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中的难点及困惑
2014-07-28段梅香
段梅香
现行的小学品德课包含《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小学生的必修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小学生从小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
我从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已有六年多时间,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活动课,我刚接触的时候,只是觉得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但如何去教,是一窍不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逐渐了解了这门学科的魅力,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
(一)理论上容易接受,化为实践难以操作,学生难以接受。通过教育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不太理想。这需要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家庭的配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现在的家庭教育与教育的全面發展目标相脱节。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深信“棍棒之下出人才”;有的家长埋头工作、挣钱,根本不过问学生的思想状况、精神需求,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托”给教师;有的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质低下,耳濡目染,孩子自然也就“近墨者黑”。所以,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家长素质不高及其价值取向的偏差,导致了德育的畸形发展。
(二)教材的城市化概念太多,与农村学生生活经验不太切合,学生无法理解,时效性不太理想。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教材为教学提供的范例,课堂上却很难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具体操作,经常让学生谈生活中的东西,他们大多说不出来。调查、采访、观察等任务布置给学生了,可他们根本不去做;学生基本不主动完成课后作业;让孩子按教材内容调查、实践又觉得孩子太小做不到,或者出于安全等因素不敢安排。学生的实践机会没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孩子的生活阅历太浅了,每次上课的时候,课堂经常呈现一种鸦雀无声的尴尬境地。也许我们可以事先让孩子们去找一找资料,可是他们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家里没有电脑无法上网查找,家中没有相应的书本供他们参考,爸爸妈妈工作又很忙,更何况他们的爸爸妈妈也有很多不知道情况的,于是只能靠老师在课堂上为他们介绍了,希望他们能从中知道一些他们所应该要知道的东西,可是真的是太有限了。
(四)高年级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有历史、地理、世界、人文等内容,有些内容连老师自己都弄不明白,需要查找大量资料或实地调查来充实自己,辅助教学,由于品德课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再加上农村小学的品德课大都由班主任承担,而班主任的任务很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教材,未能正确把握教材内涵,理解教材意图不够,以至达不到一课一得的教育效果,的确给兼职教师带来极大的困难。
即便教学过程中有这么多多的曲折,但我依然要用我知识的琴片,去拨动年轻一代理想的心弦,我将同他们一起奏出一曲曲比《二泉映月》更加美妙、更加高雅的时代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