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探微
2014-07-25韩艳红
韩艳红
〔关键词〕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课堂教学;运用;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2—0065—01
要迎接社会的各种挑战,就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信息素养恰恰是现代人综合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分析和理解信息内容的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而如何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规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规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加强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中小学生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中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例如,可组织学生到银行、税务、机关、工厂等地参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应用无处不在;或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并能够在信息的海洋中正确把舵,避免利用计算机犯罪。
2.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处于一个高速淘汰与高速发展的双重状态。那么,如何在中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终生受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这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两点:(1)“基础性”。即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给学生讲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大致工作原理、Windows的基本操作、键盘及鼠标的使用、网络技术等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等。(2)“迁移性”。即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例如,键盘、鼠标、窗口、网上搜索等这些操作不管是在什么系统中或是在不同的软件版本中,操作都是一样的,不会因系统的改变或者软件的升级而淘汰,所以,这些知识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教师要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三、提高中小学生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是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众多的信息资源中获取最适合、最有用的信息。
2.分析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是在已获取一定信息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分析、类比、综合、归纳等逻辑推理而得到新的信息,它比原来的信息更抽象化、更概念化。因此,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教师主要要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分析的方法。另外,分析信息的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关系相当密切,因此,在中学阶段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计算机思维能力的核心,又是计算机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指对提出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会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教师都要考虑到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的长期性,必须要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四、提高中小学生创造信息技术的能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创造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能力,它是在创造性信息技术活动经验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造的目的不是在于获得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产品,而是培养和发展创造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创造活动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若能通过探索去发现一些结论,尽管他所创造的产物并无新的客观价值,但就其主观方面来说,却发展了其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指导。 编辑:王金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