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探究
2014-07-28朱绍亿
朱绍亿
一、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设计问题要合理。(1)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应适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难度过高容易导致课堂“遇冷”,难度过低容易导致学生轻视后面的内容,要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正确答出为宜。若问题的提出难度必须过大,则可安排学生讨论后回答,也可以分解为阶梯式的问题,逐一提问。(2)问题的题意必须明确。所设问题不能有歧义,否则会导致学生无从下手或回答出的问题千奇百怪;问域的涵盖面不能过大,过大会导致不能击中所想要得到的结论,以致失去提问的有效性,同时也不能因选词造句不当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
2.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就应充分去估计学生可能得出的答案,尤其是错误答案,更甚调皮的学生回答出的类似偏题或“刁钻”的答案,要提前做好准备,想好相应的对策,以不至于导致课堂的无序与散乱,更甚失去对整个课堂的控制。
3.恰当地选择提问对象。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的选择也很重要,教师提问时一般情况应面向全班,问后察颜观色,第一时间做出判断,选择适当的应答者。不同难度的问题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以避免有问而无答的局面。同时在提问时要注意保护全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恰到好处的掌握学困生与优生回答问题所占的比例。
4.诱导学生正确回答。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述,教师应能敏锐地捕捉住学生不确切的表述,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与思维方法上的缺陷,诱导学生正确回答,避免由于疏忽导致的知识点的错误与误导。最后,帮助学生归纳、小结,形成简明的答案。
二、课堂提问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们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主要是让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那么则必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在此条件下,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根据教学要求、学生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具体学情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如若教师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设置“封闭性”(答案是唯一的)问题;如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可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不与别人雷同的答案。“开放性”问题的题目,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问,并非无的放矢。在发问之先,必须有所考虑,不论是对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学习上的困难、进度、评价等方面的检验与推进,皆可发出问题。实际上,发问之目的不同,作用不一,而问题的意义自然亦有差别。概括起来,在一般的教学情境中,大体上,发问的作用可有几种:
1.引起动机。教师发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而使之对于课文感兴趣。
2.启发思维。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极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情况下,学生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思考,听教师讲演,只用听觉;阅读教科书,只用视觉。这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至为微弱,唯有发出问题,使学生不得不用头脑来思考,俾可作出适当的回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考察理解程度。比如在课程结束之后,发出问题,其母的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学生是否理解清楚以及知识内化迁移的程度,考察究竟,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4.激动顿悟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如若发生困难,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克服,这时教师可发出问题,加以引导,以促其发现学习中的意义、重点与其间的交互关系,而使之产生顿悟作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促进随后的教学。
5.形成知识结构。此种发问一般在整个课堂中皆可使用,在课程中发问起到“安营扎寨”的作用,在课后发问则能起到提纲揭领、总结全文、构建知识框架等的作用。所以,要使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能与已学习得的旧知识,联系一体,形成结构,教师可以发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其内蕴的关系,而可产生优良学习效果。
6.对于理论的评价。围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发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于一种理论,予以评价,分别其优点与弱点,以及其在社会上,或学术上,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7.检验学习目标。关于一个课题学习后,是否已经达到目标,或达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发出问题,以资检验。积极的则反馈促进,消极的则指导学生自行弥补或矫正。
8.给予复习机会。关于学习的重要知识,关键性的作用,或与下一课文关系密切的理论,教师可发出问题,以为复习或预习的机会,而使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9.唤起注意重振精神。课堂教学时,如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教师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
10.总结学习经验。当一个课题或一单元,学习完毕时,都是可发出问题藉以帮助学生组织知识,形成系统,内化迁移以及总结学习经验。在上述的这几种情况下,教师皆当发出相应的适当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进一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提问的步骤与程序
1.教师设法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做好准备。在提问前,教师可以用语言表明即将转向提问,或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主问题等方式来提示学生在心理上做好相关的答问准备。
2.介入当学生不能顺利回答时,教师予以鼓励并设法诱导学生回答。在学生答问时,如若学生有困难,此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以查询学生是否明了问题,或者教师变换不同的词句重述主问题,再者教师提供资料,协助学生回答。
3.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答案。當学生做出了回答之后,教师应敏锐的洞察,对学生回答的内容加以评论,可以进一步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追问,可以针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给予更正,或者重复学生的重要答案,以起到共鸣的作用,对于某些“开放性”问题,教师还可以变换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案。在此同时,根据学生的作答,教师可以用以查核其它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赞同。并依据学生的答案,联系其它有关资料,引导学生回答另一主问题,或者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而依据学生的答案,补充新资料,提出新见解。
四、课堂教学的提问是一门被认可的艺术
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
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利用提问反馈,收不到信息,或提问不当,信息反馈受阻,则将影响教学效益。因此,要取得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也不得不讲究提问艺术。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应该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呢?
首先在提问内容上,讲究目的性、启发性、逻辑性、针对性、适度性;其次在选择提问对象上,不能“偏食”;再次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惩罚、讥讽;最后在学生作答时也要避免学生齐答等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贯穿于整个课堂,同时也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紧密联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提问,有效掌控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