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读懂诗歌

2014-07-26钱安英张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细品面纱大雁

钱安英+张云

中国古典诗歌无疑是中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珍珠,她时而清新秀丽,时而优雅含蓄,时而豪迈奔放,时而洒脱飘逸。她的千变万化让人深深痴迷,也让人捉摸不透。于是常听学生对我抱怨说:老师,古诗读起来感觉很美,可我就是不知道在写什么。是啊!古典诗歌就像蒙着面纱的美女,虽然感觉她很美,却不知道是怎么个美法。只有揭开她的面纱,才能真正感受到她的美。今天我就来谈谈怎样揭开古典诗歌的面纱,看清她的真面目。

惊鸿一瞥,留下第一印象

很多人都认为诗歌就是要细细品味的,没错,我不否认诗歌应该细品。不过在细品之前我们要对诗歌有个整体的印象。古人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在读诗时既要能“入乎其内”,也要能“出乎其外”,我们要先把诗快速地读一遍,得到一个整体的印象。对于前后内容差别较大的诗歌,尤其要有整体印象。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前面写的虽是乐景,但后面抒的却是哀情,如果对诗歌没有整体的印象,只是单纯地从某一个方面(景或情)去把握全诗,就会失之偏颇,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细细端详,看清眉眼长相

在速读后,第二遍就要精读,细细品味了。这一次的阅读要从多方面进行,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诗歌的标题,要从诗歌标题中获知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类型。如看到《柳》就要想到这估计是一首咏物诗,所写的物是柳;看到《山居秋暝》就要想到这估计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的是秋天傍晚山中的景色。然后再结合第一印象,基本上能准确判断出诗歌的内容和类型了。

第二要注意作者。假如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者,那么我们首先要想到该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创作风格。如果是不熟悉的作者,那么后面的注解就要仔细看了,看有没有和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如果没有注解,那就说明没必要关注作者了。

第三要注意正文,正文无疑是重中之重。在阅读诗歌正文时我们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用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把诗歌翻译一遍(一句话也不能漏),然后适当地调整一下使语言稍微流畅一点。第二步,挑出诗中的景物或人物,找出其特点,第三步就是情境再现了,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里勾画出这些景物或人物组成的画面,感受这幅画面的整体氛围即意境。

下面就以宋之问的《题大瘐岭北驿》为例,具体说明一下这个鉴赏过程。

初读这首诗获得的整体印象是:这是一首思乡诗,内容上有景,有物,有情。

细品这首诗。由题目可知,作者身在大瘐岭北驿,远离家乡。至于宋之问这个人,很多学生不太熟悉,如果诗后无注解的话,要想获知写作背景很难,所以对于写作背景我们暂且不深究。然后复述诗歌内容:“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开始南飞,传说飞到大庾岭后它们就全部折回。但是我走到这儿后却不能停下来,要继续前行,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潮水下落,江面平静,树林中一片昏暗,瘴气弥漫不散。明日早晨,我回头遥望故乡时,应该能见到那岭上的梅花吧!”诗中的景物及其特点是“南飞雁至此回”“潮水下落”“江面平静”“树林中一片昏暗”“瘴气弥漫不散”,这些是眼前实景。还有虚景是“陇头梅”。诗中的人物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他的特点是:身处大瘐岭,但是还要南行翻过大瘐岭,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最后就是情境再现了,这首诗应该有两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太阳已经落山了,潮水回落,水面平静得毫无生气,树林里开始昏暗下来,一个清瘦的身影负手而立,向北方眺望,可眼前瘴气弥漫,什么也看不见,一两声雁鸣引得他抬头,只见大雁开始向北方飞去,他多想让大雁带着自己回去啊,可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奢望,人虽在此,可心早已随大雁飞走了。第二幅画面是:清晨,雾气散开,诗人又要起身南行了,他一步三回头,眺望故乡,只见岭上的梅花已盛开。这两幅画面营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忧愁、失落、悲苦的思乡之情。

至此,这首诗的解读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审清题意,根据要求组织语言答题了。以上就是我关于如何读懂诗歌的一点浅见,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钱安英,张云,教师,现居湖北宜城。

猜你喜欢

细品面纱大雁
揭开剪纸题的神秘面纱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揭开人脸识别的神秘面纱
大雁
揭开藏北草原的神秘面纱
大雁曲
大雁飞过
Take Art Slow 放慢脚步,细品艺术
冥王星的面纱被揭开
细品美国F—35B“闪电”Ⅱ隐身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