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领域的生成与建构

2014-07-26黄旭午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前两年,网上有这样一篇博文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一句话“屈原向我们走来……”通吃高考作文题》,文中列举了将“屈原向我们走来……”这样一句话灵活运用于高考作文题的几个范例。材料通吃高考作文现象追溯到更早,是2007年网上的一个帖子:“苏轼材料通吃高考十省市作文”,有人用苏轼的材料,以十省作文题(怀想天空、诗意的生活、科举论、提篮春光见妈妈、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必须跨过这道坎、读懂一首诗需要多少年、施比受有福、传递理想)写了十篇作文,文章文采斐然,灵活通变,如果在高考考场上写出这样的作文,也属上乘。这个帖子,早已湮没在信息的汪洋之中。但它的出现,在海量信息产生的当下,对于学生的作文备考,特别是素材积累方面,却启发了我们思考。

网络时代,信息铺天盖地,对学生而言,信息的接受方式是点式而非面式,信息核心是点,围绕信息核心的细节是面。学生一般了解信息核心这个点,而对信息核心细节的这个面却不太关注;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在对感兴趣的信息接受时,既了解信息核心这个点,也关注信息核心细节的这个面,随着时光的消逝,大脑留存的只有核心的点,而核心细节的面逐渐消退。作文却恰恰相反,运用的材料不但需要信息核心,而且更注重信息核心细节,因为只有细节内容才更充实,表述才更清晰,角度才更新颖。因此,作文时学生在材料使用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材料的简单堆砌,干瘪而又空洞;材料的雷同,千人一面;了解的信息太多,留存的有用的信息太少。

鉴于以上两点认识,有效的作文备考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写作领域,具体就是掌握的材料不在多和浅,而在于精和深。精有利于形成独特而深刻的体验,提高使用率;深在于以不变应万变,便于自圆其说。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写作领域的生成策略。

一.变广泛地收集材料为对典型人物、事件的广泛性收集

1.对准靶心

复习备考阶段,无须大量地去准备各种材料,主要精力放在确立一个典型人物或者事件上,以它为圆心,收集与之相关或类似的其他人物、事件,延伸、拓展开来,生成一个写作领域。

2.一网打尽

一个典型人物或者事件确定下来后,通过网络搜索和查资料的方式一网打尽所有与之相关的材料。比如:典型人物,既要查到他的生平事迹,也要搜到相关时代背景,还要搜到别人对他的评价。

二.材料的收集方法及其整理

1.典型人物、事件的确立原则

(1)广为熟知

选出的人物、事件要具有典型性,则必须是人们广为熟知的。广为熟知的人物、事件,必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最能体现其所处的时代特征;所包含的意义必定丰富。其多向度的特质,具有通吃不同作文的潜力。但衡量是否为广为熟知,标准尺度不单单是指当下,还指历史,能经得起时光考验,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迹的人物、事件,就应该算广为熟知的。有些人物和事件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内涵不是很丰富,如果生成写作领域就很难拓展开来,比如徐本禹,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但因政治性太强,内涵比较单一,拓展空间有限。

(2)行业精英

针对典型人物而言,最好选行业精英。因为精英具有代表性,能挖掘丰富的内涵,折射出多面的光彩。比如:政治方面,中国古代李煜,中国现代邓小平,外国的撒切尔、瓦格纳;经济方面,中国的李嘉诚、马云,国外的比尔·盖茨、乔布斯;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的管仲、陶渊明,现代的钱锺书、季羡林,国外的泰戈尔;艺术方面,中国的梅兰芳、杨丽萍,国外的梵高、斯皮尔伯格;体育方面,中国的姚明、李娜,外国的乔丹、贝利……

(3)凸现时代性

针对典型事件而言,要凸现时代性。因为典型的事件留下时代的印迹,折射出丰富的时代内涵。比如娱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凸显多方面的时代特征:平民偶像的崛起、民主启蒙、颠覆、全民狂欢、反讽、审丑、商业意识……

2.材料选取方法

(1)按特定顺序收集

如果收集的是人物,就按出生到死的顺序建立年谱,但不是每一年都要入选,在人生中具有标志性的年份一定要入选;如果收集的是事件,就要按照事件的起因、开端、经过、高潮、结局的顺序收集,如此,才脉络清晰,一网打尽。

(2)关键信息筛选

采用一网打尽的方式,一个典型人物足够写一本传记,这样工作量就大,而且没有必要。收集资料既要全面,也要简洁;全面是要求不能遗漏,简洁是要求记住关键信息。因此,对收集好的资料要进行关键信息的筛选。关键信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例:时间是2012年10年11日;地点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人物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事件是2012年10年11日13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莫言也因此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要特别重视的是关键信息的名称一定要准确记忆。

(3)事件关联

事件关联是指以典型人物或者事件为圆心,通过延伸、拓展,收集与之相关或类似的其他人物、事件。以事件关联为手段,变单向度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收集为多向度收集,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通过这种建构,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丰富和深刻自己的思想,为作文能够自圆其说培养沃土。比如:莫言成为中国首位本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联想亚非其他国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关联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作家,如林语堂、巴金、艾青、老舍、沈从文、钱锺书等,关联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关联中国文坛现状,关联类似文学流派,如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三.所选材料的内涵挖掘

1.关注细节

对所选材料进行内涵挖掘时,细节切不可放过,细节之处往往大有文章。比如莫言的恋乡情结,他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获奖后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2012年2月15日,莫言回潍坊参加一次活动时曾对记者说:“高密是我写作的源泉,故乡的方言土语是我的母语,我虽然已离开故乡20多年了,在北京买了房子,户口也迁到北京,但对我来说,北京只是一个客店,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精神上,我始终还是个潍坊人。我从来没有把北京当作自己文学写作的背景。”可见莫言是一个乡土情结极重的人。

2.同类事件分类、归纳

将材料分类出同类事件,归纳出某种观点,以此建立对素材的新的认知,形成新的视角,写作领域得以拓展。比如,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译者也功不可没。莫言在瑞典出版了三本书:《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译者均为陈安娜,有网友认为“莫言获奖的最大功臣应该是陈安娜,没有她对语言的独到理解和完整还原,何以让这个‘以欧洲语系为主的奖项收入囊中”。此外,年逾古稀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被中美媒体称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数十年来,他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读者。有评论称,没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说翻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恐怕难以深入西方,他对莫言作品的世界影响力居功至伟。这说明成功固然要靠个人实力,但也和他人的幕后助推、合作共赢是分不开的。

3.材料现象与时代本质特征对接

任何社会现象都能追根溯源到本质,因此在收集完材料后,尽可能的去挖掘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的看问题,自己的思想才能深刻起来。一味地纠缠于现象,浮于表面,最后就人云亦云。比如:2014年最火爆的电视娱乐节目是“我是歌手”,它为何火爆?难道原因是众多偶像、实力歌唱明星同台精彩的PK?这只是表象,火爆的根本原因有两个关键词:颠覆、创新。10年前,湖南台的“超级女声”开启了中国电视节目娱乐选秀的序幕。“草根”“颠覆”偶像,吸引观众眼球,“创新”则吊足了大众胃口。自此,全国各地卫视选秀节目如雨后春笋。“超级女声”之后,湖南台推出“快乐男声”,这档节目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收视率,因为它只是简单地模仿,而没有创新。“我是歌手”虽不是草根“颠覆”精英,但它却是明星的自我颠覆。思考这些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具有一些时代的本质特征:大众文化背景下,媒体市场运作、娱乐至上、消解颠覆、图像盛宴、民主意识、张扬个性、审丑等等。

按照以上方式,进行材料积累,我们就能够构建一个宽广的写作领域。而所选的材料,按照不同的类别,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这种积累方式,其最大的价值不是收集的结果,而是在收集的过程中,人的情感的不断丰富、认识的逐步深入和思维的逐渐深刻。

黄旭午,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蔡三林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特点与创新经验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论新形势下改进军队典型报道真实性的基本方法
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诺贝尔文学奖VS茅盾文学奖,谁更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