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成分、素质和免疫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4-07-27程宙明陈彩珍邱林利邱守涛付绍婷
程宙明,陈彩珍,卢 健,邱林利,邱守涛,付绍婷,李 茜,季 浏
1 前言
随着社会分工的均衡,社会性别角色理论的构建,女权主义的兴起,这个饱受历史争议的称谓——“妇女”,开始逐渐被“女性”一词取代[32],继而,“女性教育”、“女性健康”、“女性休闲”、“女性体育”等以推波助澜之势侵入广大研究者的视线。几千年的封建世俗观、现实的大环境以及健康常识的匮乏仍束缚着广大女性体育参与的动机、兴趣和持续性。不过,抛开这些现在及将来的某一时间内无法克服的阻碍,并根本性影响、决定着女性运动参与的内因可能就像有研究者所说:“女性身体观与女性体育由于共同作用于身体,因而发生了直接的互动关系,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起着导向、规范和动力的作用”[29]。事实上,女性的身体观不仅反映着女性群体的运动参与程度而且还是其审美观的缩影,而体重、形态美无疑又是女性最关注的审美元素。
这点也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证实。一项对我国5个省(市)的3 000名女性的调查发现,76.8%的女性对于自己的形体和外貌“不满意”,而“不满意”的原因表现为:62%的女性认为自己偏胖,但从BMI值看真正偏胖的只占到14.8%[23]。另一项调查显示,74%的女大学生有减肥意向,但实际超重的小于10%[5]。此外,有学者已从女性体重控制认知行为失调的三维模型视角较全面深入的揭示了这一现象[19]。国外的研究也证实,女性把体重看成是身体吸引力的重要指标[27]。女性减肥的意识更多的取决于体重认知而非实际体重[42]。
上述代表性的研究说明,女性对形态美的渴求是其参与运动健身的重要动力,而这种健身的目标又往往会随着其身体观或审美观的偏颇而曲解。较为纤细的曲线美不言而喻是女性美的核心元素,但西方追求的是一种肌肉外显下的性感之美,而多数的模特都是挥汗如雨的科学健身之佳作[1]。爱美无可厚非,但显然国内的广大女性在求美的方式上违背了健身学、生理学的常识。那么,如何科学有效的引导关乎孕育民族未来的女性,理性、健康的进行运动健身无疑是重中之重。很显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引导更多的女性确立科学健康的审美观,并帮助其形成健身的习惯,从而营造一个全民健身的氛围。在此,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关联性的运动健身习惯形成示意图(图1)。
图1中所呈现的女性爱美、增进健康、娱乐休闲是当代女性运动参与的主要动机,而对青年女性来说,塑造和保持理想的身形可能又是其最关注的,而这其中的大群体又是广大在校的女学生。可是,现实中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往往出现类似于“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矛盾现象。同样,抛开短时间里难以克服的大环境因素,从个体角度看,影响女性运动健身参与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可能是,多数女性没有掌握一项健身技能,继而会轻易的受环境、同伴、场地等条件影响。一位英国著名的健身专家[17]的调查发现,参加健身运动的人中有80%的人会中途退出,是因为她们缺乏成效,而主要原因则在于她们没能掌握一种切实可行、应时所需的健身技能。国内研究者的一项调查研究也显示,女性自身限制因素影响其体育锻炼的原因,24.2%是自身技能的缺乏,33.3%是惰性,12%是害羞,9.1%是兴趣[16]。这项调查的结果提示,女性自身技能缺乏占所有限制因素的第二位,事实上,惰性、害羞、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受练习者的自信心、意志力以及健身习惯影响,而大量的教学经验提示,自身技能学习与强化的过程又恰恰能提高后三者。
图1 本研究运动健身习惯形成示意图Figure1.The Diagrams of Habit Formation of Sports and bodybuilding
据此,从图1中可以发现,运动参与的三大动机是真实存在的,形成健身习惯是最高目标,因为一旦健身习惯形成不仅会巩固运动参与和技能学习的动机、热情,而且还会反向促进练习者合理的塑造自己的审美观、健康观和休闲观。毋庸置疑,技能学习又是延续运动参与,强化健身习惯的关键环节。这样一来,好像看到了女性运动健身的光明前景。其实,大家都能认可,培养青年学生的运动习惯应该是当前学校体育的中心视线[38]。可是,影响甚至是决定女性运动习惯形成的关键环节——健身技能学习,似乎容易被研究者忽视,不论是对受试者,还是研究的后续性。
譬如,当前多数学校开设的形体训练课大多借鉴健美操、街舞、啦啦操和芭蕾等舞蹈类练习的基本动作和步伐作为主要练 习内 容[18,25,34]。且不说其几乎与传统的有氧操课无异,且不说没有多少老师是这类舞蹈的全能者。单从健身技能学习角度看,众多几乎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在当前的学校健身条件和氛围下,几乎不可能在课后继续练习这些短时间难以熟练掌握并“无师求教”的内容。那么,显然,学生塑形的热情和健身技能的学习将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烟消云散。
本研究中所选用的实验干预方式,形体训练是以抗阻练习为核心并辅以有氧、柔韧和协调灵敏等综合练习,训练器材为弹力绳——一种灵活轻便、安全性高、功能齐全、市价便宜且适合女性练习[20,28](详细内容见实验方案部分)。事实上,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一些研究者也在呼吁,要增加形体课上的健身技能和力量练习的比例[35,36]。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实验以某大学公共体育选修课的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一个形体训练班为实验组,一个有氧操班为对照组,每个班都为30人(表1)。
表1 本研究受试者基本信息一览表Table1 Basic Information of Participants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时间
自2012年9月中旬至2013年1月初,进行为期近16周的运动干预,两个组每周3次每次约90min。其中,实验前、后各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实验指标的测试。
2.2.2 实验测试指标
本实验严格参照相关权威测量与评价的方法进行操作[21],并注意到,要求学生测试前约2h完成进食,测试前1h不参加剧烈运动,穿轻便贴身的服装和适合的运动鞋。同时,整个测试过程和每项测试都由专业人员指导和操作,而且实验前后每项指标的的测试基本安排在同一时间点,同一测试环境,同一测试者操作(表2)。
表2 本研究实验测试指标一览表Table2 Summary Test Indicators
实验指标的测试简述如下:
1.身体形态的测试:实验前后测试受试者的净身高、脱鞋且穿贴身服装的体重及“三围”、大腿围和大臂围。
2.身体成分的测试:利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身体成分。测试前先测定身高,后用酒精涂擦脚底部,接着按机器提示进行操作。
3.身体素质的测试:肺活量:利用“吹嘴式”学生体质健康智能肺活量测试仪。
坐位体前屈:利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仪。
握力:利用学生体质健康智能握力测试仪。
腰背、腿部力量:利用等动测试仪(BIODEX)。测试前,先输入受试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等信息,再选择测试的部位和方式(普通人群测试模式),接着按机器提示操作。在测试前安排受试者做适度的热身活动。
4.免疫力的测试:用抗凝管采取受试者的指尖末梢血,通过离心提取其血浆,利用人的试剂盒IL-1、IL-6、IgG、IgM,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测试。其中,该四项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如下(来源于试剂说明书):
人的白细胞介素6(IL-6) 7.16~47.3ng/L;
人的白细胞介素1(IL-1) 42.8~293.6ng/L;
人的免疫球蛋白 G(IgG) 28.5~187.1μg/ml;
人的免疫球蛋白 M(IgM) 4.27~29.4μg/ml。
2.2.3 主要测试仪器(表3)
2.3 运动方案
2.3.1 实验组运动方案
1.运动时间与强度
通常在周三、周日晚上的6:30—8:00和周五下午的3:00—4:30进行形体训练。运动强度控制在 HRmax(220—年龄)的50%~85%,每次练习会在准备活动后,基本部分的中间、后段,结束部分后的即刻安排HR测试(触摸桡动脉)。
表3 本研究实验测试仪器一览表Table 3 Experimental Test Equipment
2.运动内容
首先,在准备热身部分,通常安排10min左右的形体操(身体姿态、体位操等),此外,随着试验进行中气温的渐低,会穿插一些强度稍大的有氧操热身。热身结束间歇1~2min进行5~10min的柔韧素质练习(颈部伸展、压肩、侧屈,扩胸、下桥、正侧压腿、劈叉等全身伸展练习),大约间歇2min后进行基本部分练习(表4)。
表4 本研究实验组基本部分练习内容一览表Table4 The Practice Content of the Basic Part of Experimental Group
最后,基本部分结束休息2~3min后,会安排5~10 min小强度的在轻音乐伴奏下的放松伸展操,随后自由分组互相按摩放松。
2.3.2 对照组运动方案
1.运动时间与强度
本组通常在周一、周五晚上的6:30—8:00和周三上午的10:00—11:30进行有氧练习。运动强度基本同实验组。
2.运动内容
首先,在热身部分,会安排10~15min中低强度的在音乐伴奏下的基本步法(以健美操、拉丁有氧操为主)和伸展操练习,休息2~3min后进行基本部分练习(表5)。
结束部分,通常安排10min左右的清音乐伴奏下的徒手操和全身伸展练习,其余的同实验组。
从上述的运动方案可知,实验组实施的形体训练优于传统意义上的单项力量或抗阻练习,无论是趣味,还是健身效果。对照组的有氧练习也较以往单纯的一项有氧练习趣味和新颖。因此,两种运动干预形式在一定程度都有利于调动和维持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学生的主观参与度应该处于同一水平。
2.3.3 实验干预因素的安排与控制
1.实验场地与器材
两组的每次训练均在有音响和体操垫的室内操房。其中,实验组使用的器材(弹力绳)是人手一套,对照组基本都为垫上的徒手练习。
2.实验干预的教练员
为了避免人为的干扰,实验组从前至尾都由本人授课,对照组则由一位综合有氧操教练授课。
图2 弹力绳练习图解Figure2.The Diagrams of Elastic Ropes Exercise
表5 本研究对照组基本部分练习内容一览表Table5 The Practice Content of the Basic Part of Control Group
3.其他干扰因素的控制
首先,在运动健康常识方面,除了实验前的一次理论动员课,还会有意识的在课中不失时机的强调。其次,在生活习惯上,会经常提醒和督促学生养成早睡早起,按时饮食,多关注健身知识,并主动与教练交流等。再者,在饮食控制方面,不仅提供学生日常食物的成分及热量参照表,并告知不同运动项目和身体活动的能量消耗以及每日应该摄入能量的估算方法[33],而且要求她们每天写饮食记录。当然,还有像学生的身体状况评估、参与度和满意度都是整个实验过程特别关注的。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实验前的受试者同质性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前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SD)表示,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
3 研究结果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测试指标的同质性检验,表明各项指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以下将呈现两组实验前后各项测试指标的变化结果。另外,本研究将不同测试内容的受试者作出以下分组:
1)身体形态:整体、偏胖、中瘦(正常和偏瘦);2)身体成分:整体、偏胖、中瘦;3)身体素质:整体;4去脂体重)免疫力:整体。
在此,需要说明,在身体形态、成分部分将受试者除整体外再分成偏胖和正常及偏瘦(下文简称“中瘦”)是本着深入分析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因为从形体健身角度看,偏胖被试需要的是降脂、瘦身,而偏瘦学生需要的是增加相应的身体部位的围度和体重,尤其是去脂体重。此外,将正常偏瘦放一组,是因为从健身学和理想体型的角度看,上述普通标准划分的绝大多数正常的被试去脂体重都低于标准和理想的水平(表11),所以,实际上这两部分学生的健身目标相似。在身体素质和免疫力部分未细分,是考虑到各项素质和免疫指标的提高不论对哪种类型的被试都是有益的。故而,本研究选择这种分组安排,且下述的结果也据此而呈现。
3.1 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的变化
表6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后实验组整体受试者的体重较实验前有了显著性增加(P<0.05),腰围有了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身高、胸围、臀围、大腿围、大臂围有增加的趋势,但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实验后对照组整体受试者的体重较实验前显著增加(P<0.05),胸围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腰围显著下降(P<0.05),身高、大臂围、臀围和大腿围均无显著性变化,但前两者有所增加,后两者有所下降。另外,考虑到受试者的年龄阶段,身高在整体说明之后将不在下列偏胖和中瘦组呈现。
表7显示,实验后实验组偏胖受试者的体重和大臂围显著下降(P<0.05),胸围、腰围、臀围、大腿围有了非常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受试者的胸围和腰围出现了非常显著下降(P<0.01),臀围显著下降(P<0.05),而大腿围和大臂围均未发生显著性变化,不过较实验前有所下降。
表8显示,实验后实验组中瘦受试者的体重、臂围、大腿围出现了非常显著增加(P<0.01),大臂围显著增加(P<0.05),腰围出现了非常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中瘦受试者的体重、臀围和大臂围较实验前有所增加,且前者发生了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后两者发生了显著性变化(P<0.05),胸围、大腿围非常显著性下降(P<0.01),而腰围有所下降,但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表6 本研究受试者(整体)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测试数据一览表Table6 Test Data of Body Shape of Participants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表7 本研究受试者(偏胖)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测试数据一览表Table7 Test Data of Body Shape of Participants(overweight)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表8 本研究受试者(中瘦)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测试数据一览表Table8 Test Data of Body Shape of Participants(normal and lowweight)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3.2 实验前、后身体成分指标的变化
表9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后实验组整体受试者的脂肪%较实验前有了非常显著增加(P<0.01),去脂体重、肥胖率和BMR显著增加(P<0.05),脂肪重和BMI有所增加,但未发生显著性变化;对照组实验后整体受试者的脂肪%、脂肪重和肥胖率有了非常显著增加(P<0.01),去脂体重和BMR未发生显著性变化,且有下降的趋势。
表10显示,实验组实验后偏胖受试者的脂肪重有了显著下降(P<0.05),肥胖率出现了非常显著下降(P<0.01),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但都有下降的趋势。对照组实验后偏胖受试者的去脂体重和BMI显著下降(P<0.05),BMR出现了非常显著下降(P<0.01),脂肪%、脂肪重和肥胖率均无显著性变化,不过有所下降。
表11显示,实验组实验后中瘦受试者的脂肪%、脂肪重、去脂体重、BMI、肥胖率和BMR都出现了非常显著增加(P<0.01),脂肪重无显著性变化。对照组实验后中瘦受试者的脂肪%、BMI、肥胖率有了非常显著增加(P<0.01),但去脂体重和BMR标均无显著性变化且较实验前有所下降。
表9 本研究受试者(整体)实验前、后身体成分指标测试数据一览表Table9 Test Data of Body Composition of Participants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表10 本研究受试者(偏胖)实验前、后身体成分指标测试数据一览表Table10 Test Data of Body Composition of Participants(overweight)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表11 本研究受试者(中瘦)实验前、后身体成分指标测试数据一览表Table11 Test Data of Body Composition of Participants(normal and lowweight)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3.3 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
表12 本研究受试者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测试数据一览表Table12 Test Data of Body Equality of Participants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3.4 实验前、后免疫力指标的变化
表13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实验后受试者的IL-1和IgG出现了非常显著增加(P<0.01),IL-6显著增加(P<0.05),IgM未发生显著性变化。对照组实验后受试者的IL-1、IL-6和 IgG 显著增加(P<0.05),IgM 也 未发生显著性变化。
表13 本研究受试者(整体)实验前、后免疫力指标测试数据一览表Table13 Test Data of Immunity of Participants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
4 分析与讨论
4.1 形体、有氧训练对受试者身体形态的影响
身体形态是人体各部位尺寸比例、曲线度、肌肤松紧度以及由此凸显出的健美感、力量和性感度等综合表现的体表特征。它主要由身高、体重、“三围”等综合体现。形态美不仅是当代女性谈论的焦点,而且还是其参与运动的内在动力。它受遗传影响,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6周的形体训练,受试者的腰围有了非常显著下降,胸围和臀围未显著下降,从健身学上看,三围比例获得了很大的优化,这与刘洁[12]、曾琳叶[31]等研究结果相似;大腿、大臂围变化不大,可能与去脂体重和脂肪量的变化以及训练时间有关;身高有略微的增加,但未发生显著性变化,这应该是由受试者的年龄决定的;有人可能会质疑,形体健身训练为何使受试者的体重增加了?在此,需强调,健身的目的应该是让偏胖的减脂(不一定减重),偏瘦的增重(主要是去脂体重),而从表1、表9可看出,本研究近70%受试者的去脂体重、肥胖率低于理想值(负值),因此,体重的总体均值增加无疑是有益的(生理学的依据详见身体成分部分)。经过16周的有氧训练,受试者的腰围和胸围都显著下降,臀围略有下降,从健身学上看,三围比例有所改观,但优化效果不太理想,毫无疑问,胸部是女性形态美非常关键的指标,这可能是单纯的有氧运动所致[26];身高如实验组;大腿围略有下降、大臂围略有增加但都未发生显著性变化;而体重的增加与训练次数偏少(每周3次)、饮食控制有关,也可能与冬季人体自然储存能量有一定关系[34]。当然,对于整体偏瘦的被试(表9),体重的增加应该还是有益的。整体上的分析或许还难以深入说明,下面将从胖、瘦角度分析。
表7显示,形体训练,使偏胖受试者的三围非常显著下降,有氧训练,使偏胖受试者的胸腰和臀围分别发生了非常显著和显著下降的变化[11],从三围优化角度看,两者效果都很好;另外,前者的体重、大腿围、大臂围出现了显著下降,后者除体重外大腿围和大臂围均未发生显著性下降的变化。这种差异还需从去脂体重、脂肪量等体成分角度分析(表10),生理学研究表明,相同重量的肌肉和脂肪,前者的体积小。表8显示,形体训练使中瘦受试者的腰围有了非常显著下降,臀围有了非常显著增加,胸围略有增加,提示使三围比例获得了较理想的优化,这应该与去脂体重和脂肪的相应增加有关(表11);有氧训练使受试者的胸围出现了非常显著下降,腰围略有下降但不显著,臀围显著增加,提示使三围比例的优化不理想,这可能与去脂体重的流失有关(表11);同时,两者受试者的体重都出现了非常显著增加,但表11显示,前者主要是去脂体重的增加,而后者主要是脂肪的增加;另外,前者的大腿围显著增加,后者出现相反的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前者去脂体重和脂肪的增加,后者以腿部支撑为主的有氧使去脂体重降低、脂肪动员多导致。
4.2 形体、有氧训练对受试者身体成分的影响
身体成分包括肌肉、骨骼、脂肪和其他等[10]。通常主要看脂肪和非脂肪成分,通过两者的比例就可大致推断一个人身体的健康及身体形态的状况。表9的结果显示,形体和有氧训练使整体受试者的脂肪%都显著增加,这使两组的肥胖率分别从实验前的-2.91±17.4上升到-1.44±15.4,-4.27±9.35上升到-2.13±8.8,这种变化无疑是有益的,可能与训练改善人体的消化吸收系统以及冬季的自然储脂有关[34],不过,前者的脂肪重没有显著增加,去脂体重却有了非常显著增加,而后者正好相反且去脂体重有所下降,这应该是以力量为核心的形体训练增加骨骼肌蛋白合成,单纯有氧会降解蛋白所致[2,24];此外,两者的BMI都未出现显著增加的变化,而前者的BMR显著提高,后者没有;综合说明,前者去脂体重、BMR的提高更有利于其健康指数和体型的改善提高和维持。
表10的结果进一步显示,形体训练使偏胖受试者的脂肪%、脂肪重和肥胖率显著下降的同时,去脂体重、BMR没有出现显著下降,而有氧训练组正好相反。显然,相比后者,前者的这种变化将更有利于进一步的减脂、塑形和维持。表11也显示,前者使中瘦受试者的体重(表8)、脂肪%显著增加,但脂肪重没有显著增加,去脂体重却有了非常显著增加,后者正好相反,相关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3];同时,前者的BMI、肥胖率和BMR都出现了非常显著增加,而后者的BMR未出现显著增加。
4.3 形体、有氧训练对受试者身体素质的影响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肌肉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4]。本研究应用了当前先进的等动测试仪(BIDOX),以准确、安全的测试受试者的肌肉力量及耐力。另外,为了更全面的验证本实验,又选取了与健康高度相关的心肺耐力的两项代表性指标。表12的结果显示,形体训练使受试者的肺活量和O2max分别发生了显著和非常显著增加的变化,相关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14,30]。有氧训练更是使这两项指标都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增加,这提示,有氧运动对提高心肺耐力的效果不容忽视,也提醒以力量为核心的健身运动不能抛弃有氧训练;同时,两者的坐位体前屈都有了非常显著增加,但前者增加幅度更大,这也正好验证了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伸展法(PNF)的效果[10];此外,前者的握力出现了非常显著增加,后者没有;前者的腰背最大、相对力量和膝关节最大、相对力量都出现了显著增加,而后者都没有,这进一步证实了单纯有氧运动的缺陷,也补充证明了表9、表10、表11中去脂体重和脂肪变化的内部关系。
4.4 形体、有氧训练对受试者免疫力的影响
近年来,运动与免疫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令人关注。其中,运动与免疫球蛋白和白介素的相关研究更是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免疫球蛋白(俗称Ig分子)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主要功能是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及其他生物学活性[6]。迄 今 ,已 发 现IgG 、IgM 、IgA 、IgD 、IgE 五 种 。 其 中 ,IgG主要由淋巴细胞和脾合成,在体内含量高,且较其他的Ig更易透过毛细血管壁弥散至组织间隙,发挥着重要的中和毒素、抗感染及调理作用。IgM主要产生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血液中,抗全身的感染性较强,IgM可中和毒素和病毒,人体一旦缺乏它可能发生致死性败血症[6]。故而,本研究主要选取IgG和IgM作为检测免疫球蛋白的指标。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IL)是一类细胞因子,来源于白细胞,且参与白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已发现的有30余种[6]。目前多数研究已发现IL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特别是IL-1和IL-6,在运动中的介导调节作用十分显著。IL-1由多种细胞合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可在局部或全身发挥作用,如促进伤口愈合、参与炎症反应和刺激造血功能等。IL-6由多种细胞合成,它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抗体,可促进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并具有抗肿瘤效应,此外,有研究证实,在运动的刺激下,骨骼肌能够分泌IL-6[22,41],由于它在运动介导机能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也被称为运动因子(exercise factor)[42]。
表13的结果显示,形体训练组实验后受试者的IL-1和IL-6分别出现了非常显著和显著增加,IgG出现了非常显著增加;有氧训练组的IL-1、IL-6和IgG[9]显著增加;这提示,两种运动形式对人体白介素、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和合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受试者的免疫机能都有很好的改善。前者的IgG含量增长更大,可能是由于其去脂体重增加有利于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有关;另外,两组的IgM都未发生显著性变化,这可能是因为IgM属于高效能的抗微生物抗体,其杀菌、溶菌等作用强,而且相关研究证实IgM经常用于检测传染病的诊断[6]。因此,IgM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炎症和病毒的Ig可能对急性感染较敏感,相关研究也证实一次大强度运动之后IgM的变化较 大[40,41,43,44]。相反,IgM对较长时间的运动影响不太敏感。这种现象或类似的结果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7,8,13,45]。
5 结论
1.相比有氧训练,形体训练更有利于受试者身体形态的改善,尤其是三围比例的优化,并有利于后期的提高与保持。
2.形体训练比有氧训练对受试者身体成分的优化更有效。前者对受试者的去脂体重、BMR有显著的提高,尤其对偏瘦的被试,而后者几乎没有提高;此外,前者偏胖被试体重的下降更多的是脂肪的下降,去脂体重和BMR下降很少,而后者基本都同时下降。
3.两种锻炼方式对受试者身体素质的影响各有所长。后者对被试心肺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前者对被试腰背、腿、手臂和柔韧等指标有显著的改善,而后者效果甚微。
4.形体、有氧训练对受试者免疫机能都有改善。总体上说,前者对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显著,两者对白介素的提高相当。
5.以抗阻力练习为核心并辅以有氧、柔韧和协调灵敏等综合练习的形体健身训练不仅有利于塑造和保持理想的体型,而且对增强体能和健康更有效和更持久;有氧训练也有很好的锻炼价值,但它存在健身学方面的缺陷。
[1]程宙明.美国肌肉文化的时代价值——基于中西方传统身体文化的历时发展[J].体育科学,2012,32(8):79-80.
[2]戴晓敏,楼华.有氧健身操训练对女青年的身心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3):49-52.
[3]代毅.不同健身形式对女性体成分和骨代谢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2):106-110.
[4]邓树勋,王建,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5.
[5]高德顺,陈海涛,丁洪祥.关于青春期女大学生减肥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6):36-40.
[6]龚非力.医学免疫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6,23-24,53-54.
[7]黄祁平,万艳平,戴亏秀.太极拳运动增强高年级女大学生体液免疫应答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7):54-56.
[8]胡金祥,何宏伟,梁剑明.有氧运动对黎族女大学生免疫球蛋白水平影响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2,7(3):108-109.
[9]蒋桂凤,黄祁平,万艳平.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91-1094.
[10]季浏,孙麒麟.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11]雷瑛,张东宇,周全富.有氧健身操对肥胖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4):48-51.
[12]刘杰,赵书祥.形体与健美操不同课型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66-1668.
[13]刘旭宁,师志云,刘东,等.游泳对大学生免疫功能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2):115-116.
[14]米艳.舍宾(SHAPING)形体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心肺功能、身体形态及素质影响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01-105.
[15]莫文秀,宋胜菊,郭冬升.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16-318.
[16]邱亚君,梁名洋,许娇.中国女性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的质性研究——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2,32(8):25-30.
[17][英]萨姆·莫菲.选择健康:女性健身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
[18]沈芝萍.试论培育形体与形体课教学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
[19]石岩,周璠.女性体重控制认知行为失调的三维模型构建[J].体育科学,2012,32(9):23-9.
[20]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弹力带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1]孙庆祝,郝文亭,洪峰.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3-95.
[22]唐晖.“运动因子”的探微——运动诱导肌源性IL-6释放机制及其对代谢调控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2-45.
[23]王爱民,张柳霞.社会性别视野下女性形体审美观与健身运动参与动机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2,33(2):63-66.
[24]王欣.从形体美的概念看我国大学生形体课的开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645-647.
[25]王欣,肖明.形体课对北京广播学院女生形体改变的积极作用与效果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
[26]王智慧,彭春政.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成分及心肺功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44-47.
[27][英]维仑·斯瓦米,艾德里安·福尔汉姆.魅力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62-84.
[28]魏佳.女性弹力带健身操健身效果的应用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2,27(2):178-181.
[29]徐长红,任海,吕潫.女性身体观对女性体育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9,16(3):31-32.
[30]杨毅,刘家国.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体成分、形态、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1,20(1):93-96.
[31]曾琳叶.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5):68-72.
[32]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84,233.
[33]张钧,张蕴琨.运动营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2-255,297-318.
[34]张美江.形体美训练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4.
[35]张杰,梁若雯.力量健身路径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5):93-96.
[36]赵艳,单涛,王大力.形体训练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121-125.
[37]周敏.优化形体教学内容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及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38]朱建伟,陈玲,邹循豪.当代女性健康审美偏颇与健身路径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10):31.
[39]BRIAN J,STEVEN E.Fitness and health[M].Human Kinetics,2007:83.
[40]KURSAT K,OZCAN S.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the immune system and stress hormones in sportswomen[J].Neuro Endocrinol lett,2005,26(4):361-366.
[41]OSTROWS K,HERMANN C,BANGASH A,etal.A traumalike elevation in plasma cytokines in hunmans in response to treadmill running[J].J Physi,1998,513(3):889-894.
[42]PEDERSEN B K,STEENSBERG A,FISCHER C.Searching for the exercise factor:is IL-6acandidate?[J].Musc Res Cell Motility,2003,24(3):113-119.
[43]TAKASHI K,SHIGEYOSHI K.Effect of training on physical exercise-induced changes in non-specific humoral immunity[J].Jap J Phys Fitn Sports Med,1994,43(1):75-83.
[44]WONG M M.Body weight perception and methods of weight reduction used by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psychotic disorders in Hong Kong[J].East Asian Arch Psychiatry,2010,20(4):169-173.
[45]WONG M Y.Effect of 12weeks’Tai Chi Chuan practice on the immune function of female colleage students who lack physical exercise[J].Bio of Sport,2011,28(1):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