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模仿中求创新
2014-07-26吴海燕
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美学大师朱光潜也在其《谈作文》一文中写道:“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古今中外那么多的成功先例告诉我们模仿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一.言之有物,实现内容上的创新
我们学生写作文总是在迫不得以时,才咬着笔杆,冥思苦想,最后无奈时间所逼才能草草完成上交。写出来的文章往往空洞无物,记叙文似流水帐,议论文不知所云,让人味同嚼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有这么两个:一是因为受年龄的限制,生活经历少,积累不够丰富;二是因受知识基础、阅读量的限制,文章内容干瘪,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所以在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背的前提下,要指导学生模仿书本课文和作文范文的题材及主题,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曹文轩的《前方》,从具体的故乡到抽象的精神家园,作家都进行了阐释,使学生对“故乡”的理解由肤浅到深刻。在讲授时,我也适时地对这个话题进行了补充引伸,归纳整理,为学生以后写作与“故乡”有关的作文打开了思路,作了充分的准备,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具有厚重的文化气息,内容才会深刻。在作文评讲时,我也会提供一些范文,让学生明确该写什么,并对类似话题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在模仿中求创新。
二.新颖别致,实现结构上的多样化
作文结构是作文的核心特征,是思维表现的过程,是作文中不可变革或都说变革最小的部分。模仿课文或范文的结构来安排自己文章的篇章结构,是相当有效的方法。高中课本中有许多经典作品,谋篇布局合理,篇章结构优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明暗双线结构和“欧·亨利式”结尾,《六国论》先总后分的谋篇布局,《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等,这些典范之作,值得学生好好学习和借鉴。曾经有一位学生就运用先破后立的方法成就了一篇高分作文,遇到这种情况就该好好表扬,强化学生这种模仿意识。要让好的谋篇布局,为我所用。写记叙文时避免单一的时间顺序,多用倒序,插序,补叙,甚至是双线结构。写议论文时避免单一的并列式结构,多用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
另外,精彩的标题、开头和结尾也都是学生写作时着重模仿的地方。“大家之文,于文之去路,不唯能发异光,而且长留余味”。许多高分作文,它们的开头和结尾,都有雕琢凤头、打造豹尾的意识。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样式模仿,努力实现结构上的创新。
三.生动形象,实现语言上的丰富性
文字是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文字的合理选择、创新运用体现一个人的写作功底。作家秦牧说过:“文学作品的文字除了要求清晰流畅之外,还要求优美。文字如果不能给人以美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语言上的模仿,就是学生通过对语言范例的熟读、理解、领悟,从而写出与范例有相同或相近结构形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的语言。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字、词、句、段值得我们模仿学习。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字词句,领悟它们的妙处,必要时还需背诵,然后进行一些仿写训练,效果可能会不错。
《荷塘月色》的语言清新自然而优美,特别是第四段对荷叶荷花的描写,就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荷花的神韵和灵动美。俗话说:“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语言也要靠各种修辞去装饰。失去这些,语言就显得平板枯燥、苍白无力,即使算得上通顺,也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所以要引导学生模仿文章大家遣词造句的方法,学会恰当地使用形容词、叠词,学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鲜活、形象生动、文采飞扬,并在课后及时进行片断练习。
但是,模仿不是抄袭,也不是把别人的文章,东摘一段,西摘一段,凑成一篇文章。“模仿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作文的模仿是对某一篇文章的或主题、或结构、或语言等进行模仿。模仿更不是创造,因为任何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所以模仿只能作为初学者提高写作能力的阶梯,千万不能把模仿别人的优秀作文当作提高写作能力的法宝。
著名画家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说:“学我者”能学学其神,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将会出于蓝而胜于蓝;“似我者”只是一味地模仿,依葫芦画葫芦,这样将会终生无所成就。
吴海燕,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