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画的传承与多元

2014-07-25王冶

科学中国人 2014年16期
关键词:水墨画中国画画家

王冶

(龙口市画院,山东龙口265701)

一、中国画所面临的文化环境

中国画虽然在古时候是封闭式的发展,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借助国际文化环境,通过这样的巨大的文化环境,没有哪个国家、地域或者民族的文化还能保持者独立存在,都是或多或少的掺杂些来自其他地域的文化。中国画也不例外,在近现代之前,中国画基本是水墨画的代名词,如今也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一些西方的元素。

二、中国画的传承

经历了几千年的酝酿和发展,中国的水墨画逐渐形成了一种高度得概念化和程序化。如今,东西方文化之间正在逐渐的融合,但是中国水墨画依然保持的这种较难沟通对话的区域性的特色,使得其他地域的人们很难来较为彻底的了解。此外,中国水墨画自身所具有的这种高度的概念化和程序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让作者们很难做好对生活中的现实场景以及时代特色的把握。

所以,在西方文化不断入侵,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前提下,我们不禁要开始思考,究竟要怎么做,作为继承人的我们才可以借助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再度进行创新?要怎样才能将现代生活中的气息以及人们的精气神都融入画中?如何才能在在表现领域、手法以及样式上进行创新,达到拓展其表现领域、让其表现手法等更加的丰富?而且,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彰显新的审美标准以及趣味等。这些都是现代的画家们所非常关注的地方,可以说,现在的中国画处在一个充满了太多岔道的路口,需要艰难抉择。

三、中国画的多元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让我们都有种与传统渐行渐远的感觉。但其实是无论社会有没有发展,发展的速度如何,传统文化就在那里,并没有失去曾经的光芒,也并未变得缺乏活力,传统文化所失去的仅仅是不再被人们所在意和关注。全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人们正在慢慢的淡忘传统,对于传统的认知越来越不清晰,遗忘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传承数千年的文化,意味着我们将自断根基,没有了传承的指引,我们的所作所为充满了太多的盲目性。但无论我们如何看来文化艺术,都需要面对一个事实,就是现在的环境已经步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状态,艺术也已经逐渐的走向多元和广泛,评价艺术不再仅仅依据一个标准,不再依照既定的程序,多元化环境的开始,意味着文化封闭的环境的结束。

身处这样的多元化环境,每一位画家都尝试着如何让中国画可以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发展。尽管在西方,各种艺术潮水喷涌而出,中国水墨画却并未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因为中国画的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以及广泛的人文基础,都远非西方艺术所能比拟。而中国画目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通过何种方式来结合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现代环境。就像是,曾经的家居装饰中,所使用的都是立轴来装裱国画,而现代的家居装饰中,所使用的却是镜框来装裱国画了。只有进行适度的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的环境,所以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开始不断有著名的画家们在探索如何对中国传统的水墨艺术进行改革。

例如,以徐悲鸿、刘海粟为代表的借助传统的西方艺术对中国水墨画进行改良的“中国画改良”的探索;以高奇峰为代表的“新国卫国”的探索等。上世纪后期,李小山发表了一篇名为《当代中国画之我见》的文章,这篇文章所引起的回应极为强烈,而且,该文章也毫无保留的直接指出当时候的中国画所普遍存在的单调、无趣以及太过格式化等问题,对于那些依然停留在封闭环境中自我陶醉的画家们当头棒喝,正是由于这篇文章的发表,才使得中国画出现了一次无论在规模还是范围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有关其前途以及现代化发展的争论探索。

当然的国画中,关于创新多元方面的诸多尝试和努力,我们必须给予肯定,因为这代表了中国水墨画的凤凰涅槃的开始,意味着中国水墨画将会重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将其在这个文化融合的时代下顺利的传承;但是也必须看到其缺点,毕竟中国画坛中,有太多的抄袭,把模仿当做创新,过度追求西方文化,认为对其模仿就是对中国水墨画的创新。这些问题都急需解决。

中国画的多元创新,不仅仅是要开始有选择的融入部分西方文化,在创新方面更应该注重“感觉”,所谓的“感觉”,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感性,其倡导的是,要注重不同时刻所产生的不同感觉,然后将此时的感觉展示在纸上,做到有感而发,而不是模仿。感觉不同,结果不同,只有不断的去感受才能做到不断的创新,才能让中国画在现在的文化交融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持久的被人们所关注。

21世纪与20世纪在中国画探索方面的表现截然不同,相对于上个世纪,现在的画家在探索中国化的发展时候,表现的较为冷静,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观的存在和影响都非常的持久,所以我们不可能快速的接受西方所倡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意味着中国画虽然在进步和改革,但是绝对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稳定与持久,也保证了中国画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近现代中,无论是“戊戌六君子”的变法还是后来的五四运动,都是在尝试从西方大量引进文化,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其在人们心中地位根深蒂固,所以西方文化并未造成中国画的消退,而只是部分融合进了中国文化中,使得中国文化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简而言之,包容方能多元,多元才会持久。

四、结论

中国的画家的确应该首先做到懂得传统,但是并非走老路。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创新是由时代所决定,中国画只有更深入生活,而不是盲目模仿西方的价值观,才能够做到有所改革,才可以让艺术更加的与时俱进、深入人心,万年长青。

[1]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J].江苏画刊.1985.7

[2]朗绍君.关于探索性水墨[A].天津杨柳青画社.1994.7-8

[3]王天德.艺术手记[A].天津杨柳青画社.1996.45-46

[4]徐博阳.金山《徐悲鸿艺术文集》[C].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水墨画中国画画家
《日暮野旷天低树》水墨画
中国画
牡 丹 (水墨画)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酷炫小画家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聪明的画家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