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常儿童在中国

2014-07-28李佳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综述

李佳

摘 要:本文从中国超常儿童研究的现状出发,就超常儿童研究的方法学原则、超常儿童的鉴别工具、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模式以及超常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我国近30年来在超常儿童心理研究与教育方向所取得的新成果进行了概括而有重点的阐述并提出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超常儿童;心理特征;综述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未来社会的竞争一定是人才的竞争,超常儿童的特点及其发展是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教育者共同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少年班”,此举揭开了对超常儿童进行特殊培育的序幕,并且吸引了教育界人士关注。继中国科技大学开创中国超常教育先河之后,一些大学、中学和小学相继开展了超常少儿教育研究。30年我国超常儿童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西方国家150年的超常教育研究相比较,我们还处于幼稚阶段,超常儿童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中国30年超常儿童教育研究现状出发,对其成果做一个总结,对其发展阶段做一个梳理。希望通过更好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在以人才竞争为核心的世界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一、超常儿童的概念

超常儿童是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常态儿童发展水平或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1978,刘范)。超常儿童相对于常态儿童有明显差异,但无不可逾越的界限。那些在整个儿童群体中处于相对落后的一小部分儿童就是“低常”。那些处于相对优秀突出的一小部分就是“超常”,而那些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绝大部分儿童就是“常态”。于是,“低常”,“常态”,“超常”就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

超常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为那些天赋优异的儿童提供相应的教育,更重要的在于将从超常教育得到的经验应用于普通教育、将基于个体差异的特殊教育推广到基于个体差异的常规教育。

二、我国超常儿童教育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超常儿童教育起步较早,但系统地进行超常儿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与国外比较,却是晚了。1978 年3 月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首次招生,始有超常儿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超常儿童教育的历程:第一阶段:(1978—1983 年),一切从零开始,主要特点是探索,逐渐明确和形成研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法。对超常儿童主要采取个别鉴别教育和追踪研究。标志是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破格录取超常少年。第二阶段:(1984—1988 年),主要特点是开始发展。“对超常儿童的鉴别和教育从认知方面扩展到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研究的力量和范围发展以心理学者与学校工作者的合作研究。”14开展的主要研究有:①扩大超常儿童追踪研究:②对超常儿童除继续进行认知方面的研究外并着力开展超常与常态儿童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③编制了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的测验问卷;④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经验在高校推广,先后有北大、西安交大等十几所院校招收少年大学生,高校的超常教育采用了“少年班”“00 班”“混合班”“基础强化班”等方式;⑤对超常儿童进行集体教育的实验。中小学开始集体招收超常儿童进行超常教育实验。1984 年研究者协助天津市教育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小学超常儿童实验班。1次年,与北京八中合作创办中学超常少儿实验班,人大附中、东北育才学校、西安市一中、天津耀华中学、深圳中学等也先后创办了超常教育实验班。1988 年,中国超常教育专业委员会学会建立。第三阶段(1989—1993 年),主要特点是总结、调整和提高。开展的主要研究是:①继续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②着重开展对超常与常态儿童创造力的比较研究,修订创造性能力测验;③中小学、大学超常集体教育实验经过总结或调查,根据各校的实际与条件,发展为具有各自特色的模式④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在国际上扩大了影响。第四阶段(1994—现在),主要特点是多元化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1996 年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成立,2000 年在北京举办了第5 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天才会议。2001 年9 月中国中学超常教育第九届年会召开时,全国18 个省市的40 多所中学参与了中学超常教育的协作研究。与此同时,超常教育的个别培养形式也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自觉进行着,从而为高等教育学校输送了一大批资优生源。

三、超常儿童教育存在的問题

(一)超常教育功利化

受现有“应试———升学”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许多开展超常儿童教育的学校和机构,追求的目标仍然是学生的应试成绩和升学率,这就很容易使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沦落为应试教育的“拳头”产品,使一切对超常儿童的教学活动都指向高考指挥棒。典型的就是中学超常教育以把超常儿童送进大学为目的,大学少年班以学生考上硕士、博士、留洋海外为目的。在这一功利化理念支配下的超常教育只重视超常儿童智能的发展,而忽略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情绪智力和社会性交往方面的能力,因此导致一些超常儿童不能很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不能应对社会对多元人才的挑战。

(二)培养模式单一师资力量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对超常儿童的培养模式基本上限于加速式教育,应用较多的是缩短学制的教育,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它缩短了人才生产周期,并节约了教育资源。然而这种特殊班级需要专门的课程设计、教材设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普通学校很难达到这些要求,因此,这种教育模式缺乏大面积普及的可能性,加之超常儿童的学习时期被人为缩短,环境特殊,学业压力大,不利于超常儿童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城乡超常教育发展不均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56%。从理论上讲,农村超常儿童应占全国超常儿童的一半以上,遗憾的是,农村超常教育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国的超常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城乡超常教育发展极不均衡。

(四)超常儿童非智力因素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超常儿童拥有先天的智力资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超常儿童在接受了超常教育后都能够取得成功,甚至有些超常儿童如宁铂、谢彦波、干政等成了超常教育的悲剧。而造成这些悲剧的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不懂人际交往,自我中心等。同时,超常儿童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应得到加强,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真正能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四、超常儿童教育研究的对策与展望

针对我国超常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針对超常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

我国要加强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给予保证。有些国家通过立法,从上层建筑的角度支持超常教育(教育论坛基础教育研究2009 年10 月)。如美国于197年通过《天才儿童教育法》,韩国政府颁布的《超常教育法》于2002 年正式生效,从法律上明确了超常儿童教育的地位,规范了超常教育的体制、培养目标、教育模式、办学经费、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内容,为超常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证。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超常教育的法律,超常教育体制不健全,由此导致绝大多数超常儿童没有获得与其自身相适宜的特殊教育服务。因此,只有把超常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为超常教育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才能使超常教育事业得以稳步发展。

(二)拓宽超常教育的培养目标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21世纪哪个国家具有人才优势,哪个国家将占据竞争的制高点。因此,应该拓宽超常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变到培养智能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上来。具体来讲,超常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开发超常儿童的智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重视对他们的情绪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他们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才能够应对社会多元人才的挑战,使超常儿童通过适宜的教育成为人格健全的社会精英。

(三)又快又好的培养模式转化为以“好”为主,又好又快的模式

从理论上讲,有多少种类型的超常儿童,就应该有多少种超常教育培养模式。而我国30 多年来超常教育的主流模式是加速式教育,片面的“快”,偏离了促进超常儿童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大方向。因此,我国应该改变单一的超常教育模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多种超常教育模式综合使用,优势互补,各尽其能,尤其要注重超常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四)培养超常儿童师资

超常儿童更需要超常教师,对从事超常儿童的教师要进行专门培养和培训,掌握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着手研究师范院校超常儿童教育课程、工具开发与研制,选派专家和专业人员到国外天才教育研究机构学术访问和短期工作;广泛借鉴主要发达国家资优教育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加强与台、港资优教育交流与合作。

(五)超常儿童创新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超常教育必须立足于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在教育中尽可能地让儿童享受童年的快乐。注重超常儿童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在宽松的氛围中发挥超常儿童的主体创造性思维活动要超常儿童优异成就的取得,不仅取决于其智力的高度发展,还取决于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旺盛的求知欲、积极主动性、坚持性等等。因此,超常儿童将来要成长为杰出的人材,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就不仅要有高度发展的优异智力,还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第2 卷)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查子秀. 超常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15 年. 心理学报[J],1994

[3]查子秀. 我国超常儿童的研究和教育的发展. 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J],1995

[4] 蒋科星,超常儿童的自我中心问题浅析.教育教学研究2009.7

[5]刘铁芳超常儿童的超常教育是扩大公平还是制造不公平—与刘彭芝先生商榷.探索与争鸣2010.2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综述
洞察儿童审美心理特征,保护儿童原生性表现
抓住幼儿心理特征 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代显示技术综述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