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探索
2014-07-26陈小玲
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学生学习感悟的重要内容。而让学生把语文学得兴致盎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觉得语文阅读能力是重要前提。
一.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并且强调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自始自终要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不能强行灌输,要充分信任学生。在学生阅读时,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就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二.课内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在语文课教学中,要以读为本,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在阅读课文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首先要学会粗读,粗读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要把整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初步的培养。学生初接触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题目抓题眼,审清题意,提问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其次要学会精读,精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思想感情,在精读过程中不但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且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精读时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写读后感,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又能提高写作水平;最后要学会朗读,朗读可以培养语感,锻炼思维,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
三.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完成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如果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良好习惯的培养,就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同时要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在教学中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进行提问质疑。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这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如果把一本本有趣的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学生们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那么他们就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快乐的和富有天真浪漫情调的童年。当然,如果想让班级里的学生爱上阅读的话,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的时候,就会很新奇地凑过来看一看老师在看什么,如果看到自己的老师经常捧着书看,那么他也会非常向往成为这样的人,从而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陈小玲,教师,现居甘肃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