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2014-07-25宫凌勇王晶
宫凌勇,王晶
(1.辽宁师范学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2.辽宁师范学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教务管理为高校管理中的核心工作。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务管理之中,是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教务管理改革,必须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高效、规范的现代教务管理工作模式,从而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各部门提供良好的管理服务。
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
教务管理工作繁重,涉及大量教学信息,如课程安排、教学计划、考试成绩等。依靠传统的教务管理方式去进行数据的整理、收集和统计,会造成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因此,教务工作需要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避免传统的教务管理带来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的问题。信息技术的运用正好能改变这种传统教务工作带来的弊端。
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地应用到教务管理之中,能够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并促使教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日常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排课结果等教学信息,信息又涉及众多的学生和教师,工作量大,利用信息技术,真正实现管理规范化,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大大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利用教务管理系统收集处理各类信息,具有实时性、准确等特点,系统将处理后的信息保存到后台数据库中,完全实现自动化。在教学资源的管理方面,比如教师管理、教室管理和资料管理,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利用教务系统软件,可以进行教师登录、教师成绩录入等工作,还能进行教室的调用,以及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借助于信息技术,摆脱以往的落后管理模式,建立符合新的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教务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同时,也要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能够领悟新管理机制下管理理念、能利用新的信息技术的教务管理人员,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使用水平,为管理的科学化提供强有力支持。这就要求教务管理建立与之配套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以此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提高教务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软件工程,涉及到众多的环节以及各类教学教务人员。为了在高校教务管理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现代教务管理理念
教务管理理念对指导教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务管理工作的思想和灵魂。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大高校校园网络的不断优化,使得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也加速了教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这就需要教务管理人员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提高认识,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务管理理念,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教务管理人员要打破事务型管理模式的旧思想,学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深入到教学第一线,真正将教学与教务有机结合,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探索并推动先进的现代教务管理理念是我国各大高校顺应国际高校发展潮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学校的综合水准,应该鼓励教务管理人员运用新的管理理念进行创新管理,以适应高校的国际化发展与挑战。
2、积极开发教务管理软件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实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一套实用的软件要涵盖高校教务管理的所有环节,比如从教学计划、教学资源、选课、课程安排、考试、成绩录入、教学考评等方面。不仅为教务工作者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还能为教师及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从而建立符合高校个性化教务管理的规范。例如,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利用教务管理软件来排课,以实现课程表的自动生成。人工排课容易出现各种冲突,如教师冲突、教室冲突等,利用教务管理软件,根据各种条件,系统可以自动生成每个学期的进程表、教学任务等报表,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生成各种报,这就大大避免了人为排课所产生的种种弊端,能及时查询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漏课、漏排等现象。教务工作人员不仅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加大教务管理信息化的经费投入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需要软硬件共同发展,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有些高校因为经费紧张,就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仅制约了教务管理硬件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信息化建设成为空谈。因此,高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做到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投入,以此促进教学硬件建设和教务软件建设的均衡协调发展,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4、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信息素养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或说面对信息的修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
现阶段在各个高校中,教务管理人员的构成状况比较复杂,有从事教务管理较长时间但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同志,也有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思想活跃的年轻人,这部分年轻人大多是硕士学历,文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目前有些高校教务人员还沿用一些老套、陈旧的管理方法,不思进取,不去主动学习新的现代化信息办公的技术,从而导致对某些信息化办公操作或者运用的技术不娴熟,致使工作的进度或者效率极其缓慢。要对从事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意识进行定期培训,加大考核力度,使教育管理人员首先成为新观念、新技术的实践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5、建立完善的教务管理体制
在信息化条件下,要摆脱以往落后的管理模式,建立符合信息技术的教务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完善的教务管理体制,对教务信息化的有效实施非常关键。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很多高校开始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通过增加管理的层次,来化解过于复杂繁重的教学问题,将校级管理者从日常事务摆脱出来,确保管理的有效性。目前各高校已基本完成对学院、学校、机关等方面的资源重组,学院制管理体制已经初具模型。
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涉及到成绩、学籍、重修、排课和选课管理等工作,若建立完善的教务管理体制,就可以使教务管理人员从众多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从而保证教学系统工作的顺畅,提高教学效率。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网络平台运行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教务信息集中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实现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者在网络平台下的交流和信息传递,形成多维度、开放化的管理格局。由此学校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控,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务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1]赵辉,朱慧,武珍英.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2011(13):181-182
[2]付琦,聂明.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182-183
[3]黄新民,董文军.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问题与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8(33):51-52
[4]彭玉华.浅谈信息化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作用[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7):71-72
[5]王军,黄娟.浅谈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家教世界,2013(8):225-226