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质量提升研究①

2014-07-26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嵇新浩

中国商论 2014年13期
关键词:高职生毕业生院校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嵇新浩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质量提升研究①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嵇新浩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呈现收入比较低,工作环境比较差、专业对口度低,对工作满意度低的特征。本文在分析造成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的原因基础上,认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应以高职院校为突破口,重构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切实为高职生提供全程就业服务和指导。

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质量 提升 路径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当前学术界的重点和热点,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形势具有严峻性。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深化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让高职毕业生更能跟得上时代需求,增强竞争力。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就业质量是指学生的工作收入高低、工作环境优劣、专业对口情况以及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1]。从当前研究报告及现实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四低”,即:收入比较低、工作环境比较差、专业对口度低、对工作满意度低[2]。这“四低”让学生就业感受不到快乐,感觉自己辛辛苦苦读书,最后境况和民工差不多,甚至比民工的收入还要低,信心受到打击的同时也对读书接受高等教育产生怀疑。当前强调“中国梦”和“幸福中国”建设,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其题中要义,高职院校作为办学的主体应当有所作为。

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的原因分析

学界许多研究成果都对此有过分析,但采用的视角比较单一、不全面。笔者认为就业是个复杂的情境,这涉及到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学生就业选择和整个就业环境的综合影响,应当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关键点为突破口。

2.1 高职院校的原因

2.1.1 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与就业竞争力

高职院校即高等职业教育,兼具大学性和职业性,侧重点在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拥有一定职业技能。在当代中国就业结构性难题下高职毕业生本拥有更好的选择,但就业却反而呈现比较弱势的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大学扩招的影响。本科毕业生在找不到合适工作时挤占高职生的就业空间,高职生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先就业再择业,直接导致“四低”出现。

2.1.2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不科学

不得不说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方面具有落后性和同质化,缺乏显著的竞争优势。具体表现就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没有具体考虑就业市场,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就业预测,导致毕业生在某专业领域“过剩”或“供给不足”,也跟不上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当然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也存在偏差:虽然多数院校都强调校企合作和实践性教学,高职生往往只是在这些单位走过场的实习和实践,并没有真正学习到能直接运用到工作并能增强竞争力的技能,实习单位转化成就业单位的成功率偏低,间接提高学生就业成本。鉴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比较差的就业。

2.2 学生自身的原因

2.2.1 就业迷茫、浮躁与社会相随

高职学生社会化的真正开端应该缘起于进高职院校读书,在就业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社会化。有些高职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表现出迷茫的倾向,只知道就业形势和压力严峻,有担忧却摸不准就业方向,不能耐心做职业定位和规划,不能静心找工作,甚至表现出社会相随的模仿特征,如“先就业后择业”、“零工资就业”、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追求体面和“养老式”、“白领式”的工作,追求较好的发展空间等[3],在就业周期内容易浪费机遇和各种机会,最终抱着凑合工作、获取经验的心态成为选择首份工作的基础,这也直接导致就业满意度低和就业流动性的增加。

2.2.2 高职生在校没有打好坚实的就业基础

有些高职生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就实现鲤鱼跃龙门,将学业抛的很远。在校沉迷于网络游戏、校园恋爱等与学习不相关的活动,导致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均不强,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相对狭窄。当然有些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由于非个人原因,比如高考失利,志愿失利,填报专业是基于亲人压力,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原动力,得到的结果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缺少知识拓展能力。还有些对学习与实践的理解出现失衡,过分重视理论或过分重视实践,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理论尚可,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或者具有一定操作技术但缺乏理论高度显得比较刻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与高校人才的无效供给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我国各行业高级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

2.3 社会原因

2.3.1 就业整体环境不容乐观

世界经济近年先后经历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中国出口外贸降低,对中国国内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再加上最近几年进行结构性改革,就业的市场环境呈现出就业岗位减少、就业生供给持续增多、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低端就业岗位出现用工荒,部分行业就业人才紧张等并存格局。这种格局具有过渡性和偶然性,当然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追求经济软着陆,这种就业格局还会呈现一段时期。但是高职院校及高职毕业生并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就业格局,原先是“高不成低不就”,现在是被迫转成“高不成低就业”。

2.3.2 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

鉴于前文提到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都不一样,但出现高职生和本科生对同领域就业的竞争,甚至出现本科生抢占本是高职生就业的领域。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就业缺乏严格明确的就业人群区分,对有职业资格的高职毕业生与一般劳动力没有推行分别准入。这也使得在竞争就业工作岗位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陡增,无法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学,体现自身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积极性和工作稳定度,最终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就业质量提升是多赢的选择。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质量要以高职院校为切入口。高职生的就业不可能希冀就业大环境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也不能希冀高职生自知自觉独自解决。高职生的就业实际上依托高职院校的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服务指导,具体包括专业建设,工学结合与技能培养,职业规划和临近就业指导。因此,高职院校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需要以此为突破口。

3.1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建设

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改革。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招生、专业划分、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是以“能就业、保证就业并能保证好的就业”为基础。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时要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市场调研,充分研判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只有对就业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判断和预测才能知晓自己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会不会成为“剩学生”、“剩专业”,会不会成为市场紧缺人才从而达到供不应求。只有对其他院校进行专业对比,才能知晓本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参与市场选择。只有对职业素质进行研判才能确定培养学生需要注重的素质和技能。预测成为这个环节的核心,只有科学准确的预测才会有良好的效果。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采用“定制”的方式,先和用人单位签订培养协议,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招生并进行相应的培养。高职生毕业后只要能力达标就可以定向就业。这种定向输送对于高职生的就业质量提升有显著的效果。

第二,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在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后要以就业能力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在这里要反对“以工代学”或“以学代工”。推行工学结合才能让学生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能合理构建就业能力要素。在教学和实践当中分阶段培养。就业能力的核心是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切实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考核,不能走过场。当然高职院校在选择实践场所时要能选择可靠的企事业单位。从反馈来看,许多所谓的实践都是将学生当成打杂的,不是在办公室负责文件整理,就是跑路的,甚至只做做买饭的零碎事务。这背离实践教学的本质,高职生的实践要能走向一线岗位,真正参与实践要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

第三,加强就业质量的动态评价,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要把复杂的就业质量建设目标变为可以测量、比较的数据,为高职院校评价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参考依据,倒逼教育教学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构建就业评价体系,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比如就业率、签约率、就业薪酬、工作满意度、工作流动性、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评价、社会地位等。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计量评分的方式。当然评价的核心在于动态性,只有不断地跟踪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再反馈、再改进,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高职生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力,为就业质量的循环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全面且深化性的就业实习教育。就业实习和就业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就业实习扎实能转化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甚至就业实习单位可转化为就业单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应当有所作为,核心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为即将要毕业的高职生量身定制实习单位,尽量选取对实习生有用人需求的单位,这样转化的成功率比较高。其次要加强就业实习教育。不管是自己联系还是学校推荐的就业实习生均加强考核和全程监督,谨防学生“偷工减料”。派专人带队多和实习单位沟通,让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实习,而不是各种打杂和应付。

3.2 以能就业为核心提供就业服务和指导

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服务和指导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当前各高职院校均开设有职业指导课,但力度还不够,效果也不甚明显。对于高职生的就业指导要全方位的考虑,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地进行监控和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生入学教育的职业指导。高职生的新生教育要有针对性,要回答两个问题即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勤于学习,不能荒废学业。要能直面高职生进入高等院校的困惑。其次要向学生灌输职业倾向和选择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建构自己的职业选择。

第二,继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进行跟踪指导。职业指导课宜采用小班化教学,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和指导教师沟通,将自己的困惑及时告知及时获得相应的解决。

第三,就业能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一部分。以辅导员为核心的高校思政队伍要能定期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跟踪指导。通过谈话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树立能力培养意识和观点,并能自觉参与社会实践,为提升就业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始终以就业为突破口,以就业促进教育改革,以就业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当然高职生就业质量提升同样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应当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1]贾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力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1).

[2]丁金昌.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3]汪宁.高职生就业质量提升的新思考[J].职教通讯,2012(29).

F241

A

1005-5800(2014)05(a)-221-02

本文系2013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YB20130232)阶段性成果。

嵇新浩(1979-),男,浙江湖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职生毕业生院校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