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综合素质测评谈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与任用

2014-07-25孔祥慧

关键词:选拔学生干部高校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综合素质测评是优化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针对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意义以及基于综合素质测评下的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原则,提出了打造服务意识好、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干部队伍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综合素质测评;学生干部;选拔;任用;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8-0086-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作为高校学生队伍的管理者,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高素质学生干部选拔、任用的有效途径,培养出一批强有力的学生干部,并以此作为立足点,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全体学生队伍满足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促进新形势下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与进步。

一、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意义

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做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它体现了评价、教育、管理、导向等几大功能,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特别是对学生干部的选拔起着尤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一般包括德育测评、智育测评、能力测评等几个重要方面,每个类别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比例。以笔者所在学院的素质综合测评实施办法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课程学习成绩、实践与创新能力三部分,为突出学业为主、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10%、75%、15%。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成绩按百分制计分。其中,基本素质测评囊括了思想政治表现、个人品德修养、学习态度状况、组织纪律观念、身心健康素质五项二级指标;课程学习成绩以学生每学期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辅修课程的成绩和学分计算得出;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包括出版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艺术、新闻等作品、科技发明、学科与文体竞赛等共六项二级指标。每学期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最终结果(记作F)是基本素质总评得分、课程学习成绩总评得分、实践与创新能力总评得分的加权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F=F1×10%+F2×75%+F3×15%。

“知人”才能“善任”,高校学生干部选拔也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向全体师生完整、透明地展示学生干部的综合表现,其为学生干部选拔把好关的作用十分明显:一是使高校选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做合适的工作,实现人、岗、任务的最佳匹配;二是避免经验管理造成的失误,杜绝学生干部队伍中出现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等不正常现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效降低学生干部的离职率,防止由于个人愿望与实际工作相差甚远,或个人志愿无法实现而失去工作热情的现象的产生。

二、基于综合素质测评的学生干部选拔任用的指导原则

(一)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保障机制

形成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和有力的保障机制,是选拔任用学生干部的根本基础。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就是围绕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核心,以学业为重点,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抓手,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有力的保障机制就是要建立健全实施细则与考核办法,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实现综合素质测评长效化,同时做到考核、选拔、任用成果的及时反馈。

(二)坚持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过程

公正、公开就是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学生干部选拔工作,同时增强选拔工作的透明度,让选人用人在阳光下运行,这是保证选拔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竞争是古今中外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用“马场赛马”、公平竞争的办法激发学生干部选拔的活力。择优是学生干部选拔的目的,就是要在干部任用程序中差额比较、选贤任能,把思想政治坚定、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极强、群众基础良好、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干部选拔到各个岗位上来。

(三)注重对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的合理利用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能仅仅用来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作为对学生道德品质、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综合情况的客观反馈,据此对学生进行优、缺点评价,给出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引导和教育学生根据测评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全体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完善高素质学生干部选拔任用的举措

(一)实现从“重成绩轻素质”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转变

德与才是干部素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有德无才,难以担当重任;有才无德,就违背了选拔学生干部的根本目的。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中,应突破旧的选拔人才标准,树立“品德+能力”的用人标准,不唯背景、关系、成绩,而是要看是否具有积极的进取心、勤奋学习的作风、强烈的创新意识、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和科学的决策能力,让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学生干部最大化地发挥领军带头作用。

(二)实现从“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转变

“伯乐相马”,一直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有很大局限性,造成许多问题。在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下,伯乐不能坐在办公室培养和评选良马,而应在赛马场上观察和挑选良马。一方面“赛场选马”,有利于优秀的学生干部脱颖而出,又能避免走后门、拉关系、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防止恶性竞争和不称职的学生干部上岗。另一方面,营造良马展示的环境和条件,抓住机遇,给有用之士亮相机会,做到干一件大事,造就一批人才。

(三)实现从“求全责备”向“扬长避短”转变

对人才、对学生干部不能过于求全责备。如果在用人时,只盯住其缺点,死死抓住“小辫子”不放,其结果只能是无人可用。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使用上,应做到知人善任,因地制宜;容人之短,用人之长。针对优势各异的学生干部特点,要在不同的岗位加以重用。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干部队伍需要“千里马”和“老黄牛”这两种素质有机统一的人才:千里马扬鬃奋蹄、思维活跃是它的优势,“老黄牛”则勤勤恳恳地耕耘,任劳任怨干活,具有奉献精神和务实精神。在选拔培养学生干部的过程中,对于亦“马”亦“牛”的“能力”和“务实”统一的人才,分配工作时也应根据其性格特点加以侧重。

(四)实现从“一次培养”向“终生培养”转变

随着新形势下高校社团、团委学生会工作思路和活动开展的日新月异,学生干部面临着对工作观念、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等素质的更高要求,因此,一次性培养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对学生干部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学生干部培养上不能一劳永逸,而应实现向“终生培养”的转变。要教育学生干部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采取自学,集中培训,部门之间、学院之间互相交流等多元化的形式,对人才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拓宽其知识含量,提高其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选拔任用学生干部,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于高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作为衡量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客观、公正、全面地选拔学生干部,同时可以得到学生情况的反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高枫.浅谈当前高校加强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途径和落脚点[J].科技视界,2012,(22).

[2]刘军.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高校学生干部[J].学理论,2010,(10).

[3]杨攀,周杰.浅谈培养高校高素质学生干部[J].科技信息,2010,(33).

[4]杨建民,张飞鹏.心理素质在高校学生干部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及培养途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4).

[5]牟海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学生骨干选拔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12).

收稿日期:2013-12-18

作者简介:孔祥慧(1983—),女,辽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学办主任,辽宁省骨干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endprint

猜你喜欢

选拔学生干部高校
小学体育训练队工作浅析
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与经济发展
基于学生干部教育管理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高职学生干部成长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