仅仅从总体概括和表面现象而匆匆下笔,而修改又不知从何改起。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生分如下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从大处着手,处理好体裁与骨架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研究体裁是否正确。让学生读后判断该文章是什么文体,即使文体不限,也不能整篇文章是一个“四不像”。

2.感觉立意是否积极或有新意。是从一个故事中感悟出一个道理呢,还是从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中看出了什么或懂得了什么,或者这个道理以前谁也没想到等。

3.选材是否典型。同样的材料,如果叙述的重点不同,会有不同的结果。这篇文章的结果或道理是否与叙述的重点相吻合等。

4.记叙是否有条理。让学生读后感觉这篇作文记叙这件事是否条理清晰,有条不紊。

5.描写是否具体生动。对这件事的人物是否描写全面,因为每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都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写,这个人物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结构是否完整。一篇文章有头有尾,并且内容充实,这篇文章才结构完整。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在“落笔”之前勤于思考,“成文”之后反复推敲,长此以往,写作水平必将大有提高。

猜你喜欢

学段课程标准习作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习作展示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