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三语文教学的沉闷单调局面
2014-07-26沈浙瑛
高三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沉闷。因为根据课程设计,高三语文没有新的教材,新的学习内容,一整年都是高考复习。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以应试为目的的,而且由于教学时间宝贵,教师常选择一讲到底或者讲练结合的方式。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做。面对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学生感受到的是疲惫和无趣,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热情,导致大脑缺氧,思维短路,反应迟钝;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写作无病呻吟,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为了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活他们的大脑细胞,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笔者在高三教学中设计了课前演讲、小组合作、微博读写这三招。
第一招 课前演讲添声色
利用语文课前的3-5分钟进行演讲,帮助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充实具体,富有生活气息。在高三阶段主要开展了三项内容的课前演讲。
1.人物介绍。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一位你喜欢的人物,并阐述自己喜欢他(她)的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理由。学生作文材料缺乏,动辙古人,李白、杜甫、陶渊明在学生作文中的出现频率非常高。材料在运用的过程中,又常常和观点脱节,生搬硬套。请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并阐述喜欢的理由,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作文材料运用的难题。介绍的人物可以是体育界的,可以是娱乐界的,也可以是文学界的等等。通过人物的介绍,学生的视野打开了,高三的语文学习也就没那么枯燥了。
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点拨很重要。比如一位同学介绍了沈从文,他认为沈从文在文革中被批斗改造,打扫厕所,但是依然非常的从容淡定,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在逆境中的隐忍。教师趁势提醒学生思考,你能由此想到哪些相关的人或物呢。于是学生们提到了项羽,认为项羽和沈从文恰恰相反,活得刚烈。还有提到了风雨中的竹子,那些刚硬的往往容易首先被风雨折断,所以人应该学会能屈能伸,尤其在逆境中,要懂得隐忍保全自己。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渐渐有了广度和深度。
2.时事评论。请学生就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要求观点鲜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要注重挖掘出新闻事件的人文价值,以区别于政治课的时事评论。语文课堂因为有了新闻事件的引入而更鲜活,更有生命力。
比如“东莞事件”之后,学生以这一新闻事件为题材,但并没有就这一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而是针对该事件中民众的反应,讨论到了现在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也提到了民众意识和官方意识之间的矛盾,眼光很独特。再比如针对医患关系这一话题,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和大多数观点一样,把批评的焦点指向医生,指责医生的医德沦丧,而是客观地分析了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诸多因素,比如患者的心理,比如社会的福利保障体系。考虑问题非常地客观全面。学生的思维就在一次次的思考中逐渐有了广度和深度,学生们也在一次次思维碰撞中逐渐成熟起来。
3.即兴演讲。按照话题选择——课堂演讲——同学点评等三步操作。
首先,需要确定话题。这个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完成。每位同学准备2-3个感兴趣的话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课代表,然后由老师和课代表一起筛选出有价值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并抄写在统一格式的小纸条上,注明出题者的姓名,然后装在一个密封的盒子里。
第二步,即兴演讲。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5分钟,轮到演讲的同学到课代表那里抽取话题,并做准备。上课铃声响起,演讲的同学就到讲台上向大家阐述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
最后,点评环节。讲完以后由出题者阐述自己出题的缘由和意图,并由出题者对演讲的同学进行点评。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留些时间自由点评,有同学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或者对这位同学的演讲有想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选择的话题有贴近自身的,比如中学生要不要穿校服,高中文理分科有没有必要等等;也有关注国际民生的,比如关于物价上涨问题,关于海湾战争等等;也有些很无厘头的,比如西瓜的联想,比如粉笔和爱情等等,这些话题都考验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招 小组合作增效率
学生单纯听教师讲课,单一的大量纸笔训练,其收效并不理想。很多强调再三的知识点,学生还是不能够很好掌握。看似听懂了,练习一做,又是错误百出。为此,笔者尝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1.专题复习的小组合作。把近几年的相关高考试题和参考答案下发给学生,让他们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这一类题目的考查类型、角度以及答题思路。然后再思考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讨论解决的办法。
比如小说阅读中有关“情节”这一专题,各个学习小组经过合作探究得出如下结论:小说阅读情节类的题目主要是考查概括情节内容和分析情节的作用两大类,且有不同的答题思路。不仅如此,各小组还提出了自己答案存在的问题。如情节概括方面回答不到点子上,自己的答案或是有所遗漏,或是过于琐碎,因此,概括情节时,或根据场景(时间地点等)的变化,或者抓住小说的矛盾焦点。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对这一类题型的答题思路自然会清晰很多,遇到类似的题目回答起来也会更有条理。
同时,专题练习时,还可采取学习小组合作批改的方式。学生的作业全部由老师批改然后讲评,学生感受不深,碰到类似的题目还会做错。笔者尝试小组互批,或让某个学习小组负责一次全班作业的批改。批改完以后,再给大家讲解答题要点。学习小组依次轮流。在互批和讲解中,学生更直观地发现自己答题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
2.作文的互评。在作文教学方面,我们都习惯于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但很多时候学生看完教师给的分数以后,就扔在一边不管了,导致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不快。为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学生互评的方式。
首先教师要做好点拨引领的工作。在开始评改的阶段,学生不易看出文章的不足,教师需要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师生共同修改,让学生懂得修改一篇作文要从立意、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要指出主要优缺点。在典型示范批改之后,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互批,多角度地思考文章的优劣得失,帮助同学修改好一篇文章的同时,也让自己在如何写好文章的问题上有所领悟,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课外拓展的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选择一些语文学习范畴的课外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思考。比如高三寒假作业,让学生以家庭住址相近为原则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对中国的春节文化进行研究。每个小组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比如春联文化、饮食文化、压岁钱文化等等,各个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上网搜集资料,向身边的老人打听各种关于春节的民俗,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做成PPT,开学初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展示。
第三招 微博读写激情趣
尝试把时下最流行的微博引进语文教学,将微博的欣赏、写作与高三语文的语用、阅读、写作等结合起来,帮助拓展视野,激活思维。
1.微博欣赏。学生缺乏关注、体会生活的时间,但并不代表他们缺乏关注生活的兴趣和热情。及时把一些名博的内容转发过来,同样可以起到激趣、学习的效果,从而不自觉地引发他们对帖子内容的学习和思考。开始阶段,老师一定要从各个角度精选微博,对这些微博,先让他们自己读,然后评论这些微博,在评论中学会思考。比如:
——在伸出援手的瞬间,她及时地甩掉了脚上的高跟鞋,有效缓解了冲击力对女童和自己的伤害,这是一种大智之美!
——在女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她没有丝毫犹豫,不顾危险把生的希望最大限度地留给了女童,这是一种大勇之美。
——作为一位母亲,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保护别人的孩子,这是一种大爱之美。
这是关于最美丽妈妈吴菊萍的几则微博,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了这个事件,可以启发学生对于同一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
2.微博写作。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网络微博,只能利用笔记本进行模拟微博。鼓励学生每天坚持,有话即长,无话则短,利用零碎时间,把自己的灵感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
然后组织学生相互阅读、点评、转载,比赛谁的微博“点击率”高,并评出每周“微博之星”和一些精彩微博,在宣传栏“优秀展示台”展出。同学可以点评回复,把自己的观点写在便利贴上粘贴到宣传栏中去。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思维碰撞的方式,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收获了更多的观点,他们的思想也在逐渐成熟。
以上三招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这些效果:
1.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通过课前演讲、创作微博等方式,学生关注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独特的思考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活泼了,听课效果自然也好了。有学生在毕业之后回忆起之前的课前演讲,说“这样的演讲活动也算是高三灰暗的生活中难得的一缕亮色”。
2.增强了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以前学生在谈到作文缺乏真实体验时往往会抱怨自己的生活太单调,学习负担太重,没有时间去关注生活。微博的欣赏、写作、回帖、展示等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的微博本“从最初的必须完成的任务,到后来成了表达自己的空间”(学生语),继而这种创作的热情、表达的欲求由微博转移到了作文中,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时也表现得非常主动。
3.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题型、答题思路和答案组织,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更主要的是在合作探究中提高了思维能力。特别是有关赏析、探究类的题型,基于小组合作产生的思路和答案,有时比配套练习的参考答案更为完善、全面。小组成员间的智慧碰撞,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沈浙瑛,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余杭。责任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