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作文能力的训练尝试
2014-07-26刘纯林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告诉我们,做事要注意积累,要坚持不懈。作文教学尤须如此。一个人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教学生观察,寻找素材,是提升作文能力的第一步。
虽然每个老师都会告诉学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但实际上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观察。指导写作,就要教他们学会观察,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可以先上观察理论课,根据观察对象,选择合适的观察法,如:事物全程观察法、定点换形观察法、移步换形观察法、事物整体观察法、事物局部观察法、由此及彼观察法、追踪寻迹观察法等。再用理论指导实践,每天的日记或指定观察对象或学生自主选择一种进行描写,字数不做过多的限制。
可是,身边的人、事、景、物毕竟是有限的,要扩大学生的视野,积累写作的素材,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开展阅读课,积累素材,是提高作文构思训练的第二步。
首先,正确引导,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一直坚信这是真理。于是,我根据学生所处年级、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目,可以是名著,也可以是当前流行的文章。并建议学生读后写读后感,从佳作中汲取语言精华、思想养料,开阔视野,积累素材,提高能力。
其次,广泛阅读,让真情成为至胜的法宝
“亲其师,信其道。”在同学们信服自己的老师推荐的是好看的,真正适合他们看的书之后,他们也尝试着在日记中写真人真事,诉真情实感,开始练笔。
长期坚持不懈的积累,学生脑子里的素材越来越多,写作时自然不愁无话可说。于是,我尝试着让学生学写创新作文。
在作文创新构思训练过程中,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丰富素材,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就如物理中常提到的当车停下时人们身体前倾的惯性一样,人们的思维也存在定势。比如:当问1+1=?时,人们往往会想到是2,实际上1+1=?有多种答案。可以是一个字(王),也可以是这样的答案:一场考试+一个分数=一根紧绷的弦;一点冲动+一点不成熟=一个不小的错误……看到“流泪”,人们往往会想到悲伤之泪(亲友离别、名落孙山、亲人遇难)或喜悦之泪(金榜题名、亲人重逢、获奖)这样的心理、情感之泪;其实,流泪还有非心理情感的因素,如嗅了洋葱、眼里进了沙子;还有非人类之泪,如天下雨可看作是天在流泪,小狗被打,眼角有泪……如果学生写作时摆脱不了思维定势,素材面就会非常狭窄,容易出现题材雷同的现象;而如果能突破思维定势,写作范围就大大扩展了,内容自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篇文章不仅要选材新颖,更应有高深的立意。为了在平凡中提炼出美,让不平凡更惹人注目,使所选素材有一个高深的灵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升华素材,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如何培养呢?通过多种尝试,我认为可以先让学生从理论上知道想象的几种常见的方式,如相似想象(形似、神似)、求异想象、发散想象,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想象,然后每天布置一个想象的话题作为作业,老师收集积累每个话题中的精典句子,再反馈给学生,这既给了写得好的同学极大的鼓励,又使学生明白了同样一个话题有很多种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文章的立意也就不同。
一个阶段训练下来,同学们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如: “茫茫雪地上的一行脚印”,同学们想到“那是开拓者的足迹,他们改变了空白的世界”,“那是破坏者的罪证,他们打破了世界的安宁”;“画圆”,同学们想到“画圆时总是先定下圆心,才能把圆画好,人生也如此,要想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必先确定一个奋斗的目标”,“笔心因为有了笔架的支撑与帮助,才把圆画得如此完美,人们要做好一件事,也少不了朋友的帮助”……
勤于练笔,让写作成为持久的习惯是提升作文能力的至境。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我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用心去体会、品味、赏析。学会圈点批注,及时反思总结,归纳心得体会,交流读书经验。大部分学生们反映自己再也不怕写作文了。他们开始了积极的练笔。
现在,看学生的练笔成了每天的享受,因为它们会把我带进一个无法预知内容的文字世界,每天都会给我欣喜。这也使我明白,让学生喜欢写作,让学生作文创新,并不是一件无法企及的难事,它是有路可循的,只要注意点滴的积累,只要每天坚持联想与想象的片断训练,每周一至二节的阅读课,相信小流一定能积成江海,学生的作文一定会锦上添花,在写作的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刘纯林,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