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为何与学校渐行渐远

2014-07-28谢坤禄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理农村学校

谢坤禄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流动加剧,伴随而来的就是大量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正面遭遇,这些学生在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氛围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各种生活矛盾、行为摩擦、观念冲突和心理障碍给学校管理带来新问题,新挑战。下面我就一位农村学生流失的事件做一个简要交流探讨。

一、个案简介

姗姗是一名农村女生,小学、初中阶段一直和父母生活在农村,初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市区的一所寄宿制重点高中,父母也因家庭开支增大外出务工。

高一开学两周后,姗姗开始主动找班上的大多数老师谈心,说自己学习上很多课程听不懂,生活上很多地方不习惯,希望回原学校读高中。后来尽管她的成绩位居班级第四(她严重怀疑老师没有认真改卷,是给她乱打的分),尽管老师、学生万分挽留和父母坚决反对,她还是回家调整了3周时间才勉强返校。

高二下期伊始,姗姗再次出现严重厌学情绪。高一分科后,姗姗的成绩有所下降,但比较稳定,一般都在二本水平。但她认为自己学习无效果,并且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意再在学校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她认为自己没有知心朋友,与班上同学在教室、寝室中都没有共同语言,大家都瞧不起她,甚至不愿理她,同时姗姗也不喜欢别人经常谈论明星、化妆、时尚这些似乎和学习无关的东西。班主任、科任老师都主动和她谈心,她也在老师的建议下去看了心理医生,但她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什么都明白,就是不想读了”。在反复离校、返校几次后,她还是在父母的眼泪、亲友的无奈和师生的叹息中退学了……

二、原因探究

是什么让一个努力听话的孩子放弃自己曾经应以为傲的学业踏上厌学之路的呢?是什么让老师、家长的教育苍白无力徒留惋惜难过的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或许原因并不简单,是来自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的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学生个体方面:和大多数高中生一样,姗姗毕竟是未成年人,身心均属于发展变化中,心智并不很健全,不能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不懂如何与人交往。作为城市里的“临时居民”和“边缘居民”,突然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在长期面对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双休日的无聊等类似环境里她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障碍。

(二)家庭方面:姗姗的父母均是农民,小学文化程度,加上年龄上的差距,父母和孩子在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本身存在巨大差异,再加上受地域、时间限制不经常在一起生活,无法真正了解对方,无法经常进行有效沟通。偶尔的电话也无非是对孩子简单说教、唠叨训斥,或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尽量从物质上补偿。年长日久,她就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个性特征:我行我素,不受管束;性格偏激,容易激动;行为乖僻,不计后果。

(三)学校方面:在素质教育重形式,应试教育依旧盛行的今天,除了极少数地区的实验学校外,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对姗姗類学生更加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对这些学生心理疏通和道德体智的培养。一方面她们缺乏较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心理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丰富外对学生心理了解不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她们的各种问题。姗姗成绩有所下降,长期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很理想的成绩,又无其它特长和爱好,就有了强烈的挫折感,自信心受损。

(四)社会方面:由于城乡差异明显,使得城乡学生的成长环境、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也存在差异。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两类学生的碰撞。一方面农村学生朴实善良、勤奋刻苦的优点被其他同学误读为穷酸邋遢、迂腐呆板,甚至因为成绩突出耳收到言语或行为上的攻击,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又会在城市学生的多才多艺和时尚奢侈中羡慕嫉妒,进而变得敏感自卑。同时,部分农村学生收到暂住地环境的影响,看到了与原农村很大的差异,急于改变现状的心态和无力改变现状的现实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形成。估计姗姗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放弃学习的。

三、反省总结

怎样使走进城市的这类农村学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姗姗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经过痛苦的反省,我认为有几件事可以尝试,争取做得更好。

(一)狠抓高一新生教育,力争高初中知识和心智的无缝对接。首先要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的环境,通过游览校园、参观校史馆和图解校园周边各项设施等方式消除学生对以后将长期生活的地方的陌生感,增进对新环境的了解,达到先“安居”后“乐业”的效果。其次利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鼓励学生极参加班集体活动,用积极主动的态度与班级同学交往,主动帮助同学。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要摆平心态,增强自信。刚考入高中,很多学生初中成绩都不错,心理上就会有一种优越感。要告诫学生:不管自己过去身上曾经有多少光环,都要把过去忘掉,踏踏实实投入到新的高中学习中来,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二)家校联合,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首先,学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主阵地的教育功能。如班上专人负责那些融入困难学生的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当天送去一张生日卡片,全班同学集体祝贺;当学生取得成绩之后,及时向学生父母和代理监护报喜信并要求他们给与反馈;在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兴趣小组等活动中多给这些融入困难学生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其次,学校多开展心理讲座和班主任心理专业辅导,及时、经常、主动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同时由学校牵头,在节假日开展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这些“边缘居民”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最后,尽量改善学生的家庭环境。比如通过举办家长会,对家长或代理监护人进行专题讲座辅导,使其懂得孩子的特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互通信息,共同商议对策。或者教师上门家访,通过家访,跟踪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教育措施。学校可以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向家长、学生公布班主任、科任老师、生活老师和学校相关部门电话号码,当他们需要提供帮助时,可以通过联系卡或电话跟学校取得联系。

(三)调动社会力量,建档管理重点学生。在平常调查分析基础上,为“融入困难学生”建立专门档案,把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重点落实帮“困”措施,实行“代管制度”由班主任、科任老师、生活老师和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爱心家庭”,担任“代理家长”。把重点学生分配到具体责任人身上,从学习到生活、从学校到家庭全程负责,确保“代管称职,学生满意”,力求重点突破。

四、结束语

有人说过: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融入困难学生”问题在我国很普遍,作为教育者我没有借口不为他们的成长负责任,也没用理由因为种种困难选择放弃。希望在我们的世界里少几个姗姗的故事,少些愁苦的家庭,让我们的学校成为没一个该受教育学生的乐园。

猜你喜欢

心理农村学校
看见具体的自己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心理感受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