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大学生社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分析
2014-07-25陈卓
摘要: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农林高校中的大学生社团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所开展的活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对大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具有一定的作用,是新时期“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特点是体验式教育、主体参与式教育和隐性教育。建设好大学生社团,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林院校;学生社团;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8-0081-03
高校中的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群体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所组织的活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对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有一定作用[1],能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2-3],构成了新时期“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本次问卷调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年级学生为样本主体,随机抽取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从实证角度对学校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素质培养状况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探究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素质教育特点、针对社团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通过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建设,进而促进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社团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诸方面的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包括思想素质目标、政治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和心理素质目标[4]。本次调查表明学生社团具有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作用。
首先,大学生社团活动具有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培育功能。调查对于“你认为参加大学生社团对于你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方面提升的作用”,有44.0%的人认为“比较明显”,39.4%认为“不明显”,7.1% 的人认为“很明显”,只有9.3%的人 “没什么作用”。在被问及“通过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你的心理素质方面的收获”时,有31.7%的人选择了“悦纳自我”,41.5%的人选择“锻炼了自己的意志”,46.8%的人选择“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只有 21.2%的人认为“没有什么收获”。 通过上述调查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相比,大学生社团活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提升学生思想、心理素质的作用。
其次,大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在具体能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您认为参加社团的活动锻炼了您的哪些能力”,有71,9%的人选择“交际能力”,46.7%的人选择“表达能力”,37.4%的人选择了“组织能力”, 9.1%的人选择了“其他”。实践锻炼方面,参加社团活动能够锻炼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例如关于“您认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您学会了什么”,问卷提供了五个选项“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宽容别人、互帮互助和其他”,其中前三项的选择比例基本相当,为40.1%左右,而选择“互帮互助”的比例最高,为70.8%,“其他”的比例为8.1。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答“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您认为加入学生社团对您的认识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上,45.6%的人认为“比较明显”, 35.2%的人认为 “不明显”,11.0% 的人认为“很明显”,只有7.7%的人感觉“没什么作用”;同样都是对于这一能力的调查反馈,调查对象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比较明显”的比例是39.7%,回答“不明显”的比例则是44.8%。可以看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相比较而言,学生社团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
再次,大学生社团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有关内容的理解,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难以形成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方式也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而课外实践活动则不同,从功能角度看,课堂教学主要作用是教学生“知”,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则可以使学生的“知”与“行”统一起来,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展现给学生,使他们会比以往面临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人际交往,也需要比以往更多地进行单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在问及 “您认为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在帮助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时,有40.8%的人认为“比较明显”,41.6%的人认为“不明显”,而认为 “很明显”和“没什么作用”的比例分别是6.3%和10.9%。这表明大学生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唤醒并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把他们塑造成能自主进行道德判断抉择、道德自律和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5]。农林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怎样,此次调查也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林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状况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在回答“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程度”时,有55.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了解”,32.7%的人选择“不大了解”;对于“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作用”的回答上,比例最高的是“比较明显”(49.3%),其次是“不明显”(35.3%);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你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提升”程度的回答方面,有43.9%的人认为“比较明显”,有39.5%的人认为“不明显”,10.6%的人认为“很明显”,只有6.5%的人认为“没什么提升”。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仍然需要大力提高。在关于“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的回答上,有47.6%的人认为效果“一般”,24.7%的人认为效果“较好”,14.9%的人认为效果“不好”,而选择“很差”和“很好”的只占到7.8%和4.7%,与之相应的是,在被问及“你觉得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学习效果如何”,调查结果由高到低依次是“一般,只能掌握50%的内容”(30.7%)、“比较好,教学内容的60%以上能够随堂掌握”(28.1%)、“不太好,只能掌握40%”(16.8%)、“不好,基本没什么收获”(15.0%)、“非常好, 80%以上的教学内容能随堂掌握”(9.1%)。总体上看,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感受“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之和为37.2%;而个体感受课堂学习效果“一般”、“不好”和“不太好”的比例之和则是62.5%,这说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仍然需要大力提升。
第三,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拓展思想素质教育路径。调查问卷显示,对于“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问题,68.0%的人选择了“教学方式”,60.7%的人选择了“学生的学习态度”,46.4%的人选择了“教学内容”,37.2%的人选择“教师素质”,29.6%的人选择“社会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首要因素是教学方式。与此相关的一项调查是“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回答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较强的理论性”、“较强的政治性”和“较强的思想性”。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学习的态度。在关于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您认为可选择哪些途径”的问题上,被调查者的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 “专题讲座”(61.9%)、“社会实践”(60.8%),“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41.1%)。可以看到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的选择比例均超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择比例。因此,除了应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之外,很有必要拓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路径,可以发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作为对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的有效延伸,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
endprint
三、大学生社团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特点
就教育方式而言,学生社团的思想素质教育方式属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社团的思想素质教育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体验式教育。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是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的活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参与者的知、情、意、信、行都能被充分调动起来。由于受课堂教学所限,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而实践活动则能够使参与主体对先前的课堂上的认知进行现实的体认与验证,能够使先前的认知更加丰富、生动和深刻。例如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到“加入社团之后,您认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注意哪些方面”,回答“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比例最高,为66.9%,其次是“从个体自身的条件出发”,为56.7%,“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为40.4%,“从社会的客观条件出发”比例为37.4%,“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比例是25.5%,“其他”是7.7%。这五个选项的内容均来源于思政课教材,属于教材的理论概括。尽管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但真正要“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认知体系,则必须通过大学生一系列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形成。从“知”到“行”再到“新知”和“践行”,中间需要一个亲身参与体验的桥梁,大学生各类社团的活动提供了这样一种桥梁和途径。
主体性参与。由于大学生社团是由一批志同道合者自发组建的学生群众组织,学生是社团活动的主体,体现在社团宗旨的制定、社团的组建、内部的管理、活动的设计、具体的组织实施等一般由社团成员自己完成;由于社团成员在兴趣、爱好、特长、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他们对社团活动具有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性——他们通过聚会、交流、参与活动容易形成共同语言,达成共识,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隐性教育。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式的,属于隐性思想素质教育方式,它与目前国内教育界所著称的“体验式教育”有相似之处。二者的相同之处都是通过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6]。二者也有不同点:一是活动是否有专职教师引导。体验式教学活动需要依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去,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与做”的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7];大学生社团活动则是以参与成员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中心展开的,虽然每个社团都配备了兼职指导教师,但各项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社团成员自己。二是有无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体验式教学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8];大学生社团的活动则没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内容,且每个社团都有各自不同的活动宗旨,所谓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社团成员的相互积极配合、一致行动过程中自发实现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社团这种形式的思想素质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及浸润功能、教育方式的‘非正规性及弥散功能、教育内容的渗透性及合力功能、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及自我教育功能”[9],教育方式上属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次的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占人数比例比最多的两大类社团——兴趣爱好类社团和社会公益类社团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隐性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功能。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大学生社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诸多影响因素来看,学生社团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均属于自发的环境影响因素。这种影响因素作用是复杂的,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此次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社团活动影响的积极因素要大于消极因素。关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您认为学生社团对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作用”,有20.3%的人认为“非常重要”,有38.9%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2.8%的人认为“不同类型的社团作用有大小”,这表明了学生社团不仅具有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正向价值[10],而且对社团大多数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也有一定作用。分析学生大社团活动的正向价值的原因,是由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团受学校团委的领导和管理,并且每个社团都配备了相应的兼职指导教师,对社团的发展方向和活动内容进行宏观的指导,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团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积极组织好、培育好、管理好各类学生社团,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调查问及“你对所加入社团的印象”时,有11.9%的人认为“不好,只会收会费,没怎么组织活动”,8.6%的人认为“很不好,根本学不到什么,白浪费时间”,说明社团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社团数量过多,但多数社团的影响力较小。因此应精减社团数量,严格社团审批。二是大多数社团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从而限制了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大社团建设资金的投入。三是社团内部管理形式主义严重,管理混乱,个别参加者加入的动机不纯,社团干部换届透明度不高,缺乏民主和公正。针对于此,应努力加强社团的民主建设,提高选举的透明度,制定明确的规则制度与发展目标,真正实现社团成员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社团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吸引力。调查发现,对于“你认为你所加入的社团哪些因素对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比较大”,62.8%的人选择“社团活动内容”,27.7%的人选择“社团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26.3% 的人选择“社团类型”,24.2% 的人选择“社团管理人员的人格魅力”。这表明,虽然上述这些因素都对社团成员的积极性有影响作用,但影响作用最大的是社团的活动内容。90后学生的理想追求大多较为实际,注重社团的活动内容和对自身发展的作用,而不追求外在形式或只图一时热闹而盲目采取行动。调查中还有人认为社团活动次数太有限,活动内容落于俗套,并且多与其他社团活动重复,没有自己的特色等。因此,社团内部管理者应紧密联系现实,围绕社团活动宗旨选择热点问题,多举办一些讨论会,允许成员各抒己见;加强宣传,多举办一些有自己社团特色、高水平的社团活动,不断增强社团的吸引力。同时社团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活动应进一步加强正面引导,以逐步促进社团成员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杨军,张丽华.大学生社团的道德体验育人功能研究[J].内江科技:高教论坛,2010,(8).
[2]荆德亭.大学生社团的教育价值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3]陈望梅.大学生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3).
[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6]张蓉.体验式教学模式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
[7]刘晶,刘海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11,(1).
[8]姜学法.谈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5).
[9]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丁建洋.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个体发展价值的研究[J].云南教育:高教研究,2003,(30).
收稿日期:2014-03-05
作者简介:陈卓(1976—),女,陕西武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基金支持项目“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素质教育研究”(sz20120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